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大苗山的追梦人
——记广西融水县法院四荣法庭副庭长黄智
2016-11-14 08:43:27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一版 | 作者:费文彬 李 佳 贾贞妮
图为黄智(中)向当事人释法说理。贾贞妮 摄
“莫笑小伙岁太轻,扛起国徽穿于林,云深不见人归处,山高只闻法槌音;守护公正终无悔,青春做伴苗山间……”
近日,当记者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四荣人民法庭副庭长黄智带领的巡回法庭穿行在一个叫“雷劈坡”的大山时,他那纯正的苗歌回荡在我们身后的山山岭岭。
这几句简短的苗歌唱出了这位29岁扎根基层法庭年轻人的心声。他沉在法庭办案一线,伴着乡间岁月洗去内心铅华,在历练中更显稳重;他穿行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用脚步丈量着司法为民的距离,愈走愈坚定。
翻山越岭求取惠民“真经”
10月5日上午8点,黄智驾驶着一辆白色面包警车在盘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今天,他要与书记员龚建华到距离法庭60公里外的洞头乡甲朵村办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9点,车子停在离村不远处的“晓安”山底,开庭之前,黄智需要到山顶的争议现场进行实地调查。
打开后备厢,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各类办案工具,与国徽、法槌、执法记录仪格格不入的要数车厢里三四顶黄色草帽和几双大小不一的绿色解放鞋。
“到了这里,我们只能走路了,穿着解放鞋耐磨又耐脏,草帽既可遮阳又可扇风,每个法庭干警都会配备这两样办案装备,这是今年的第三双解放鞋了!”黄智一边换鞋,一边风趣地说。
虽然到了深秋,南方的阳光仍然刺眼,燥气从脚底一下就升腾到脑门。远处,他们步伐轻盈的身影在山脊上成了一道亮丽的剪影。
“这里的界点从刘佳武这棵树桩开始,过去看看是多少米?”
“56米!”
黄智一边和双方当事人丈量,一边叫书记员龚建华做好记录。经过两个小时的勘察、测量、释法、说理,双方在争议现场即达成了调解协议,谈笑而归。
“感谢你们这么远到这里来解决我们的纠纷,界定了这个树桩,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当事人刘佳武挥手笑言相别。
再次回到车里,已是中午1点。饥肠辘辘的黄智在路边小店吃了一碗粉,便匆匆赶往20公里外的安太乡培秀村开庭审理两件劳务合同纠纷案。
回到法庭已是晚上7点。这一天,黄智行驶了100多公里,调解了3件涉民生案件,穿越了10多个山头,解答了11位案件当事人的疑虑,身上的衣裳也经过3次汗水打湿后再三被风干。
这样的行程,黄智一年要走近百趟,每次无疑都是一次“三藏取经”的历程。翻山越岭,徒步前行,车辆抛锚、打滑、爆胎等突发状况,对他的团队来讲都是家常便饭,但这都难不倒他那颗“取经”的决心。对于他而言,法庭办案的“真经”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即:到群众中立案调查、开庭审理、判后答疑。每年,他巡回办理的案件数均占到法庭总结案数的80%以上。
土法新用巧借民俗促和谐
在多民族融合的融水县,有着浓郁的民族习俗和风情特色。能否将民间习俗结合到审判工作之中?黄智从基层办案经验中探索出一条别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法庭工作模式。
今年8月28日下午,黄智邀请梁、莫两家当事人到村中族老的小院里喝油茶,一碗看似极其普通的油茶背后,却倾注了黄智化积怨、创和谐的殷切之心。这本是一起简单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但矛盾背后却是梁、莫两家数十年来一直未处理妥当的宅基地纠纷,进而演变成同村两个族人之间的群体事件。
如何解开拧在两家心里10年的心结,成了办案的关键。
经过前几次的调解,黄智看准了双方都有调解意愿,只因调解内容一直协商不下才使得矛盾至今无法妥善解决。再三考量后,黄智决定借助少数民族打油茶这个风俗习惯,为梁、莫两家搭建一个情绪缓冲的平台。
