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二十载 青春无悔铸法魂
——记孝南区法院肖港法庭庭长张亚斌
2015-12-22 08:49:15 | 来源:中国法院网湖北法院 | 作者:汪坚 汪新元 李扬
  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僻壤,在远离法院机关的人民法庭,有一位以庭为家、情系百姓、无私奉献的优秀法官,他在执法办案和调分止争的最前沿,坚守了整整20个春秋。

  20年来,他一直扎根于远离市区的孝南区北部法庭,足迹遍及辖区的每个角落;20年来,他办理了3000余起案件,无一宗案件被当事人投诉;20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从书记员成长为审判员、副庭长、庭长;20年来,他在法庭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生根、发芽,演绎着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奉献着无悔的炽热青春,赢得了辖区百姓的普遍赞誉和领导、同事的高度肯定。

  他就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肖港法庭庭长张亚斌。

  【艰难困苦不言悔,一片冰心在基层】

  1995年夏天,张亚斌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肖港法庭。当时的法庭条件差,每到周末同事们都回城了,单身一人的张亚斌成为宿舍楼里仅有的住户。他干脆义务做起了法庭大院的看门人,一边守着青灯苦学法律专业知识,一边接待来访群众。

  当时的庭长看着心疼,就劝他周末抽时间回家休息一下。张亚斌却说:“农村矛盾纠纷多,老百姓没有星期天,来法庭找不到人就会对法庭失去信任,我刚上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值班和接访的事就由来我负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刚到法庭任职书记员时,张亚斌甘当配角,尽职尽责,认真完成了诉讼接待、立案审查、案件记录、数据统计、案卷归档等多项审判辅助工作。每天开庭时,他忙着做记录,庭审一结束,又忙着处理涉诉来访、立案审查等工作。到了案件报结时,他又忙上了数据统计和案件归档工作。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担任助理审判员后,张亚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夜以继日,一点一滴地积累,孜孜不倦地向老审判员学习、请教。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很快从不适应到适应,从新手成为行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亚斌所在的肖港法庭经历了五任庭长,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年和他一起下到基层法庭的同志不少回到了院机关,但张亚斌仍然安心扎根法庭,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有一次参加同学聚会,同学开玩笑地对他说,“你现在不像法官,倒像一名懂法律的农民,连说话都是农民味,基层太苦,还是想办法回城吧。”

  面对同学善意的劝告,张亚斌笑着回答:“基层法庭是苦,但苦中也有乐,当一名乡村法官我心甘情愿!”

  【群众之事无小事,法官责任大过天】

  一进肖港法庭大门,办公楼前树立着形似天平的两块公示牌,诉讼流程、办案人员职责等一目了然。“每天走过天平之门,就是对自己的一个心理提示,法官必须要有对公平坚持和法律的敬畏,懂得肩上的责任。”张亚斌说。

  张亚斌常常告诫法庭里的其他法官和干警,“老百姓打官司,要多换位思考”,“不要让当事人在法院留下遗憾,也不要让自己在案件审理上留下遗憾”。

  今年2月,肖港镇匡埠村一名89岁的婆婆找到法庭,起诉儿子不尽孝道。张亚斌与同事了解案情后得知,这名婆婆养育了7个儿子,但平日大多在外打工,老人一直单身一人。张亚斌与同事经过三次耐心调解后,儿子们都承认了错误并同意一起出资赡养老人。之后每个月张亚斌还经常到村里回访,或者打电话询问老人情况,“前不久我还给老人一个没结婚的儿子介绍对象呢。”老人对张亚斌的处理结果十分满意,拉着张亚斌的手连声说谢谢。

  法庭所辖地附近交通便利,每年交通事故案件居高不下。有一年,一辆三轮车和摩托车在107国道上相撞,三轮车乘客脑部重伤需要做开颅手术,光治疗费就要17万。三轮车司机是位老农民,以种地为生,摩托车主是个10多岁的年轻人,出事后吓得不敢露面。伤者一纸诉状递到法庭,张亚斌和同事们联合交警部门迅速展开调查,先后十多次到两个责任人家中做工作,苦口婆心讲道理,从事故过程到伤者现状,从法律的严肃到道德的温情。两家同意赔付医药费,考虑到实际情况,张亚斌还与交警部门联系,申请一笔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伤者的医疗费有了着落,他紧悬的心才放下。

  性格温和是同事们对张亚斌的印象,但张亚斌也有坚持、坚韧的一面。有一次警车在乡村公路上追寻被告要求强制执行时,由于路况太差竟差点翻车。虽执行困难但张亚斌从未放弃,终于有一次将被告堵在菜市场上。当时,不明案由的人甚至要掀翻他的车。张亚斌不为所动,一边向群众说明情况,一边坚持执法,被告最终当场支付了原告8000元的赔偿金。

