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袍人的使命
2017-03-29 17:07:1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陈晓菲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有三种穿袍的人:一种是医生,一种是法官,第三种是牧师。医生医治的是人身体上的病患,法官裁决的是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之“病”,而牧师则是要矫治人的灵魂。穿袍人的使命就是排解世界上所有的烦恼与忧愁”。牧师的职业离我们的生活相距较远,实难评判,但我对上述有关医生和法官使命的评述感同身受,很是赞同。
孩子小时经常生病,日夜咳嗽,家人焦虑万分,跑了多家医院,看了无数医生,仍不见好,焦虑之余,对就医之苦体会颇深。虽然仅仅是咳嗽而已,但是孩子太小,久治不愈,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可每次抱着满腹的希望来到医院,才发现,在那里类似的病人病情比比皆是,着急没用,于是,大家只好耐下心来,挂号、排队、化验,等待医生治疗。好不容易排到了,医生总是随便问几句,在孩子哇哇大叫的反抗声中诊断后,不等你把前因后果说完,药方就已经开好放在面前。吃了药仍不见好,再去找医生,再挂号、等待,来回反复几次,病情依旧,家长脾气就会见长,有时真想对那些医生吼“有病治不好,当什么医生”。生气归生气,对看病却毫无益处。偶尔会碰到几位耐心的医生,医术好坏暂且不说,只要能让我把孩子生病的前因后果说完,就能感到一阵欣慰,心想,“医生已经知道原因了,拿出正确的治疗办法肯定没问题”,药还没吃,心里已经对药方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冷静下来后,以一名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切,对比每天穿梭在法院的当事人,发现他们与医院患者的心情何其相似。无论医院或者法院,若非不得已,没有人愿意主动踏入二者的大门。作为当事人,他们的生活有了障碍,希望通过法院弥补或者清除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缺憾,来到法院,起诉、开庭,等待结果,他们想碰到包青天,明辨是非,斩奸除恶,正如患者就诊时想遇到神医,药到病除,包治百病。但是无论法官或者医生,都是人而不是神,当事人有那么多纠纷形成的原因想一一说给法官听,可法官裁判依据的多是冰冷的证据,开庭、调解、写判决,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压力,致使法官没有精力听他们讲完案件背后的故事。彼时,估计他们的心情和我就诊时的心情相差无几吧。
从现实的角度,我能够体会到医生或者法官心里的苦楚,社会一方面给予我们太多的期望与责任,在另一方又疏于培育和呵护。法学家德沃金曾告诫我们:“任何国家部门都不比法院更为重要,也没有一个国家部门会像法院那样受到公民那么彻底的误解。”从事审判工作越久,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越深,在我们的工作经历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扰,以及无数次当事人的误解,有时甚至是恶语相向,长此以往,在面对每天依旧川流不息的患者和当事人时,工作之初的那点热情已经被磨灭殆尽,工作成为一种责任,对于当事人或患者那些关乎紧要的问题,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一切都有既定的程序,不出错就是成功,在这样的工作态度下,很难再有什么拓展。
由此,我想信仰对一个人何其珍贵,一个有信仰的人无形中才会有那种超脱世人的使命感,无论医生或者是法官,他们其实都在代替上帝扮演着排解人烦恼和忧愁的角色。人常说,倾听是一种美德,但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人都想表达,但很少有人能够再静下心来,听别人倾诉。而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要有这样的心境,如果我们仅仅将自己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许多事情做起来一定索然无味。可是我们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把他做到极致吧,不要介意路途中的坎坷。医生有医德,法官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如果面对当事人时,我们能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把工作做得细致一些,再细致一些,正如手术台前的医生不允许自己有丝毫差错那样要求自己,那么当事人对我们裁判的信任感一定会随之产生,逐渐增加,遂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我们要做到用心、尽力,对许多事情的结果就不会有悔恨,面对世人,我们可以磊落的说,信仰犹在,不辱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孩子小时经常生病,日夜咳嗽,家人焦虑万分,跑了多家医院,看了无数医生,仍不见好,焦虑之余,对就医之苦体会颇深。虽然仅仅是咳嗽而已,但是孩子太小,久治不愈,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件大事。可每次抱着满腹的希望来到医院,才发现,在那里类似的病人病情比比皆是,着急没用,于是,大家只好耐下心来,挂号、排队、化验,等待医生治疗。好不容易排到了,医生总是随便问几句,在孩子哇哇大叫的反抗声中诊断后,不等你把前因后果说完,药方就已经开好放在面前。吃了药仍不见好,再去找医生,再挂号、等待,来回反复几次,病情依旧,家长脾气就会见长,有时真想对那些医生吼“有病治不好,当什么医生”。生气归生气,对看病却毫无益处。偶尔会碰到几位耐心的医生,医术好坏暂且不说,只要能让我把孩子生病的前因后果说完,就能感到一阵欣慰,心想,“医生已经知道原因了,拿出正确的治疗办法肯定没问题”,药还没吃,心里已经对药方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冷静下来后,以一名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切,对比每天穿梭在法院的当事人,发现他们与医院患者的心情何其相似。无论医院或者法院,若非不得已,没有人愿意主动踏入二者的大门。作为当事人,他们的生活有了障碍,希望通过法院弥补或者清除这些人与人之间的缺憾,来到法院,起诉、开庭,等待结果,他们想碰到包青天,明辨是非,斩奸除恶,正如患者就诊时想遇到神医,药到病除,包治百病。但是无论法官或者医生,都是人而不是神,当事人有那么多纠纷形成的原因想一一说给法官听,可法官裁判依据的多是冰冷的证据,开庭、调解、写判决,还有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压力,致使法官没有精力听他们讲完案件背后的故事。彼时,估计他们的心情和我就诊时的心情相差无几吧。
从现实的角度,我能够体会到医生或者法官心里的苦楚,社会一方面给予我们太多的期望与责任,在另一方又疏于培育和呵护。法学家德沃金曾告诫我们:“任何国家部门都不比法院更为重要,也没有一个国家部门会像法院那样受到公民那么彻底的误解。”从事审判工作越久,对这句话的理解就会越深,在我们的工作经历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扰,以及无数次当事人的误解,有时甚至是恶语相向,长此以往,在面对每天依旧川流不息的患者和当事人时,工作之初的那点热情已经被磨灭殆尽,工作成为一种责任,对于当事人或患者那些关乎紧要的问题,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一切都有既定的程序,不出错就是成功,在这样的工作态度下,很难再有什么拓展。
由此,我想信仰对一个人何其珍贵,一个有信仰的人无形中才会有那种超脱世人的使命感,无论医生或者是法官,他们其实都在代替上帝扮演着排解人烦恼和忧愁的角色。人常说,倾听是一种美德,但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人都想表达,但很少有人能够再静下心来,听别人倾诉。而我们的职业要求我们要有这样的心境,如果我们仅仅将自己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许多事情做起来一定索然无味。可是我们已经选择了这条路,那就把他做到极致吧,不要介意路途中的坎坷。医生有医德,法官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如果面对当事人时,我们能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把工作做得细致一些,再细致一些,正如手术台前的医生不允许自己有丝毫差错那样要求自己,那么当事人对我们裁判的信任感一定会随之产生,逐渐增加,遂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我们要做到用心、尽力,对许多事情的结果就不会有悔恨,面对世人,我们可以磊落的说,信仰犹在,不辱使命。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