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7.7万个软弱涣散党组织逾九成变“强”变“硬”
2017-09-12 09:18:25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吴储岐
“开着私家车,住着小别墅,干起新产业,过上好生活,个个乐呵呵。”细数村庄发生的新变化,从上访不断到干群齐心,从环境脏乱差到蓝天白云、青山绿地,四川广元市平溪乡毛坝村村民喜上眉梢。
2014年,中央组织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各地把整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以上带下、上下联动,注重整合资源,抓两头带中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7.7万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中,已有97.1%的村和96.5%的社区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提升。
明确标准 摸清底数
找准软弱涣散症结
“村‘两委’班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一开会弄不好就吵起来”“村内的重大事项几乎从未公开过,收支账目情况也不公开”……
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首要任务就是找准问题、找到“病灶”。中央组织部列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8种基本情形,各地在此基础上细化、具体化,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全覆盖摸底排队,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地分析,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研究。安徽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摸底数、查实情;甘肃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采取基层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
各地以县乡两级为主,每年按照5%—10%的比例倒排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做到不捂不盖、应纳尽纳。浙江对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把3星级以下的列为整顿对象;宁夏对所有村(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不放过一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对摸排出来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各地进行系统甄别、研判分析,搞清情况、定实措施。山东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涉及领导班子软弱、党组织活动不经常等7个方面问题逐一“过筛子”;陕西组织乡镇(街道)党(工)委从村(社区)“两委”班子配备、区域和谐稳定、发展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分门别类找准党组织“软、乱、穷、散”等致病原因。
聚焦问题 完善制度
集中解决突出矛盾
“以前有事找村里,推来推去办不了。自打乡里给我们配好‘两委’班子,村里的面貌就变了。进村的柏油路又给重新铺了一遍,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一脚泥了!”在山西怀仁县海北头乡丰火台村,村民朱付先对新选出的村“两委”班子赞不绝口。
“一村一策”,问题找出来后,对策立马上路:党政部门进“软”村、经济部门进“穷”村、政法部门进“乱”村、涉农科技部门进“产业”村。
选优配强带头人。上级派、本村选、外面引,各地把选配党组织书记作为整顿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山西、内蒙古、福建等地实施“村官回归工程”;河南、广西、海南等省区通过“撤、换、派、育”,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书记全部配齐配强;山东、辽宁、江西、新疆等地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市、县委书记带头上“第一课”。截至目前,全国4091个党组织书记长期缺职的村,已配齐97.5%;5975个党组织书记需调整的村,已调整99.7%。
实招硬招化解矛盾。各地把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与专项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等工作结合起来,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辽宁、西藏、宁夏等地集中清理农村“三资”、公开村务财务;山西、甘肃、青海等地着力解决基层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的问题;浙江、湖南、广东在今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等干扰破坏换届选举的行为露头就打,共查处违纪违规案件1012件,处理1633人。据统计,各地开展的各类专项整治,覆盖5.8万多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解决各类矛盾问题29.8万多个,查处村(社区)干部违法违纪行为4595例。
建章立制抓规范。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完善村级民主公开制度;北京、天津等地对财务和民主管理混乱的村实行“村章镇管、村账镇管”;黑龙江、广西等地建立乡镇干部包片驻村、农事村办、为民服务代理制度,保证村里24小时有人值班。各地帮助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得到落实,“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深得人心,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力提升。
重心下移 力量下沉
强化基层基础保障
抓基层强基础不是“空心汤圆”,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保障。各地按照农村“一定三有”、社区“三有一化”的要求,在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向基层倾斜,为保障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各地大力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推动优秀干部到艰苦吃劲岗位摔打历练、砥砺成长。在农村,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近年来共精准选派19.5万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撬动各级力量和资源直接到村。在社区,各地大力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点亮“微心愿”等志愿帮扶活动,使社区成为邻里携手、守望相助的温馨家园。目前,全国已有68%的社区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工作,加速在职党员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以来,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大幅提升基层组织保障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文件,88%的县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到9万元以上。上海每村每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到50万元,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超过20万元。在提高办公经费保障标准的同时,31个省区市普遍设立服务群众专项经费。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地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基层党组织说话办事更有底气和分量,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领路人。江苏部署开展“民企联村、合作共建”“党建强社、合作富民”主题建设活动,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浙江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8000万元扶持资金,基本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吉林每年遴选确定100个村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建设、重点推动,每个村投入不少于100万元。
合力整顿 严督实导
好作风确保见实效
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各地相继建立整顿工作责任制,把需要整改的问题、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向党员群众公开,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
以上率下,合力整顿。各地普遍通过领导挂点、部门帮扶、干部驻村等办法,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云南每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由3至5个县直部门对口帮扶,每个部门选派2名以上干部包点联系,不转化不撤离;西藏省级干部每人选择基础薄弱、情况复杂的1县1乡1村,联系帮扶整顿。
严督实导,跟踪问效。为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问题,各地通过随机调研、明察暗访、约谈问责等办法,以钉钉子的精神大力推动整顿工作落到实处。河北采取约谈、建档、反馈、问责、通报、函询的办法抓整顿工作,省委组织部直接约谈9位县委书记、组织部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444个定为“较差”的党支部逐个分析研究,进行重点监控、帮扶整改。
作风实、形象正、事业兴。各地在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大兴从严从实的优良作风,切实把讲认真的工作要求贯穿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整顿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重庆逐一审核各区县上报的“一村一策”整顿方案,对整顿工作开展不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转化成效不明显的区县进行通报;四川建立整顿台账,实行挂单整改、全程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和评议。
