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称他为“庄户”法官
——追忆山东日照东港区法院法官王海宏
2016-07-04 09:46:32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一版 | 作者:樊艳潮
  6月30日23时58分,他修改完当月最后一份判决书后,安然入睡。7月1日5时39分,他在朋友圈发送出了最后一条微信。6时20分,没有来得及留下更多的话语,他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47岁。

  7月3日9时,云层低沉,草木含悲,山东省日照市殡仪馆内,闻讯而来的社会各界群众500余名,络绎不绝涌向德馨告别厅。没有通知,没有讣告,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亲自送他们的“庄户法官”王海宏最后一程。

  23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家乡的工作机会,怀揣梦想和激情,选择到日照市东港区法院工作,并且扎根基层法庭18年,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庄户法官”。他获得的荣誉默默地展示着他的努力: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三等功、全市“最美政法干警”、全市法院“身边最美法官”……

  扎根基层办“庄户”案 体恤“庄户”情

  王海宏生前工作的法庭是三庄法庭,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没有什么大企业,办理的案件中没有大案要案,大多是家长里短的琐事纠纷。村民更多的是看中情理,而把法理放在第二位。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他总是巧妙地把“情理”和“法理”融合贯通起来,最大限度地让老百姓理解司法、信任法官。

  2013年4月,刚到三庄法庭工作不久,他就遇上一起棘手的离婚案件。刘某是三庄镇大刘家沟村村民,2007年,因醉酒发生车祸瘫痪在床。妻子无微不至照顾两年后,迫于生活压力,提出离婚。刘某和公婆极力反对,女方无奈之下离家出走。从2009年到2012年,女方四次起诉离婚,但男方坚决不同意,并扬言如果法官判离婚就要在法庭自杀;而女方表示,如果不判离婚就要跳楼。因双方都以死威胁,法庭先后四次判决不准许离婚,而且每次开庭审理,男方及公婆都坚决不出庭。

  后来,女方第五次起诉离婚。王海宏心里琢磨,事情总要有个结果,双方这样僵持下去终究不是个事儿,最好能通过耐心细致的释法析理,彻底解开双方的心结。于是,他尝试着拨通了刘某的电话。接通后,对方听清来意,愤怒地吼道:“离婚没门,要命一条。”一件看似普通的离婚案件,居然惹得双方寻死觅活,王海宏决定主动出击、上门走访,赶在开庭前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他和书记员来到男方家中时,大吃一惊:刘某躺在床上,家徒四壁,两条腿萎缩成麻秆粗细,两只胳膊勉强可以动动。因有长期卧床的病人,屋里弥漫着酸臭味。王海宏没有顾忌这些,随手搬了个木墩便坐在床边,询问刘某的病情和治疗恢复情况。刘某情绪激动、怒不可遏,一肚子的怨气似乎全要发泄到王海宏身上。为避免刘某受刺激,王海宏耐心安慰刘某,并和其父商量,让其父作为刘某的代理人出庭参加审理。

  庭审如期进行,但效果并不理想。开庭后第四天,王海宏又来到刘某家中,通过之前的接触,一家人的态度和气了些。刘某的父亲说:“你们公家人还能上我这臭屋子来,我感谢啊!我们穷庄户人家里条件差,不像你们城里人干净,不嫌弃的话喝口庄户茶,别嫌弃茶孬茶杯子脏。”王海宏拉着老人的手说道:“老人家,我是在兵团农场长大的,不讲究那么多。您老人家没有把我当外人,还请我喝茶,这是看得起我啊。”王海宏端着满是茶垢的杯子大口地喝起茶时,气氛更加融洽。老人道出了心结,原来他们是担心离婚后刘某无人照料、无钱继续治疗,更担心以后见不着孙女。

  第三次去刘某家时,王海宏事先与女方协商好,让女方带着女儿一起过去,趁机让孩子与爷爷奶奶、父亲见见面。他还自掏腰包买了桶花生油。父亲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女儿,爷爷奶奶也终于见到了想念已久的孙女。这一次,刘某夫妻俩耐心地交谈了很长时间,多年的积怨消散,心里的疙瘩也彻底解开。

