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法官梦 殷殷为民情
——记山东莒县法院城阳法庭庭长张兴奎
2015-12-15 07:50:56 | 来源:人民法院报第五版 | 作者:张玉刚 盛大明
从人民教师到人民法官,张兴奎的履历看似很简单。
就如同他的为人,憨厚、淳朴、沉稳、低调。
但简单的履历背后,却是不简单的还略显厚重的“荣耀”: “县十佳政法干警”“市十佳办案能手”“十佳调研能手”“市平安日照建设先进个人” “市政法系统调研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农村大众》、《齐鲁晚报》优秀通讯员,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一项项荣誉、一次次功勋、一面面锦旗、一声声感谢,无不印记着他奋斗过程的艰辛,凝聚着他劳碌奔波的心血和汗水,记录着他筚路蓝缕、披肝沥胆的奉献历程和为民情怀。
从教师到法官:让每个梦想都精彩
怀着对教书育人的强烈渴望,1990年7月,张兴奎以优异的成绩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来到莒县二中,踏上了他钟爱的育人舞台。
那时县城高中的教师本科生很少,英语本科的张兴奎格外引人注目。张兴奎也不负重望,凭着扎实的学科功底,短短的几个月,其教学成绩突飞猛进,令同行们刮目相看。张兴奎在教学中探索出的“兴趣英语学习法”,成为师生们广为受益的“法宝”。
时隔25年,谈起张兴奎老师,同在政法系统的学生华文还记忆犹新:“我来自农村,英语底子差,中考考试不及格,跟张老师学了两年,英语成绩慢慢上来了,高考时英语考了86分,否则我根本考不上大学。”
好方法带来好业绩。张兴奎所带的班级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所辅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初涉教坛的张兴奎即声名远播。临沂大学(当时是临沂师专)向张兴奎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校任教。那时,到大学任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可也许是故土难离,也许是离不开那帮给他带来成就感的学生,张兴奎最终谢绝了,至今仍有不少学生为他的选择感到惋惜。
如果岁月就这样静好,时光就这样静静流走,张兴奎如今早已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了,但命运有时候就这样不经意地转了个弯。
1994年9月,一则政法系统招考的信息打破了张兴奎心中的宁静。幼时维护正义、护法平怨的梦想在他心底升腾。讲台还是法台,育人还是执法?经过一番纠结,张兴奎毅然决定去试试。
最终,张兴奎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录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法官。
从讲台到法台,从教师到法官,尽管角色转换了,但他在岗位上演绎精彩的决心却没有变。
张兴奎的第一站是偏远的中楼人民法庭。面对审判业务技能的缺乏,他拿起了陌生而艰涩的法律书籍,白天看,晚上读,遇到不明白的就问,如饥似渴地“充电”,迅速蓄足自身的理论储备。他善于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引领指导办案,案件办起来逐渐得心应手,渐渐就成了行家能手。
从中楼法庭到龙山人民法庭,张兴奎在乡镇法庭一待就是12年,累计结案1500余件,连续多年被评为“十佳政法干警”“优秀办案能手”“优秀工作者”。
2007年,张兴奎调到研究室任副主任。借助扎实的文字功底,他利用丰富的案件资料,积极撰写宣传、调研稿件,笔耕不辍,每年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稿件300余篇,成为又红又专的“法院写手”,多次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调研宣传先进工作者和《农村大众》《齐鲁晚报》优秀通讯员。
2012年底,张兴奎从洛河人民法庭庭长调任城阳人民法庭庭长。城阳法庭位于县城中心,辖区4个乡镇和一个经济开发区,27万人口,每年平均审结案件1000余件。这里的矛盾纠纷繁多,案件疑难复杂,处理难度大。
质量是案件的生命。张兴奎注重办案质效,不论是简单的民事案件还是复杂的疑难案件,也不论当事人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不同,他都做到一视同仁,保证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住事实和时间的检验,没有一起案件因处理不公而引起当事人举报、上访、申诉或缠诉。
