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里的司法所长
2017-09-18 14:10:0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雅河司法管辖范围包括大宁、雅河两个办事处,8个行政村、95个村民组、紧邻县城,全区人口三万多人,流动人口二万多人,历来社情复杂,民风强悍。

    他从2000年开始走上司法所长岗位,一干就是十七个年头,乡亲们给他封了个“雅号”——“文三千”,意思是“进千家门、办千家事、解千家难”。

    他就是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乡司法所所长——文需雁。

    二十一处伤疤的背后

    十七年的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给他的身上留下了二十一处伤疤。其中最显眼的一处在右胳膊肘上。

    2009年4月的一天,他照常早上7点来到办公室。刚坐下就接到于岭村村主任急报:“团结组村民与刚刚入驻的某企业因为土地问题双方聚集了五十多人,就要打起来了。”

    文需雁到达现场时,双方个个手拿铁锹棍棒,开始互相推搡扭打。他立刻冲入人群,用身体直接挡在领头的村民和工人中间,不知道谁手里的铁锹砍到了他的右胳膊肘,血从他的右手袖口涌出来。他用左手捂住伤口,大声喊道:“乡亲们,冷静点!不要动手!有什么事我来解决!”

    争斗的双方看到他身上满是鲜血,顿时有点惊住了,这时好几个村民围上来,连拉带扶,把他送到卫生院进行处理。经过简单包扎后,他又急忙返回现场,把双方当事人召集到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摆事实、讲道理,经过耐心调解,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

    事后文需雁右胳膊肘的这处伤被缝了近二十针。

    百姓的“干亲戚”

    2014年6月的一天,文需雁下乡刚回到办公室,一位耄耋老人就进来跪在文需雁的办公桌前。他哭着说:“文所长快给我做主吧!我快活不下去了!呜!”

    这位老人叫关德君,家住同心村。老人共有两儿三女,女儿都已出嫁,二儿子正在外地打工。老伴刚去世不久,和他共同生活的大儿子突然出车祸变成了植物人,儿媳却因老人五间房子财产分割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文需雁多次将关德君的五个子女召集在一起,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子女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纷纷表示要赡养老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

    如今,关德君老人已卧床不起,连亲人都认不得了。可当三年未见的文需雁再次踏入老人家中的时候,老人看到他的反应竟然是一愣,随后哽咽道:“你是老文吗?老文!好人啊!”

    村民的“老娘舅”

    2012年5月的一个上午,雅河所来了夫妻俩,他们是住在洪堡村付堡组张某和付某,媳妇张某怀里抱一个孩子,后背还背着一个孩子,脸上挂满泪水,哭道:“文所长,你可得给我做主啊!”

    原来,她自己带孩子还得经营家里的蔬菜大棚,而丈夫付某是一个无业游民,整日在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为此,两人一直吵吵闹闹,甚至到了闹离婚的地步。双方的父母也掺和进来,甚至大打出手。

    “清官难断家务事”,文需雁百般劝解依然无法平复张某激动的心情,于是决定让他们先回家平复一下心情。

    第二天,文需雁不放心这对夫妻,一早便赶往他们家。刚进村子,就听说张某趁人不注意拿着瓶剧毒农药“百草枯”将自己反锁在蔬菜大棚旁的简易房中。百草枯,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喝下去人就没救。文需雁撒腿就往现场跑,此时,邻居正喊着:“不要喝!别想不开!有什么事好好说!”文需雁来不及多想,一脚踹开大门冲了进去!一把夺下张某手中拿着的“百草枯”,扔到一边。

    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哭成一团,丈夫脸上满是悔恨,自杀未果的张某终于冷静了下来。文需雁仔细倾听他们夫妻二人诉说心中的苦闷,发现其实夫妻感情很好,只是缺乏沟通,在文需雁劝说调解下,张某终于露出了笑脸。

