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印度54年老兵王琪回家:吃上了热腾腾的手擀面
2017-02-13 09:12:17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来了,回来了!”紧紧的拥抱,就再也不能分开。

  2月11日,元宵节,阖家团圆的节日。17时43分,陕西咸阳国际机场,流落印度54年的老人王琪,终于踏上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土地。

  久别的亲人,抱头痛哭。合影上,他与大哥和二哥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脸上满是泪水。这一刻,他们足足等了半个多世纪。

  离开时,他是24岁的战士。作为一名中国工程兵,1963年,王琪在中印边界地区的树林中迷路。两天后,经过的印度红十字会救援车将他带走,并交给印度军方。

  命运的轨迹就此改变。印度军方以“间谍罪”将他投进监狱,一关就是7年。出狱后,王琪被安排到印度中央邦一个偏僻的农村,交通阻隔,音讯难通。

  在那里,王琪与一名当地女子成婚,并育有4名子女。尽管工作生活渐年步入常态,但王琪时刻思念千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始终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几十年来,他寄出数万封信件,向印度政府寻求帮助,然而,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在王琪日夜思念的故乡,亲人们也在苦苦寻找。

  1961年,母亲想念远在部队服役的儿子,在长子王致远陪同下,专门去青海的部队看望王琪。谁也没想到,那是母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母亲在世时,常念叨儿子怎么还不给自己写信。直到上世纪70年代,王致远才得知弟弟已在中印边境“失踪”。他瞒着卧病在床的母亲,说弟弟一切都好,只是在部队执行特殊任务,不便和家里联系。

  这一骗,就是20多年。此后,母亲念叨得少了。可每逢年节,却总见她背着人偷偷抹眼泪。

  1986年,王致远突然接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件寄自遥远的印度村庄,王致远一眼就认出那是弟弟王琪的笔迹。信的抬头,工整地写着“亲爱的母亲大人……”而此时,王琪的母亲去世已有3年。

  信中,王琪诉说了自己的近况和思亲之情。读完弟弟的信,王致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信去了母亲的坟头,读给母亲听。

  王琪最牵挂的,是自己的母亲。但怕他伤心,亲人们都回避了母亲去世的消息。这一瞒,又是20多年。

  直到2008年,王琪坚持想和母亲通话。王致远只好告诉弟弟:“你也不想想,咱们啥年龄了,你觉得母亲还会有机会和你通话吗?”电话那头,王琪久久沉默。

  30多年来,依靠书信和电话,王琪保持着和家人的联系,也更努力地为回家做着各种努力。

  2012年,事情出现了转机:经向中国驻印度使馆求助,王琪的情况得到使馆方面高度关注。因已时隔多年,王琪无法提供任何身份证明,使馆迅速与国内相关部门和亲属核实并确认了他的身份。

  2013年5月,王琪终于拿到了自己的中国护照。为帮助王琪回国,中国驻印度使馆一直与王琪一家和印度政府保持沟通,为他争取出境许可。今年春节,得益于媒体的报道,王琪回家一事得以加速推进。

  2月10日,王琪获得离境许可,并可随时返回印度。中国驻印度使馆则为其印籍家属发放了“两年多次往返”的探亲签证,方便往来。11日,滞留印度54年的王琪带着儿子、儿媳及孙女,搭乘飞机回到了老家陕西。

  归来的王琪,已是耄耋老人,白发苍苍。这个曾因想家,常常在夜晚泪湿枕头的游子,终于听到了乡音、感受到了乡情,吃上了热腾腾的手擀面。

  此时,经历了世事变迁的悲欢离合,王琪的老家——乾县薛录镇薛宅南村,虽然昔日的老宅已成为耕地,但村头的老槐树却依然伫立。乡亲们早已打扫好街巷,锣鼓秧歌队也在加紧排练,一切都在等候着游子的归来。
责任编辑:王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