  【爱民护民如亲人,办案绝活显身手】

  肖港法庭不大,算上司机和门卫只有6条“枪”,却管辖着肖港、陡岗两个乡镇和朋兴大部分村湾近20万人。村民们和法律沾边的大事小情,邻里纠纷、老人赡养、家庭矛盾等案件在这里时有发生。

  在基层办案,张亚斌自创了“腿勤、多问、多记、巧说”的八字工作法。腿勤就是舍得跑路,张亚斌说,在基层如果只坐在办公室是办不好案的。早期肖港法庭还没配备警车的时候,张亚斌出去办事都是顶一顶草帽,披一条毛巾,跨上一辆自行车就出去办案。有一次外出到15公里外的付山村办案,回来时车胎破了,他推着车走了4个多小时才回到法庭。

  “多问”就是嘴巴甜,案情相关事情多问一句。别人在办案中只记当事人姓名,张亚斌在办案过程中,还要记清当事人的乳名、小名,同时也记下其亲属的姓名。

  孝南区法院党组成员、工会主席刘光辉曾与张亚斌共事多年,对张亚斌的行事风格深有感触:“他平日里与群众来往密切,关系特别融洽,如果找村干部和群众了解情况,张亚斌可以直接点对点给联系好。”

  “多记”就是办完事后要做好案件记录和工作笔记,总结心得。张亚斌的手机上和通讯记录本上有2300多个联系方式,包括各村村委干部以及他经办过案件的当事人。张亚斌说:“当遇到群众有抵触情绪不易调查时,可以找干部党员来做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多与村民、与邻里沟通,了解民情。”

  基层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常常让大家头疼。张亚斌下乡调查、办案时,就常常打比方,“巧说”释法——“诉讼过程就像种田,种田有风险,有丰年和灾年”,告知打官司的风险;“备好证据就如备好种子一样重要”,告知证据的重要性;“碗打破谈碗,盘打破说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告知找准关键点,不要说扯一些与案件无关的事。

  “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诉讼成本,竭尽全力救助困难群体。”这是张亚斌从事法庭工作长期坚持的原则。为方便边远地区群众和年迈、病重、经济困难等特殊人群诉讼,张亚斌打破“坐堂办案”的工作模式,设立了巡回法庭,哪里的群众有迫切需要,就把庭开到哪里,既方便了群众,又化解了矛盾,还收到了“办好一个案子、教育一大批群众”的普法效果。去年法庭巡回法庭审理案件60余件,超过立案数四分之一。

   此外,针对辖区内低保户、下岗户等困难群体,张亚斌按规定对其实行减免或缓交诉讼费用、优先审理等,降低群众诉讼成本,深受群众好评。

  【无欲而刚品自高,甘守清贫铸法魂】

   生活中的张亚斌性格开朗、乐观豁达,然而他信奉着这样一句名言:选择做法官,就选择了孤独。

  “绝不能让裁判文书散发出金钱的味道。”在案件审理上张亚斌坚决杜绝“金钱案、人情案和关系案”。“张亚斌从事审判工作多年,廉洁自律在系统里是出了名的。”同事们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

   “张庭长是个质朴善良的人。”提到张亚斌,孝南区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杨萍,这位全国优秀法官也钦佩不已,“他这个人没有一点心眼和花花肠子,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前些年有两次进城的机会,当组织希望他继续留在基层一线时,他也没有抱怨。”

  张亚斌的爱人杨志丽是肖港中心小学的教师,在与她认识之前,有很多人给张亚斌介绍过对象,但都因他没有工作不在城里而告吹。

  长年基层法院的工作以及大量案件的审理和调查,使张亚斌常常无暇顾及家庭.对此。家人不仅不责怪和埋怨他。反而用他们力所能及的方法默默地支持着他。

  结婚后,一家三口就住在乡下,所有的家事张亚斌都没操心,二人有了爱的结晶之后也是如此,杨志丽支教下乡都把孩子带在身边。“能娶到这么好的妻子是我一生的幸福。”谈及妻子,张亚斌的言语里流露着浓烈的爱意与感激。

  2011年,杨志丽调到城里的小学工作,女儿也进城读书,一家人在离女儿学校近的地方租了套房子。在张亚斌的手机里,6:30和21:30都准时会响起清脆的闹铃,“这么多年,对妻子和孩子太亏欠了,如果有时间我每天都会去接送小孩上自习。”张亚斌眼里露出深深的父爱。

  20年来,面对条件艰苦、生活寂寞和终日繁琐复杂的纠纷,他就像一粒种子,把自己深深的根植于乡村的泥土,在基层法庭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生根、发芽,成长为捍卫公平正义的守护神、维护群众权益的好法官,诠释着一个基层为民司法的情怀。2014年全市教育实践活动中他被评为“群众贴心人——基层好‘六长’”。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