    现在,夫妻二人除了经营大棚,付某还开着出租车,张某也开着小卖部,日子红红火火。

    抗洪抢险的勇士

    2012年8月3日,台风“达维”袭击了辽宁,岫岩县境内普降五十年未遇的特大暴雨。大洋河、雅河河道山洪四溢,两条河道的河水返流到大宁经济区的兰旗村。洪水倒灌涌入百姓家中,导致整个五间房村民组被淹没在洪水之中,霎时一片“汪洋”。被困一百多户,其中有四十余位村民为躲避洪水爬上了自家的房顶。村民中有腿脚不便年逾古稀的老人、有即将临盆行动困难的孕妇和抱在怀中吓得哇哇大哭的幼儿,在“孤岛”一样的房顶平台上,等待救援。

    洪水冲倒了一人粗的大树,大桥大坝瞬间坍塌,多处路段都被冲毁,水深也难以估测。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由司法所3名同志临时组成的救援队赶来,文需雁毅然决然第一个跳下水,握着绳子一条条地连在一起,一步一步艰难地向300多米远的对岸挪去……

    一条由绳子连接的生命链就这样拴在两级电杆之间,他拉着绳子艰难地趟在洪水之中,不时被急流冲得站立不稳,甚至漂起来,由于水的温度太低,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多次腿部抽筋,几次险些被洪水冲走。终于,他带领司法所另两名救援人员往返五次用头顶擎着孩子、抬着孕妇、背着老人,拉着村民们,抓着这唯一的救命绳子挪到对岸安全地带。把所有村民都安全转移后,他才最后一个抵达“岸上”,此时他的双腿已经控制不住抖作一团,瘫倒在泥泞的地上。

    最初的三年

    2000年文需雁担任雅河司法所第一任所长,司法所初建,政府不给司法所拨一分钱,最初的三年对文需雁来说是最艰难的。“三年不给开一分钱工资,全靠自己创收。”那三年,司法所可以收六费,实行“村提留、乡统筹”,没有人给司法所开资,很多时候钱都收不上来,能拿到一半工资就算不错了。这三年着实历练了他,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和人打交道,从最初的什么都不懂,到后来老百姓问什么就能答什么、做什么、解决什么。

    破旧的老笔记

    在他破旧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组数据:接待来电来访2000余人次,调处各类纠纷900余件,调成率达99%以上,预防民转刑6起,平息群访50余件,个人访100余件,防止群体械斗10余件,阻止非正常死亡3人。“老雅河5369户,没有一户是我漏访的!”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排雷”专业户。

    十七年坚守绝非他笔记中写得这么简单。据初步统计:文需雁带领的雅河司法所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90人,在矫18人,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就业问题50余人,接待来电来访万余次,调处各类纠纷2000余件,调成率高达99%,挽回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为困难群众捐款2万余元。

    十七年来,他手把手带出了七名徒弟,其中有三人走上了重要工作岗位,两人担任了司法所长。

    不变的“文三千”

    对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来说,出行仍然是靠两条腿和一双脚。十七年,文需雁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沟沟岔岔,鞋子磨破了50多双,雅河乡5369户每一家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十七年,他调处各类纠纷2000余件,用汗水化解了这里的社会矛盾;十七年,他始终脚踏实地坚守人民调解这“第一道防线”,将自己比作“扬声器”,化作“保护神”,为那些渴求司法帮助的老百姓,为辖区社会的和谐平安、经济发展默默奉献。

    他是百姓的“干亲戚”,村民的“老娘舅”,化解纠纷的“排雷手”,上访路上的“灭火器”,排忧解难的“土律师”,刑释人员的“好家长”。他说:“处理矛盾纠纷先讲情,再讲理,最后讲法,老百姓的事都是天大的事,因为他们解决不了才来找你。”他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乡里,村里,每一户老百姓的赞誉。

 

    小时候随父亲到大西北甘肃支边建设,老百姓连喝一口水都会觉得是种奢侈。看到父亲打出的一眼眼水井,老百姓喝上了甘甜的水,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多为老百姓做点实事!物质利益确实诱惑,但我愿意享受那份纯真的精神财富。

---文需雁手记

    (作者:王恩莉 姜兴樾)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