3年来,张兴奎带领全庭6名干警,人往基层走,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赞誉。城阳法庭先后被授予“日照市青年示范岗”“市级青少年维权岗”“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先进部门”“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综合考核先进部门”“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双新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称号。
每一个岗位,一样的风采。这些,再一次完美地印证了张兴奎“让每个岗位都精彩”的笃定信念。
提质增效+创新:把案件都办成精品
把每个案件都力争办成精品。张兴奎对审判质量要求精益求精,其程度近乎苛刻。
“必须把院里提出的‘收案率下降、结案率上升、矛盾纠纷化解率上升、纯执结率上升’的‘三升一降’目标落到实处。”张兴奎在全庭干警会上逢会必讲。
为此,他从小节抓起。针对法律文书制作和卷宗装订存在的 “细微”问题,张兴奎对法律文书逐案审核、修改,小至标点符号、段落、字体,大至事实认定、责任分成、论证说理,逐项进行把关。专门研究制定了操作规程和订卷顺序,通过与兄弟庭室召开书记员经验交流会,对书记员进行专项培训。并随时对卷宗进行抽查,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张庭长对判决书把关可严了,大到审判程序、事实认定、论证说理,小到每个标点符号、段落行距都给改出来。现在,我们的判决书不校对个两三遍,不敢交给庭长审核。”副庭长韩立涛深有感触。
疑难复杂案件是办案的“拦路虎”,也是检验法官水平的标尺。张兴奎敢于向疑难案件“亮剑”,定期组织召开疑难案件研讨会,组织审判人员对具有共性的疑难复杂案件,集思广益,确定解决思路和处理意见,全面提升法官处难解疑的能力和水平。
分管城阳法庭的院党组副书记卢丙伟多次参加指导该庭研讨会:“张兴奎善于解决疑难复杂案件,站在司法领域的前沿,创新疑难案件的解决渠道,化解了很多疑难复杂案件,带动了全庭干警办案水平的提升。”
质量上去了,收案数量持续增多怎么办?面对今年“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76%的案件增幅,张兴奎经常举办案件质效分析会,开展“办案竞赛活动”,在全庭干警中组织“四比”竞赛:比清积,看看谁的积案清零;比数量,看看谁的结案数量多、收结平衡;比质效,看看谁结案效率高,效果好,服判息诉多,调解撤诉多,上诉改判发回少;比奉献,看看谁加班加点多,奉献多。全庭干警除日常上班期间充分利用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外,每周六集体加班,掀起了比、拼、赶、学、超的办案热潮。今年1月至11月,全庭干警结案1015件,比去年增长87%。
送达一直是民事案件的“难题”。如何破解“送达难”,张兴奎费了很多脑筋。他认真研究送达方法和技巧,细化送达操作规程,在送达地址填写、电话号码留存、开庭时间提前告知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创新,保证了送达、开庭两不误。除采取逆时送达、拍照录音、公告送达等多种方式外,张兴奎还发明了“回马枪”送达法,收效甚好。
今年8月,在送达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时,经电话联系,被告自称在西藏打井,拒不接收法律文书,张兴奎利用下午下班时间前去送达,结果被被告发现,迅速开车逃避。回庭后,张兴奎决定杀个“回马枪”,再次返回当事人所在乡镇时,正好发现被告的车辆停放在某饭店门口,便派人乔装进去侦察,确信被告在里面喝茶聊天时,张兴奎一下子出现在被告面前,令自称“在西藏打井”的被告好不尴尬,乖乖地签收了应诉手续。
今年以来,张兴奎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与当事人斗智斗勇,成功将38起长期不能送达的应诉手续顺利送达,提升了办案效率。
便民诉讼一直是张兴奎创新的重点。遇到当事人外出、远离家乡的案件怎么办?张兴奎给出了新方案:利用视频开庭,快速化解当事人纠纷。
村民肖某和林某结婚后感情不和,林某外出不归,肖某提起离婚诉讼,经过多次送达,均无法找到被告。后来,张兴奎通过QQ聊天与身在新疆的林某取得联系,决定利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庭审理案件,使案件圆满调解,当事人连声称赞。
案件化解不是目的,如何从源头上杜绝纠纷发生,帮助党委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这才是司法者关注的长远方向。张兴奎积极落实院党组提出的“打桩结网、防线再造”工程,深入辖区村庄社区,开展普法宣传和诉前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纠纷的同时,也帮助镇、村干部提高法律意识。3月25日傍晚,深入店子集镇徐家城子村大棚地里,当场调解了王某与王某某相邻纠纷一案,使一对打了九年官司的冤家对头握手言和;3月26日下午,深入阎庄镇郭家当门村西部的建桥现场,勘验并诉前调解一起伤害赔偿纠纷;3月27日下午,深入城阳镇马家屯村,现场调解一起宅基地使用权纠纷;3月28日上午,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和镇、村干部深入浮来山镇十里堡村,对23户拖欠土地承包费的农民挨家挨户地进行普法宣传和诉前调解,成功地促成12户村民达成了还款协议,4户村民当场履行了付款义务……
