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堂小事记
2017-03-27 17:03:0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马绍敏
  初到北京门头沟法院,就知道斋堂法庭名声赫赫。斋堂,听起来多么世外桃源的名字,加之历史悠久,让我们这些新人对这里无限神往。而我有幸到斋堂法庭实习一周,感受这个山里的法庭带给我的清新感受。

  一、进山之旅

  向斋堂进发的旅程可以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盘山的公路,绝对是山路十八弯。将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弯。虽然晕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但是山中的风景夺人眼球。四面高山林立,山石嶙峋,我们就是山间盘旋上升的一抹灵动。途中下起了雨,更增加了这次旅途的诗情画意。一小时后,一棵粗壮多枝的大柳树映入眼帘,传说中的斋堂法庭到了。简单而不失庄重的三层小楼,就是法庭的干警们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二、跟随调查

  来到斋堂,必定要跟办案法官一起进行案件调查。作为地处深山的派出法庭,到更偏远的地方处理案件是家常便饭。山路不好走,办案的游法官忍着晕车的痛苦去各个村子找当事人谈话、到相关单位了解情况。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斋堂的干警们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短短四天的实习已经让我对山路心存畏惧,法庭的干警们却一直在默默地坚持。在山村里调查办案,由于村民们经常外出打工或者下地干活儿,总是给联系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候需要跑几次才能找到当事人,而即使找到当事人,由于文化素质有限,进行调查取证也面临相当的困难。在这里工作的游法官、晶波法官,总是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往山里跑,细细地向当事人了解情况,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各种法律问题。就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对当事人的耐心,让我深深感动。没有一颗热忱的心,怎能支撑自己在偏远的山区里日夜坚持?

  三、旁听审理

  在斋堂的日子里,我们旁听了几起案件的审理,与在院里旁听案件的感受大不相同。山里的村民文化素质一般不高,开庭时,法官与当事人的交流就需要一定的技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习惯了法言法语,但是村民们往往不能明白这些术语是什么意思。每次开庭时,承办法官都要用通俗的话向各位当事人解释他们享有的权利义务。除了沟通的障碍,当事人大闹法庭也会发生。山里案件多是分家析产,宅基地的确认,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出现了纠纷之后见面就分外眼红。有的当事人一见面就开始大吵大闹,承办法官为了安抚各方的情绪也要大费口舌。在这里承办案件的两位法官——游张军和辛晶波都是80后,和我们是同龄人,然而他们已经开始独立承办案件,每天面对各式各样的当事人却练就了耐心细致的品格、沉着冷静的处事风格。审理案件时,他们头脑清晰,能够稳健地控制庭审秩序。案卷中体现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却在他们的梳理之下逐渐清晰。

  四、“拓展训练”

  到了斋堂,必提“小马哥”——马钢锤的“拓展训练”。没到斋堂,我们就知道这里风景秀丽。既然来了,必定要游览一番。小马哥就是这里的绝佳导游,跟着小马哥,我们徒步25里路到达革命圣地马栏村,像壁虎一般攀爬了水库大坝。每次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小马哥都会大喊一声“前面风景更美丽”,点燃我们继续前进的热情。有了小马哥的各种鼓励,我们看到了夜空中的点点繁星,领略了斋堂镇的夜景全貌,偶遇了多年不见的萤火虫,在山顶触摸了“像花菜一般的云彩”(小马哥经典语录)……小马哥说,在斋堂娱乐活动少,但也给了他亲近自然的好机会。每一批来斋堂实习的新人都会在小马哥的带领下深入深山,开展乐趣无穷的“拓展训练”。每一次长途跋涉,每一次努力攀爬,其实都在考验我们的意志品质,我也深深明白了“苦中作乐”的含义。

  从斋堂回来时,是一个傍晚。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完了特意为我们准备的饺子,就送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行程。一晃四天,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人们说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短暂,那么我们在斋堂的日子便是快乐并且充实。回来的车上,望着天边烧红的晚霞,看着小游法官、晶波哥、小马哥和我们挥手告别,眼中的泪水奔涌而出,我便知道:此刻我已经是一个深深爱上斋堂法庭的门法人了。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