  后来,王海宏又与当地党委政府等部门联系,为刘某申办了农村低保,还帮助其办理了新农合医疗保险。三个月后,王海宏再次来到刘某家中,送去了农村低保卡、新农合医保卡,还有他自费购买的大米、白面和花生油,一家人非常感动。刘某当场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这起跨越7年之久的离婚案件圆满化解。

  王海宏深深感受到,审理“庄户”官司,离不开一个“情”字,只要用真情和真心去对待他们,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纠纷。

  贴近百姓干“庄户”事 打动“庄户”心

  很多老百姓都误认为,法官都是坐堂问案,高高在上,难以与他们接地气地沟通,心理上的距离很远。面对这种误解,王海宏用扎实办案、耐心倾听、真诚沟通改变了老百姓的看法。

  三庄镇吉洼村村民张某种了三亩八分地,其中,有一半是哥哥的。2013年,张某的哥哥从东北回来,想要回自己的地,张某不愿退还,兄弟俩相互赌气,闹到了法庭。为掌握第一手资料,王海宏来到了张某家,当即决定去现场勘查。由于地势复杂,且涉案土地为山地,王海宏和张某兄弟俩整整勘查了一个下午。当坐下来休息时,王海宏满头大汗,从包里掏出药片,急匆匆地吞下。这一举动被张某发现,二人三番五次地追问后,才得知王海宏患有冠心病,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张某兄弟怀着歉意说道:“王庭长,没想到你们法官能这么负责任,身体这样了还坚持来看现场,要再继续让你翻山沟我们就太没良心了。”张某当场表示将土地退还给哥哥。开庭前一天,张某兄弟一起来到法庭办理撤诉手续,兄弟二人和好如初。

  王海宏深知,基层百姓十分朴实,只要法官真情付出,感同身受地为老百姓切身利益考虑,就能走进他们的心坎里,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

  俯下身子做“庄户”人 感知“庄户”味

  三庄法庭的院子里有一片“小菜园”,王海宏经常在这里和当事人“拉家常”。他认为,和老百姓沟通不一定要在办公室、审判庭,有时顺手从菜园里拔根黄瓜、水萝卜递给当事人,就能很好地拉近距离,消解怨气。

  天冷时,面对心急如火、怒气冲天的群众,他总是贴心地泡茶递过去,让他们暖暖身子,慢慢说。许多来法庭的群众都很有感触地对王海宏说过,第一次进法庭大门很吓人很紧张,可进来看到院子里种了不少蔬菜,跟庄户人家的院子差不多,心里就实落了。

  有一次,陈疃镇某村的两个邻居为盖房发生纠纷,诉至法庭,争吵不休。双方的子女也来助阵帮腔。见此情景,王海宏把两位老人请进办公室,一人倒了一杯热茶,说道:“都是老邻老居的了,还是不出五服的亲戚,先喝杯热茶,咱们慢慢地拉呱、和和气气地商量。”

  在拉呱时,其中一位老人说:“你们院子种的菜不行啊,过季节了,不能再这样种了,得换别的。”另一位也说:“是啊,这样种太浪费这块菜地了。”王海宏一听,觉得可以换种方式让他们缓和一下关系,就说:“种地种菜您二位可是行家啊,我可不行,可以教教我。”结果,两位老人为法庭这块菜地如何种四季菜抢着说,还互相补充指点对方的不足之处。

  半个多小时后,王海宏说:“种地你们是行家,让我学到了不少,但说起法律,我就比你们专业了,前面我说的案子的事你们觉得对不对啊?”气氛缓和后,两位老人也明白了没有必要为一件小事对簿公堂,完全可以协商解决。一起简单平常的邻里纠纷就这样平息了。

  23年以来,王海宏一直奋斗在审判工作的第一线,正如他一直所坚信的那样:在基层,就要实打实地为百姓做实事,练就一身“庄户”劲,做一名“庄户法庭”的亲民法官。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