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让群众感受到仁心温情
5月24日下午,张兴奎深入城阳街道涝坡村,与村干部一同勘验一起相邻纠纷案件的现场,并当场进行了调解。
7月8日上午,张兴奎冒着酷暑驱车将39万元赔偿款送到在医院住院的宋某手中,宋某情绪激动,连声道谢。
11月18日,张兴奎冒着严寒到南店村为鲍某送来牛奶等慰问品,详细了解鲍某的腿部治疗情况,鼓励他树立信心,早日康复。鲍某感动地流下了热泪,连声说:“你们真是老百姓的好法官,为我的事操心费力的,没喝过一口水,没抽过一根烟,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很多。
张兴奎最推崇的一句话是:把服务群众的距离缩短为零。
城阳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涉及土地承包、宅基地、继承、相邻关系等与土地或房屋相关的案件特别多。此类案件矛盾冲突较大,处理起来耗时费力,难度很大。
为处理好这类案件,张兴奎一改“坐堂问案”的传统审理模式,带领干警走出法庭,走进案发现场,与当事人面对面地勘验、调查、交流、互动,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找出发生纠纷的症结,拆除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篱笆墙”,努力寻找化解纠纷的渠道。
去年7月,某有限公司因征用土地被占用与邻村7户村民发生矛盾。由于时间跨度大,牵扯面广,加上近年来土地升值空间大,个别村民不愿将原先已被征用的土地交付,而是在已征用的土地上又建起了房屋或种植了树木,双方产生矛盾,僵持不下,案件长时间不能解决。
经过多次审理、调查、勘验和论证,张兴奎制订了“先易后难、分步解决、合理补偿、以调为主、调判结合”的化解方案。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组织了五场听证会,挨家挨户地上门寻找不愿到场的当事人,面对面地与村民们交流、讲法、调解。
面对情绪激动、拒不配合的当事人,张兴奎受过气、挨过骂、遭过白眼。但他耐心接访,反复交涉,历经波折,终于找到了化解矛盾的突破口,促成其中4户村民达成了调解协议,另有3户不同意调解的村民在接到判决书后,也在法庭主持下进行了诉后调解,与某公司达成了和解协议,均自觉拆除了违章建筑。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张兴奎始终怀着一颗仁心来处理案件。周某与妻子董某生有一女。周某2006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级伤残。久而久之,夫妻关系出现裂痕,双方分居至今。董某曾于2011年7月要求离婚,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未能和好。后周某见夫妻关系确实难以维持,遂起诉离婚。因该案涉及楼房、伤残赔偿金、股金、残疾人的生活保障等问题,双方当事人矛盾较深,长时间无法处理。后来又出现了两起以董某为债务人的大额债务案件,周某称是假的,但董某拒不承认,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处理好这起案件,张兴奎和案件承办人在两个月时间内七次上门调解,终于感化了双方当事人,促成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董某将一座楼房给周某,现有的39万元残疾赔偿金归周某,股金5万元归女儿,董某同意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再给予周某经济帮助款5万元。
为避免出现反悔和调解后不履行的情况,张兴奎趁热打铁,连夜做董某的思想工作,促成董某在第二天下午将筹措的5万元现金送到法庭。收到现金后,张兴奎再次上门将5万元现金送给周某。
知法方能守法。张兴奎认识到,一个案例就是一张法治名片,一个判决就是一张最好的法律宣传单。针对当前农民法律知识落后于形势发展的实际,张兴奎利用真实的案例,组织干警进村或社区巡回宣讲,上门普法。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案例,就农村容易出现的相邻关系、婚姻家庭、赡养抚养、土地转让等纠纷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他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案例让群众听得有滋有味。
一名村干部听后收获很大:“农村纠纷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好会激化更大的矛盾,听了张庭长的讲解,启发很大,今后再遇到类似的矛盾纠纷时,处理起来心里就有数了,希望以后这样的巡讲越多越好啊!”
