司法公开让公平正义的天空更加透亮
2017-10-09 08:40:1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罗书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五年来,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大潮涌起,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序展开,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大幅提升,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明显增强,人民法院在新的起点上创造了新的辉煌。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司法改革举措最集中、最有力的五年,是司法工作成就最丰硕、最显著的五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继往开来,奋勇向前,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实现历史大发展。即日起,人民法院报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聚焦法院亮点”专栏,集中、系统地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法院取得的工作成效和宝贵经验,展现人民法院崭新的、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

  近年来,司法公开不仅成了人民法院全力推进的一项工作,也成了社会各界的一个“热词”。司法公开,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拨动那些渴望公平正义的人们的心弦。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紧紧围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环境下司法公开新途径,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不断拓展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极大促进了公正高效廉洁司法。

  司法公开,就像一扇窗,让公平正义的天空更加透亮。

  裁判文书上网:

  100亿次访问量的背后

  2017年8月23日,对中国法院的裁判文书上网工作来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日子。

  这一天的某一瞬间,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显示的总访问量定格在了100亿次。

  从2013年7月1日的“零起步”,到四年后的100亿,代表着一个“新跨越”。

  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红色的背景下,开放、动态、透明、便民,八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今日新增,文书总量,访问总量,三个主要数字在不停地变化,数字的每一次攀升,都代表着裁判文书公开的一个“新高度”。

  “人民法院网上公开的一个又一个裁判文书,可谓是可回放的法庭记忆,可传颂的法治故事,更是看得见的正义,摸得着的公平。”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表示,利用互联网公开生效裁判文书,是展示人民司法公开工作的一个最佳“窗口”。

  每一次点击,就是一次“响应”,每一次浏览,就是一次“检阅”。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李亮表示,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在服务人民群众、律师、法官、法学研究等多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这个举措还构建了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倒逼法官提升司法能力,将廉洁司法、审判责任等工作落到了实处。

  在很多法律人看来,裁判文书上网,是“技术驱动法律”的典范,iCourt法秀网合伙人郑玮回忆说,在他执业之初,只能从纸质出版物中零星查看过去的裁判文书,无法检索,更无法进行大数据的援引,如今,裁判文书上网,让一切变得可能,极大便利了律师的工作。

  “裁判文书上网是司法公开的重要一环,也是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抓手。”《中国司法》杂志社总编辑刘武俊表示,裁判文书上网是人民法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与国际司法接轨的重要举措,是司法公开促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既强化了司法公信,也彰显了司法自信。

  执行公开:

  助推破除最后一道藩篱

  “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破除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藩篱。”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在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时,周强院长作出了这一庄严承诺,赢得了人大代表们热烈的掌声。

  如何破解执行难?执行公开,日益成为推进解决执行难的一项“利器”。

  2016年10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和腾讯网合作的“向执行难全面宣战”大型网络互动直播活动拉开帷幕,在当天的活动中,全程直播了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一起强制执行案件的全过程。

  “让‘老赖’无所遁形。”“大快人心!”执行过程中,通过腾讯网观看直播的网民的纷纷留言,为执行公开叫好。

  全国律协副会长、中伦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学兵表示:“以直播方式开展执行工作,充分显示了人民法院以公开促公正的决心,展示了人民法院空前的工作力度,在执行手段、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上开了一个好头。”

  在执行领域,公开的“维度”也越来越广——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制度让无数“老赖”闻风丧胆。

  2014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人民法院执行流程公开的若干意见》,要求对依法应当公开、可以公开的执行流程及其相关信息,一律予以公开。

  2016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网络司法拍卖步入日益“透明”的时代。

  庭审公开:

  从“现场正义”到“可视正义”

  “庭审视频直播是互联网时代司法公开的重要创新,是推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的重大举措。”

  2016年9月27日,“中国庭审公开网”正式开通,在开通活动上,周强院长强调,要大力推进庭审直播,全面深化司法公开,切实规范司法行为,提升审判质效。

  作为全国法院统一、权威的庭审公开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是继中国审判流程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公开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之后建立的司法公开第四大平台,标志着司法公开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3131家法院“入网”,进行直播33万多场,观看人次达26亿人次——“中国庭审公开网”开通一年多来,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16年的“4·26知识产权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陶凯元亲自担任审判长审理“乔丹案”,庭审激辩4小时,并通过视频直播,引发众多网民关注。

  最高人民法院率先垂范,自2016年7月1日起,要求所有公开开庭的庭审活动原则上均通过互联网直播。

  从传统庭审旁听的“现场正义”、报纸广播的“转述正义”,到电视和网络的“可视正义”,是一次质的飞跃。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高一飞表示,随着庭审直播的大力推进及常态化,将会切实地督促法官严格诉讼程序、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庭审秩序、提升驾驭庭审的能力和水平,并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实现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吴珲表示,庭审是感受一个国家法治文明最直接的平台,庭审视频直播既能整体性地展示法官的水平,也是对法官庭审驾驭能力的检验,对于社会公众也是很好的普法教育。
责任编辑:刘瑞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