2014年,中央组织部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各地把整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以上带下、上下联动,注重整合资源,抓两头带中间,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7.7万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中,已有97.1%的村和96.5%的社区得到不同程度的转化提升。
明确标准 摸清底数
找准软弱涣散症结
“村‘两委’班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一开会弄不好就吵起来”“村内的重大事项几乎从未公开过,收支账目情况也不公开”……
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首要任务就是找准问题、找到“病灶”。中央组织部列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8种基本情形,各地在此基础上细化、具体化,对基层党组织进行全覆盖摸底排队,一个支部一个支部地分析,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研究。安徽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摸底数、查实情;甘肃以农村和社区为重点,采取基层自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
各地以县乡两级为主,每年按照5%—10%的比例倒排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整顿,做到不捂不盖、应纳尽纳。浙江对基层党组织评星定级,把3星级以下的列为整顿对象;宁夏对所有村(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不放过一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对摸排出来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各地进行系统甄别、研判分析,搞清情况、定实措施。山东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涉及领导班子软弱、党组织活动不经常等7个方面问题逐一“过筛子”;陕西组织乡镇(街道)党(工)委从村(社区)“两委”班子配备、区域和谐稳定、发展集体经济、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分门别类找准党组织“软、乱、穷、散”等致病原因。
聚焦问题 完善制度
集中解决突出矛盾
“以前有事找村里,推来推去办不了。自打乡里给我们配好‘两委’班子,村里的面貌就变了。进村的柏油路又给重新铺了一遍,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一脚泥了!”在山西怀仁县海北头乡丰火台村,村民朱付先对新选出的村“两委”班子赞不绝口。
“一村一策”,问题找出来后,对策立马上路:党政部门进“软”村、经济部门进“穷”村、政法部门进“乱”村、涉农科技部门进“产业”村。
选优配强带头人。上级派、本村选、外面引,各地把选配党组织书记作为整顿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优秀党员选拔为党组织书记。山西、内蒙古、福建等地实施“村官回归工程”;河南、广西、海南等省区通过“撤、换、派、育”,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书记全部配齐配强;山东、辽宁、江西、新疆等地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市、县委书记带头上“第一课”。截至目前,全国4091个党组织书记长期缺职的村,已配齐97.5%;5975个党组织书记需调整的村,已调整99.7%。
实招硬招化解矛盾。各地把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与专项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等工作结合起来,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辽宁、西藏、宁夏等地集中清理农村“三资”、公开村务财务;山西、甘肃、青海等地着力解决基层牌子多、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的问题;浙江、湖南、广东在今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对“村霸”和宗族恶势力等干扰破坏换届选举的行为露头就打,共查处违纪违规案件1012件,处理1633人。据统计,各地开展的各类专项整治,覆盖5.8万多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解决各类矛盾问题29.8万多个,查处村(社区)干部违法违纪行为4595例。
建章立制抓规范。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普遍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健全完善村级民主公开制度;北京、天津等地对财务和民主管理混乱的村实行“村章镇管、村账镇管”;黑龙江、广西等地建立乡镇干部包片驻村、农事村办、为民服务代理制度,保证村里24小时有人值班。各地帮助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得到落实,“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深得人心,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有力提升。
重心下移 力量下沉
强化基层基础保障
抓基层强基础不是“空心汤圆”,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保障。各地按照农村“一定三有”、社区“三有一化”的要求,在政策、人才、资金、项目等方面向基层倾斜,为保障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各地大力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推动优秀干部到艰苦吃劲岗位摔打历练、砥砺成长。在农村,中央单位和地方单位近年来共精准选派19.5万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撬动各级力量和资源直接到村。在社区,各地大力推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工作,通过点亮“微心愿”等志愿帮扶活动,使社区成为邻里携手、守望相助的温馨家园。目前,全国已有68%的社区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志愿服务工作,加速在职党员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加大投入保障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以来,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大幅提升基层组织保障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文件,88%的县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到9万元以上。上海每村每年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到50万元,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超过20万元。在提高办公经费保障标准的同时,31个省区市普遍设立服务群众专项经费。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地鼓励和支持村级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基层党组织说话办事更有底气和分量,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领路人。江苏部署开展“民企联村、合作共建”“党建强社、合作富民”主题建设活动,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浙江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8000万元扶持资金,基本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吉林每年遴选确定100个村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建设、重点推动,每个村投入不少于100万元。
合力整顿 严督实导
好作风确保见实效
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关键在于落实责任。各地相继建立整顿工作责任制,把需要整改的问题、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向党员群众公开,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层层传导责任和压力。
以上率下,合力整顿。各地普遍通过领导挂点、部门帮扶、干部驻村等办法,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云南每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由3至5个县直部门对口帮扶,每个部门选派2名以上干部包点联系,不转化不撤离;西藏省级干部每人选择基础薄弱、情况复杂的1县1乡1村,联系帮扶整顿。
严督实导,跟踪问效。为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问题,各地通过随机调研、明察暗访、约谈问责等办法,以钉钉子的精神大力推动整顿工作落到实处。河北采取约谈、建档、反馈、问责、通报、函询的办法抓整顿工作,省委组织部直接约谈9位县委书记、组织部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444个定为“较差”的党支部逐个分析研究,进行重点监控、帮扶整改。
作风实、形象正、事业兴。各地在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工作中,大兴从严从实的优良作风,切实把讲认真的工作要求贯穿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整顿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重庆逐一审核各区县上报的“一村一策”整顿方案,对整顿工作开展不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转化成效不明显的区县进行通报;四川建立整顿台账,实行挂单整改、全程公示,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监督和评议。
责任编辑:韩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