自活动开展以来,张兴奎带领巡讲干警已走进村庄、医院、社区、集市等32处巡讲点,进行实地宣讲,发放宣传小册子5000余份,群众反响良好。
良医治未病,防雨在绸缪。让老百姓学法懂法守法,以减少纠纷发生,张兴奎上门普法,用心良苦。
就如同他的为人,憨厚、淳朴、沉稳、低调。
但简单的履历背后,却是不简单的还略显厚重的“荣耀”: “县十佳政法干警”“市十佳办案能手”“十佳调研能手”“市平安日照建设先进个人” “市政法系统调研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农村大众》、《齐鲁晚报》优秀通讯员,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一项项荣誉、一次次功勋、一面面锦旗、一声声感谢,无不印记着他奋斗过程的艰辛,凝聚着他劳碌奔波的心血和汗水,记录着他筚路蓝缕、披肝沥胆的奉献历程和为民情怀。
从教师到法官:让每个梦想都精彩
怀着对教书育人的强烈渴望,1990年7月,张兴奎以优异的成绩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来到莒县二中,踏上了他钟爱的育人舞台。
那时县城高中的教师本科生很少,英语本科的张兴奎格外引人注目。张兴奎也不负重望,凭着扎实的学科功底,短短的几个月,其教学成绩突飞猛进,令同行们刮目相看。张兴奎在教学中探索出的“兴趣英语学习法”,成为师生们广为受益的“法宝”。
时隔25年,谈起张兴奎老师,同在政法系统的学生华文还记忆犹新:“我来自农村,英语底子差,中考考试不及格,跟张老师学了两年,英语成绩慢慢上来了,高考时英语考了86分,否则我根本考不上大学。”
好方法带来好业绩。张兴奎所带的班级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所辅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初涉教坛的张兴奎即声名远播。临沂大学(当时是临沂师专)向张兴奎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到校任教。那时,到大学任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可也许是故土难离,也许是离不开那帮给他带来成就感的学生,张兴奎最终谢绝了,至今仍有不少学生为他的选择感到惋惜。
如果岁月就这样静好,时光就这样静静流走,张兴奎如今早已成为一名桃李满天下的优秀教师了,但命运有时候就这样不经意地转了个弯。
1994年9月,一则政法系统招考的信息打破了张兴奎心中的宁静。幼时维护正义、护法平怨的梦想在他心底升腾。讲台还是法台,育人还是执法?经过一番纠结,张兴奎毅然决定去试试。
最终,张兴奎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省莒县人民法院录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法官。
从讲台到法台,从教师到法官,尽管角色转换了,但他在岗位上演绎精彩的决心却没有变。
张兴奎的第一站是偏远的中楼人民法庭。面对审判业务技能的缺乏,他拿起了陌生而艰涩的法律书籍,白天看,晚上读,遇到不明白的就问,如饥似渴地“充电”,迅速蓄足自身的理论储备。他善于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引领指导办案,案件办起来逐渐得心应手,渐渐就成了行家能手。
从中楼法庭到龙山人民法庭,张兴奎在乡镇法庭一待就是12年,累计结案1500余件,连续多年被评为“十佳政法干警”“优秀办案能手”“优秀工作者”。
2007年,张兴奎调到研究室任副主任。借助扎实的文字功底,他利用丰富的案件资料,积极撰写宣传、调研稿件,笔耕不辍,每年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稿件300余篇,成为又红又专的“法院写手”,多次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调研宣传先进工作者和《农村大众》《齐鲁晚报》优秀通讯员。
2012年底,张兴奎从洛河人民法庭庭长调任城阳人民法庭庭长。城阳法庭位于县城中心,辖区4个乡镇和一个经济开发区,27万人口,每年平均审结案件1000余件。这里的矛盾纠纷繁多,案件疑难复杂,处理难度大。
质量是案件的生命。张兴奎注重办案质效,不论是简单的民事案件还是复杂的疑难案件,也不论当事人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不同,他都做到一视同仁,保证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住事实和时间的检验,没有一起案件因处理不公而引起当事人举报、上访、申诉或缠诉。
3年来,张兴奎带领全庭6名干警,人往基层走,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赞誉。城阳法庭先后被授予“日照市青年示范岗”“市级青少年维权岗”“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先进部门”“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综合考核先进部门”“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双新创建活动先进集体”等多种荣誉称号。
每一个岗位,一样的风采。这些,再一次完美地印证了张兴奎“让每个岗位都精彩”的笃定信念。
