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界”中做好自己
2017-03-24 10:37:0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楚仑
  2015年6月,我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顺利毕业,怀着一份对未来的憧憬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公务员考试大军中,经过层层 “关卡”,最终如愿成为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的一名正式干警。

  刚进入法院,我被分到执行局工作。还记得当时得知这消息时,真是满脸惊愕,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作为民商法专业出身,不难理解最梦寐以求的是进入民事审判庭,在实践战场上检验所学知识,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看着自己的小伙伴都被分配到了审判业务部门,说不羡慕不失落,难免有几分言不由衷。执行二字,相必不只是我,恐怕大家当时都会觉得有几分陌生,我便不由得在自己有限的知识库里面反复搜索,竟然尴尬的发现脑袋一片空白。

  “为什么我被分到执行局?以后是不是就接触不到形形色色的诉讼案件了?是不是以后就要整天出去捉 ‘老赖’了?”一连串疑问不受控制的在心头涌现。作为刚入职的我,似乎对眼前的一切还难以接受,但还好我不至于那么理想主义,也明白年轻人需要多岗位磨练,万事都不可能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发展,况且执行工作自有其非凡的意义。

  “改变不了的,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接受。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是脚踏实地去干,总能干出成绩。”经过短暂几日的思考,我很快就想明白了,并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来。执行不同于审判,审判主要是通过利用证据规则、法官经验以及良好的法学素养来认定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做到定分止争;而执行工作是要将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由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将数字化利益转化为现实中的真金白银。所以,如果说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执行则是这道防线上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了。它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决定申请人既判利益能否实现,也关涉到司法权威以及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因为如果只是一纸胜诉判决书,对当事人而言本身并无多大意义。

  就当自己正在努力学习究竟该如何做好执行工作,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调解成功率,如何把握执行强制措施的运用的时候,2016年5月底,在执行局工作10个月后,我被调到了研究室——这个几乎所有人都不青睐的部门,至少当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

  “你要做好思想准备,以后要做好加班的准备,还有就是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啊。”虽然当时对研究室的工作还不甚了解,但从同事的口吻中能确定的是,研究室的工作对写作要求比较高,工作强度比较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又走上了一条和他人不一样的道路。在法院综合部门从事宣传工作。一连串的困惑和彷徨萦绕在心间难以挥去。法律知识离自己已是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学习如何进行新闻写作,法律专业书籍已从办公桌上消失,案头上堆积的报纸和新闻书刊却越来越多。每天打交道最多的也不再是法官和当事人,而是互联网和媒体这块专属于新闻宣传工作者的战场。

  记得刚入职进入执行局工作时,我用了一周时间来调整,而此番调岗(正常现象)可以说自己完全没有做好准备。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突然地让自己不知所措,突然地让自己没有任何时间来“安慰”自己。从此,宣传——这个比执行更为陌生和生硬的字眼已经与我紧紧地绑在一起,除了再次调整、适应和学习之外,我想我仍旧没有太多的选择。

  不可否认,从事司法宣传工作离法律行当就又远了不少 ,用当前流行的一个词,我想我是真的“跨界”了。掐指算来,到今年3月份,我在研究室又工作了10个月,一切已经变得不那么陌生,通过学习我已经慢慢地掌握了法院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写作水平也有了些许进步,更重要的是我能坦然面对眼前的一切,变得更加从容和自信。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无法预测自己以后还会不会继续“跨”下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我都会不忘初心,努力做好自己!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