当天,黄智请同村中威望较高的族老出面,并组织梁、莫两家当事人到族老的院里小聚喝茶,大家边喝油茶边聊案情。
“刚刚族老证实了此处确为莫家宅基地,但莫家损坏了梁家的农作物也是事实,大家各让一步,有话好商量。”黄智从情、理、法出发,引导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对彼此的成见,一点点解开了拧在彼此心中10多年的心结,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笑意盈盈地签下调解书。
“结合这些民族风俗,既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亲近感,又能巧妙地引导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黄智说。
在他的工作手记里,有一句话特别醒目——“适合群众的,才是最好的;能解决问题的,才是接地气的。”
桌前台灯坚守法庭日日夜夜
夜晚,当皎洁的月光洒在法庭窗前的空地上,喧嚣隐遁了,橘黄色的台灯亮了。此时的黄智又坐在电脑前研究案卷,撰写判决书。
“习惯了,一到晚上山里没有什么活动,抓紧写判决书、安排明天的案件,还要联系当事人……”黄智说。
时间过得很快,6年了,每次看到调解后老百姓的开心和热情,山里人的淳朴让黄智对这片土地产生了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怀,立志要做好一个“85后”的司法传承人。去年,他办理了405件民商事案件,93%的调撤率,不知不觉间创下融水法院个人办案数量及调撤率的最高纪录。
“他有耐心,能做事,办案能力丝毫不逊色于老法官!”老庭长黄建忠寥寥几句点开了记者的疑惑。
作为院里年轻的一代法官,与黄智一样奋斗在基层的还有21人,这些“85后”小伙伴们经过几年的磨练,已经成为融水法院的探路者、实践者、先行者。
“之所以要把这些‘85后’的法官统一安排到最基层、最偏远、最艰苦的法庭工作,就是要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感知老百姓的需求,感悟基层法庭的生活,感应司法为民的情怀!”融水法院院长关宇谈起他的“85后”时仍然信心十足。
弹指一瞬间,在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黄智默默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辗转于融水、大浪、四荣等法庭辖区的14个乡镇72个村屯,一步步从青涩的书记员成长为一名法庭的副庭长。“全区法院办案标兵”“全区优秀裁判文书”“柳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塞满了他办公桌的抽屉。
近日,当记者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四荣人民法庭副庭长黄智带领的巡回法庭穿行在一个叫“雷劈坡”的大山时,他那纯正的苗歌回荡在我们身后的山山岭岭。
这几句简短的苗歌唱出了这位29岁扎根基层法庭年轻人的心声。他沉在法庭办案一线,伴着乡间岁月洗去内心铅华,在历练中更显稳重;他穿行在连绵起伏的大山里,用脚步丈量着司法为民的距离,愈走愈坚定。
翻山越岭求取惠民“真经”
10月5日上午8点,黄智驾驶着一辆白色面包警车在盘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今天,他要与书记员龚建华到距离法庭60公里外的洞头乡甲朵村办理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9点,车子停在离村不远处的“晓安”山底,开庭之前,黄智需要到山顶的争议现场进行实地调查。
打开后备厢,里面整整齐齐放着各类办案工具,与国徽、法槌、执法记录仪格格不入的要数车厢里三四顶黄色草帽和几双大小不一的绿色解放鞋。
“到了这里,我们只能走路了,穿着解放鞋耐磨又耐脏,草帽既可遮阳又可扇风,每个法庭干警都会配备这两样办案装备,这是今年的第三双解放鞋了!”黄智一边换鞋,一边风趣地说。
虽然到了深秋,南方的阳光仍然刺眼,燥气从脚底一下就升腾到脑门。远处,他们步伐轻盈的身影在山脊上成了一道亮丽的剪影。
“这里的界点从刘佳武这棵树桩开始,过去看看是多少米?”
“56米!”
