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现代化信息桥梁 推进“智慧法院”建设
——“智慧法院”北京行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综述
2016-12-15 09:26:2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曹雅静
  12月14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主楼大厅热闹非凡,由最高人民法院举办的“智慧法院”北京行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

  为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深化司法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近年来,人民法院大力推进审判方式改革,将诉讼全过程由“线下”搬到“线上”,推行网上立案、网上审理、网上执行、网上信访、网上阅卷、网上公开。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应用于法院审判和运行体系,有力地提升了司法质效、促进了司法公正、方便了人民群众。

  那么,“智慧法院”究竟方便、科学在哪里?北京法院,作为最高人民法院“阳光司法 让公正看得见”——“智慧法院”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的第一站,向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司法实践经验和与时俱进的做法。

  提高司法质效服务人民法院

  随着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逐步落实,司法案件数量的持续增长为人民法院工作提出了现实挑战,也为推动司法信息化技术变革提供了充分契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指出,信息化和司法改革是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人民法院抓住时机,主动出击,推动“智慧法院”建设,将中国特色司法体制改革推向了世界历史澎湃潮流的浪尖。

  近几年,人民法院积极构建四大司法信息公开平台,其中,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可以公开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有效解决了执行难的问题。目前,北京法院已经公布执行信息共47000余项。从今年7月1日起,北京法院执行信息平台除了公开执行案件的流程节点信息外,当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时,法院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并将结案信息向公众公开,以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在提高审判质效方面,北京法院深入挖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创新研制了智能机器人“睿法官”系统。“睿法官”以各类案件的案情要素为切入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指导机器进行自主、深度学习;多维度匹配当事人情况分析、该类型案件态势分析、历史案件综合分析等内容;自动生成“案情画像”,包括生成审理环节提纲、笔录模板以及结案环节的裁判文书。

  促进公开便捷服务人民群众

  满足群众需求是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发展到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要跟进到哪里。北京法院身体力行,建成了集诉讼服务大厅、12368热线、网络服务平台、“给大法官留言”平台、移动诉讼服务平台为主的“五位一体”诉讼服务体系。

  12368语音诉讼服务中心架起了群众和法院、法官之间沟通的桥梁。该中心提供诉讼咨询、联系法官、案件查询、投诉举报以及意见建议五大服务,法院地址及办公时间、案件进展、开庭公告、立案相关信息、索取文书格式等八大类信息的查询服务。自2014年12月开通至2016年11月30日,中心共接听和处理各类来电19万余个。

  在立案方面,当事人可以在家通过互联网登录审判信息网实现远程立案。2016年1至11月,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网上立案23272件,网上立案率达33%。在跟进诉讼进程方面,北京法院提供了移动诉讼服务和移动案件查询两个功能,手机用户可以扫描安装APP软件,获取法院要闻、公告发布、诉讼指南、法院导航、诉讼工具五项信息及服务。网上诉讼服务的使用与推广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公开了司法审判流程,使人民群众真真正正感受到司法改革带来的便捷与效率。

  借力数据分析 服务科学决策

  司法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是推进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加速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法院点对点采集一手数据信息,及时主动作出调整与应对;有助于正确研判机制运行风险,将可能出现的社会问题防患于未然。

  在认真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对信息化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北京法院整合司法审判、司法人事、司法行政、共享数据等多类数据资源,建设了“智汇云”平台,其内涵为智能管理、汇聚整合和云服务。其中包括:搭建数据可视化平台,研发图形化数据分析工具,实现个性化数据专题自由配置;采用“531”数据分析模式,五分钟搭建数据专题模型,三分钟构建图形可视化界面,一分钟生成数据专题报告;智能配置各类重点关注项目,掌控办理案件趋势变化。

  通过“智汇云”数据平台,数据运用不再只是司法统计人员的事情,也不再只是技术人员的专利,每一位法官都能够利用数据构建自己的专题进行分析调研,让数据服务真正成为法官的助手。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