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本没有那么多苦难
——读《边城》有感
2016-03-29 16:11:5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徐晓琴
  沈从文先生是湘西人。这位自称“乡下人”的作家,以勤奋忠实的创作,执著地追求着一个鲜活而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既富于幻想,又让人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和隐忧。他在《习题》里曾这样写道:“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因此被誉“擅长描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间生活和体现纯净心理世界的作家”。

  看《边城》,还有他写的其他文章,总感觉他是以对家乡山水乡民的怀念和展示的心态在写作,他描写的主要是一种纯净的、清澈的真和美,而不是当时和后来很多人说的那样,是在描写那些黑暗、愚昧、残酷和落后,这一点,他自己也在《湘行散记》中说到过。

  但是为何有那么多的人会认为沈从文先生描写的是一种沉重和负面呢?除了个别人为原因外,主要原因恐怕是一些对湘西风土人情缺乏体会的人们,以自认为的优越感来揣度别人的生活和思想,觉得别人就一定是痛苦的,至少比他自己更不幸。

  中国人是一个同情心很严重的民族。同情心很有必要,但泛滥的同情心也包含有一丝想要通过同情他人的遭遇,来凸显和巩固自己优越感的成分在里面。就像国人对“感恩”一词的滥用,接受了帮助就会被要求感恩,对那些收到帮助“不懂感恩”的人,只要舆论一公开,立马被口水淹死,以至于“我帮助他,感谢都得不到一句”就这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帮助他人的理由,所以埋怨人心不古,所以埋怨世风日下;再比如综艺节目,总是要打那么几张悲情牌,就算演员自己不愿意,主持人和导演们还一个劲儿地往悲情方向推;还比如一些所谓的旅行者们,每到一地,就送几个书包,送几支铅笔,给那些山区小朋友脏兮兮的脸拍一个特写,然后发个朋友圈……同情、善心自然无可厚非,但他们中的部分人,想从这种行为中得到的,也许比自己愿意付出的更多。

  其实上述种种,那些被我们施以同情的人,他们的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和我们想象的一致,有的也许相反。我们觉得他们水生火热、粗陋落后,但也许别人过得很幸福、很满足,至少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不堪。真正的帮助是尊重和理解他人,他们的习俗和生活,即使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施以援手,也抱着不图回报的念头。

  世界美好与否,生活的幸与不幸,在于自己的感知和认识,任何其他人都是无权代言。就像沈从文先生描写的那个鲜活而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我们可以做的是通过文字去感受它的魅力和深邃,而不是报以悲悯。以积极的眼光看世界,这世上本没有那么多苦难。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