黄智一边和双方当事人丈量,一边叫书记员龚建华做好记录。经过两个小时的勘察、测量、释法、说理,双方在争议现场即达成了调解协议,谈笑而归。
“感谢你们这么远到这里来解决我们的纠纷,界定了这个树桩,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当事人刘佳武挥手笑言相别。
再次回到车里,已是中午1点。饥肠辘辘的黄智在路边小店吃了一碗粉,便匆匆赶往20公里外的安太乡培秀村开庭审理两件劳务合同纠纷案。
回到法庭已是晚上7点。这一天,黄智行驶了100多公里,调解了3件涉民生案件,穿越了10多个山头,解答了11位案件当事人的疑虑,身上的衣裳也经过3次汗水打湿后再三被风干。
这样的行程,黄智一年要走近百趟,每次无疑都是一次“三藏取经”的历程。翻山越岭,徒步前行,车辆抛锚、打滑、爆胎等突发状况,对他的团队来讲都是家常便饭,但这都难不倒他那颗“取经”的决心。对于他而言,法庭办案的“真经”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即:到群众中立案调查、开庭审理、判后答疑。每年,他巡回办理的案件数均占到法庭总结案数的80%以上。
土法新用巧借民俗促和谐
在多民族融合的融水县,有着浓郁的民族习俗和风情特色。能否将民间习俗结合到审判工作之中?黄智从基层办案经验中探索出一条别具民族地域特色的法庭工作模式。
今年8月28日下午,黄智邀请梁、莫两家当事人到村中族老的小院里喝油茶,一碗看似极其普通的油茶背后,却倾注了黄智化积怨、创和谐的殷切之心。这本是一起简单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但矛盾背后却是梁、莫两家数十年来一直未处理妥当的宅基地纠纷,进而演变成同村两个族人之间的群体事件。
如何解开拧在两家心里10年的心结,成了办案的关键。
经过前几次的调解,黄智看准了双方都有调解意愿,只因调解内容一直协商不下才使得矛盾至今无法妥善解决。再三考量后,黄智决定借助少数民族打油茶这个风俗习惯,为梁、莫两家搭建一个情绪缓冲的平台。
当天,黄智请同村中威望较高的族老出面,并组织梁、莫两家当事人到族老的院里小聚喝茶,大家边喝油茶边聊案情。
“刚刚族老证实了此处确为莫家宅基地,但莫家损坏了梁家的农作物也是事实,大家各让一步,有话好商量。”黄智从情、理、法出发,引导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对彼此的成见,一点点解开了拧在彼此心中10多年的心结,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笑意盈盈地签下调解书。
“结合这些民族风俗,既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亲近感,又能巧妙地引导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黄智说。
在他的工作手记里,有一句话特别醒目——“适合群众的,才是最好的;能解决问题的,才是接地气的。”
桌前台灯坚守法庭日日夜夜
夜晚,当皎洁的月光洒在法庭窗前的空地上,喧嚣隐遁了,橘黄色的台灯亮了。此时的黄智又坐在电脑前研究案卷,撰写判决书。
“习惯了,一到晚上山里没有什么活动,抓紧写判决书、安排明天的案件,还要联系当事人……”黄智说。
时间过得很快,6年了,每次看到调解后老百姓的开心和热情,山里人的淳朴让黄智对这片土地产生了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怀,立志要做好一个“85后”的司法传承人。去年,他办理了405件民商事案件,93%的调撤率,不知不觉间创下融水法院个人办案数量及调撤率的最高纪录。
“他有耐心,能做事,办案能力丝毫不逊色于老法官!”老庭长黄建忠寥寥几句点开了记者的疑惑。
作为院里年轻的一代法官,与黄智一样奋斗在基层的还有21人,这些“85后”小伙伴们经过几年的磨练,已经成为融水法院的探路者、实践者、先行者。
“之所以要把这些‘85后’的法官统一安排到最基层、最偏远、最艰苦的法庭工作,就是要让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感知老百姓的需求,感悟基层法庭的生活,感应司法为民的情怀!”融水法院院长关宇谈起他的“85后”时仍然信心十足。
弹指一瞬间,在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黄智默默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辗转于融水、大浪、四荣等法庭辖区的14个乡镇72个村屯,一步步从青涩的书记员成长为一名法庭的副庭长。“全区法院办案标兵”“全区优秀裁判文书”“柳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塞满了他办公桌的抽屉。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