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正“看得见、摸得着”
——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报告综述
2016-11-07 08:55:3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俏
  11月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进行分组审议,审议了1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所作的关于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

  “不仅有力推进了司法改革,也全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真正让公正‘看得见、摸得着’。”在分组审议中,对人民法院在深化司法公开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效,常委会组成人员表达了切身感受,并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对提升基层法官素质水平、加强普法宣传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网上公开“了不起” 裁判尺度待统一

  “现在我们到处都能看到‘老赖’名单。‘老赖’的名单网上一贴,自动履行率就提高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万鄂湘表示,在互联网上公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对诚信制度或者征信制度的建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样让万鄂湘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裁判文书网。他说:“裁判文书的公开数量是全球之最,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裁判文书能够公开到这么大的量。”中国裁判文书网访问量大,特别是有超过8亿人次的访问量来自海外,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把我们司法裁判的结果向全世界公开了,我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万鄂湘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罗亮权表示,中国裁判文书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短短两年的时间已跃升为全球体量最大、访问最多、影响最大的裁判文书网。

  据了解,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第四大司法公开平台——中国庭审公开网。罗亮权说,这是司法公开的新形式,表明了人民法院公开公正审理案件的勇气和信心,彰显了树立司法公信、努力取信于民的决心。

  “打铁还要自身硬,这样的高要求、高标准,迫切需要法院干警提高司法能力,改变司法观念,适应技术发展和时代进步,全方面提高庭审掌控能力和庭审水平。”罗亮权说。

  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180万篇,访问量突破31亿人次;地方各级法院通过互联网直播庭审43.2万件,点击观看量11.3亿人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莫文秀认为,报告中的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出人民法院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的决心和工作力度。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看来,“网上公开可以倒逼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对裁判文书的公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建设。”

  11月5日,周强向大会作报告时表示,部分法院公开的信息不够充分。一些法院存在裁判文书选择性上网现象,部分应当上网的裁判文书由于种种原因未上网公开。一些裁判文书过于简单,说理不充分,有的还暴露出裁判尺度不统一等问题。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新成曾到地方法院进行调研,发现审判信息在网上公开后,本来就案多人少的法院工作量又增加了,所以有些上网的裁判文书出现了一些问题。刘新成表示,人民法院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困难,希望能进一步解决好。

  针对裁判尺度统一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马馼则建议,最高人民法院要加强对基层法院的指导。

  抓住信息化“牛鼻子” 平衡发展是方向

  “老百姓可以在自己家里的电脑上查阅法官的办案情况,当事人可以随时反应诉求,老百姓的满意度确实大大提升了。”全国人大代表何彬生说,信息化建设还促进了法官队伍素质的提升,全社会法制观念的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的有效提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其江表示,人民法院抓住了信息化建设这个“牛鼻子”。

  “之所以能够公开到今天这个程度,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起了信息化平台。”王其江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公开的“革命”中确实起到了引领作用。大力深化司法公开的效果非常明显,提高了司法公信力,打消了人民群众的怀疑和顾虑。

  马馼说,在不长的时间里,最高人民法院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司法公开的载体,工作有很大进展。

  全国人大代表梁晓婧表示,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全国各级法院都搭建了信息化平台,并且完成联网,感到“智慧法院”的建设已经起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车光铁说,信息化建设是有效促进司法公开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进一步统筹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目前,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建设水平滞后,专业技术人才也非常匮乏。

  “要结合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大基层法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不断完善和加强信息化应用,统筹加快推进‘智慧法院’建设。”车光铁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赵郁则关注信息安全问题。他表示,当前,人民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法院已基本实现了专网全连通、数据全覆盖,为司法公开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建议法院在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防护工作。

  请代表走进法院 把法律带到百姓身边

  全国人大代表赵郁、秦光蔚、范冬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明雯等都在发言时谈到了他们受邀参加人民法院工作视察活动的情况。通过走进法院、走近法官,实地视察各级人民法院的工作,代表们在对法院工作有了更深入了解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在深化司法公开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秦光蔚说,最高人民法院为了更好地搭建民意沟通桥梁和纽带,确保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组织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法院工作。通过旁听案件庭审,参观数字化法庭和信息化集控中心,感受到了人民法院司法公开、司法为民的理念,庭审直播能让百姓了解庭审情况,增强了百姓对法律的信心。

  “各级法院从立案开始就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公开平台,将各个环节都放在民众的监督之下,法官为打造阳光司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令人感动。”秦光蔚说。

  赵郁表示,曾多次受邀参加最高人民法院和北京法院组织的视察、调研活动,对法院的各项工作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司法公开工作印象深刻,切身感受到了人民法院这几年来在深化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我们到了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参观智能法庭,发现他们做得非常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对司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邓昌友说。

  范冬萍视察过最高人民法院和一些地方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她表示,司法公开加大了法院的工作量,能否建立常规化的高校教师或学生到人民法院交流、实习的机制。一方面可以缓解法院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让高校的教师、学生积累更多实践的经验。

  “重庆法院的信息化建设做得非常好,不仅是高院,基层法院也都很重视,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今年9月19日至23日,王明雯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全国人大代表视察重庆法院工作活动。

  “相比较而言,中西部边远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员的素质也达不到要求。这些因素造成了司法公开在地区上的不平衡。”王明雯说,这种不平衡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这个问题需要引起最高人民法院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公开是一种意识,如果认识到我们的司法就是应该增加透明度,要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就有公开的意愿。”马馼说,“除了信息化公开平台,司法公开的形式还是多样的。司法公开还有非常重要的普法意义。”

  马馼举了个例子:比如老百姓从电视上了解典型案例,教育作用也很大。“农民都去上网可能做不到,司法公开要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马馼建议,要有发布会、要有案例的释法教育、要有电视广播,在基层偏僻的地方,人民法庭的法官可以送法到百姓身边。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