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作蓑笠翁,独钓江湖远
——读《钓客清谈》有感
2016-09-12 15:52:3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俊
前些日子,恰逢周末,三几好友趁小有空闲便诚邀我背着钓具到乡下垂钓。案牍劳形之余,难得享有机会消磨时光,舒展心情,不禁欣然应允。于是,一晃就是半晌,坐落闲塘野坝,平静地盯着水面,安心地瞄着鱼漂,仿佛大千世界除了这一寸浮子的起起落落,再也没有让我感念的事情,忘却了凡世的纷纷扰扰,也记不清来去的路途......
野钓归来,虽然我之前很少钓过鱼,更谈不上是个钓客,但对钓鱼突然生发些许兴趣来,不禁寻觅有关钓鱼的书籍,默默的品读着钓客的内心智慧,试图掸去风尘,走进那片净土,寄托凡心片刻的依归。机缘巧合之间,夜读沃尔顿的《钓客清谈》,早年的英国乡居生活,转瞬间给我内心铺上清新、葱绿的人文底色,也逐渐唤醒我对往昔乡村的朦胧记忆。
一开始,思绪杂乱的我竟为《钓客清谈》能这么久远流传而感到困惑,直到掩卷之余,脑海里出现最多的还是那一幅幅自然风光画:绿树丛林中的河流,河流边中世纪的小旅馆,“一个干净的屋子,窗台上放着熏衣草,墙上还贴着二十首民谣”,那鲜花盛开的草地,勾起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求得安静的自己方才意识到在这里,博学的、平和的沃尔顿,通过阐释怎样从自然界获得清醒与敬畏来告诉我们:即,怎样使我们对自己能够钓鱼这件事充满感激,而不是怎样钓鱼。一如书中沃尔顿款款启示着我们的,一般来说,一个钓客必须是一个“原始的基督教徒,是个内心安静、寻求平和的人”。“我不嫉妒他比我吃得好、比我富有或者比我穿得好的人,我只嫉妒那个钓鱼比我多的人。”感激之念,寂静主义者的沉思冥想,这些恰恰需要的是褪尽欲望的清澈信念。
其实,钓鱼之术在古老东方确是古已有之,以竹为竿,以丝为纶,垂以钓饵,诗则多好言钓言渔,人则惯称钓客渔叟。诚如端静禅师自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完全可以想象,就在这空无的风景中,却有戴一顶斗笠的老人,驾一叶扁舟,披一身蓑衣,专注于寒江之上的浮沉,水下之物不动,他自岿然。渊泽之畔,蓑笠之间,此中大抵会有真正尘心煺尽的隐士,洞鉴世相而逃名江湖。驻足一泓碧水间,远离现实浮躁,偷得人生清闲,记下山水之乐,垂钓自然被推崇为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状态,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
垂钓者,钓的是鱼,养的是心。真正的隐士,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他们“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力行“委心任去留”,鄙视“遑遑欲何之”,所以日常生活中往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或者“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苇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藉以追求的是生命的无拘与自由。散文大家兰姆向诗人科勒律治推荐《钓客清谈》亦说:“书里的一切都散发着天真、纯洁和质朴的心灵之气息……”。沃尔顿和中国的隐士默契地引领我们怎样寻找一种在心智上返回原点的意念,怎样体验一种删繁就简、刈除芜杂、洗刷积垢、回归本真的过程,怎样参悟一种做人与生活的境界:简单、忍耐、淡泊、知足。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总是期冀于睡梦中,很想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独弋一叶扁舟,穿行于白茫茫湖水,摇橹声和着《钓客清谈》中沃尔顿的诗歌声:“我的鱼竿和渔线,我的浮漂和铅块,∕我的鱼钩和铅锤,我的磨刀石和小刀,∕我的篮子,我活着的与死去的鱼饵,∕我的渔网,我的食物,这些都是最重要的东西......”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
野钓归来,虽然我之前很少钓过鱼,更谈不上是个钓客,但对钓鱼突然生发些许兴趣来,不禁寻觅有关钓鱼的书籍,默默的品读着钓客的内心智慧,试图掸去风尘,走进那片净土,寄托凡心片刻的依归。机缘巧合之间,夜读沃尔顿的《钓客清谈》,早年的英国乡居生活,转瞬间给我内心铺上清新、葱绿的人文底色,也逐渐唤醒我对往昔乡村的朦胧记忆。
一开始,思绪杂乱的我竟为《钓客清谈》能这么久远流传而感到困惑,直到掩卷之余,脑海里出现最多的还是那一幅幅自然风光画:绿树丛林中的河流,河流边中世纪的小旅馆,“一个干净的屋子,窗台上放着熏衣草,墙上还贴着二十首民谣”,那鲜花盛开的草地,勾起我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求得安静的自己方才意识到在这里,博学的、平和的沃尔顿,通过阐释怎样从自然界获得清醒与敬畏来告诉我们:即,怎样使我们对自己能够钓鱼这件事充满感激,而不是怎样钓鱼。一如书中沃尔顿款款启示着我们的,一般来说,一个钓客必须是一个“原始的基督教徒,是个内心安静、寻求平和的人”。“我不嫉妒他比我吃得好、比我富有或者比我穿得好的人,我只嫉妒那个钓鱼比我多的人。”感激之念,寂静主义者的沉思冥想,这些恰恰需要的是褪尽欲望的清澈信念。
其实,钓鱼之术在古老东方确是古已有之,以竹为竿,以丝为纶,垂以钓饵,诗则多好言钓言渔,人则惯称钓客渔叟。诚如端静禅师自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完全可以想象,就在这空无的风景中,却有戴一顶斗笠的老人,驾一叶扁舟,披一身蓑衣,专注于寒江之上的浮沉,水下之物不动,他自岿然。渊泽之畔,蓑笠之间,此中大抵会有真正尘心煺尽的隐士,洞鉴世相而逃名江湖。驻足一泓碧水间,远离现实浮躁,偷得人生清闲,记下山水之乐,垂钓自然被推崇为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生命状态,甚至是一种精神境界。
垂钓者,钓的是鱼,养的是心。真正的隐士,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他们“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力行“委心任去留”,鄙视“遑遑欲何之”,所以日常生活中往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或者“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苇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藉以追求的是生命的无拘与自由。散文大家兰姆向诗人科勒律治推荐《钓客清谈》亦说:“书里的一切都散发着天真、纯洁和质朴的心灵之气息……”。沃尔顿和中国的隐士默契地引领我们怎样寻找一种在心智上返回原点的意念,怎样体验一种删繁就简、刈除芜杂、洗刷积垢、回归本真的过程,怎样参悟一种做人与生活的境界:简单、忍耐、淡泊、知足。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总是期冀于睡梦中,很想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独弋一叶扁舟,穿行于白茫茫湖水,摇橹声和着《钓客清谈》中沃尔顿的诗歌声:“我的鱼竿和渔线,我的浮漂和铅块,∕我的鱼钩和铅锤,我的磨刀石和小刀,∕我的篮子,我活着的与死去的鱼饵,∕我的渔网,我的食物,这些都是最重要的东西......”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吴贺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