提质增效+创新:把案件都办成精品
把每个案件都力争办成精品。张兴奎对审判质量要求精益求精,其程度近乎苛刻。
“必须把院里提出的‘收案率下降、结案率上升、矛盾纠纷化解率上升、纯执结率上升’的‘三升一降’目标落到实处。”张兴奎在全庭干警会上逢会必讲。
为此,他从小节抓起。针对法律文书制作和卷宗装订存在的 “细微”问题,张兴奎对法律文书逐案审核、修改,小至标点符号、段落、字体,大至事实认定、责任分成、论证说理,逐项进行把关。专门研究制定了操作规程和订卷顺序,通过与兄弟庭室召开书记员经验交流会,对书记员进行专项培训。并随时对卷宗进行抽查,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以便改进、提高。
“张庭长对判决书把关可严了,大到审判程序、事实认定、论证说理,小到每个标点符号、段落行距都给改出来。现在,我们的判决书不校对个两三遍,不敢交给庭长审核。”副庭长韩立涛深有感触。
疑难复杂案件是办案的“拦路虎”,也是检验法官水平的标尺。张兴奎敢于向疑难案件“亮剑”,定期组织召开疑难案件研讨会,组织审判人员对具有共性的疑难复杂案件,集思广益,确定解决思路和处理意见,全面提升法官处难解疑的能力和水平。
分管城阳法庭的院党组副书记卢丙伟多次参加指导该庭研讨会:“张兴奎善于解决疑难复杂案件,站在司法领域的前沿,创新疑难案件的解决渠道,化解了很多疑难复杂案件,带动了全庭干警办案水平的提升。”
质量上去了,收案数量持续增多怎么办?面对今年“立案登记制”实施以来76%的案件增幅,张兴奎经常举办案件质效分析会,开展“办案竞赛活动”,在全庭干警中组织“四比”竞赛:比清积,看看谁的积案清零;比数量,看看谁的结案数量多、收结平衡;比质效,看看谁结案效率高,效果好,服判息诉多,调解撤诉多,上诉改判发回少;比奉献,看看谁加班加点多,奉献多。全庭干警除日常上班期间充分利用早上、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外,每周六集体加班,掀起了比、拼、赶、学、超的办案热潮。今年1月至11月,全庭干警结案1015件,比去年增长87%。
送达一直是民事案件的“难题”。如何破解“送达难”,张兴奎费了很多脑筋。他认真研究送达方法和技巧,细化送达操作规程,在送达地址填写、电话号码留存、开庭时间提前告知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创新,保证了送达、开庭两不误。除采取逆时送达、拍照录音、公告送达等多种方式外,张兴奎还发明了“回马枪”送达法,收效甚好。
今年8月,在送达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时,经电话联系,被告自称在西藏打井,拒不接收法律文书,张兴奎利用下午下班时间前去送达,结果被被告发现,迅速开车逃避。回庭后,张兴奎决定杀个“回马枪”,再次返回当事人所在乡镇时,正好发现被告的车辆停放在某饭店门口,便派人乔装进去侦察,确信被告在里面喝茶聊天时,张兴奎一下子出现在被告面前,令自称“在西藏打井”的被告好不尴尬,乖乖地签收了应诉手续。
今年以来,张兴奎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与当事人斗智斗勇,成功将38起长期不能送达的应诉手续顺利送达,提升了办案效率。
便民诉讼一直是张兴奎创新的重点。遇到当事人外出、远离家乡的案件怎么办?张兴奎给出了新方案:利用视频开庭,快速化解当事人纠纷。
村民肖某和林某结婚后感情不和,林某外出不归,肖某提起离婚诉讼,经过多次送达,均无法找到被告。后来,张兴奎通过QQ聊天与身在新疆的林某取得联系,决定利用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庭审理案件,使案件圆满调解,当事人连声称赞。
案件化解不是目的,如何从源头上杜绝纠纷发生,帮助党委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这才是司法者关注的长远方向。张兴奎积极落实院党组提出的“打桩结网、防线再造”工程,深入辖区村庄社区,开展普法宣传和诉前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纠纷的同时,也帮助镇、村干部提高法律意识。3月25日傍晚,深入店子集镇徐家城子村大棚地里,当场调解了王某与王某某相邻纠纷一案,使一对打了九年官司的冤家对头握手言和;3月26日下午,深入阎庄镇郭家当门村西部的建桥现场,勘验并诉前调解一起伤害赔偿纠纷;3月27日下午,深入城阳镇马家屯村,现场调解一起宅基地使用权纠纷;3月28日上午,联合司法所工作人员和镇、村干部深入浮来山镇十里堡村,对23户拖欠土地承包费的农民挨家挨户地进行普法宣传和诉前调解,成功地促成12户村民达成了还款协议,4户村民当场履行了付款义务……
面对面心贴心零距离:让群众感受到仁心温情
5月24日下午,张兴奎深入城阳街道涝坡村,与村干部一同勘验一起相邻纠纷案件的现场,并当场进行了调解。
7月8日上午,张兴奎冒着酷暑驱车将39万元赔偿款送到在医院住院的宋某手中,宋某情绪激动,连声道谢。
11月18日,张兴奎冒着严寒到南店村为鲍某送来牛奶等慰问品,详细了解鲍某的腿部治疗情况,鼓励他树立信心,早日康复。鲍某感动地流下了热泪,连声说:“你们真是老百姓的好法官,为我的事操心费力的,没喝过一口水,没抽过一根烟,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很多。
张兴奎最推崇的一句话是:把服务群众的距离缩短为零。
城阳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涉及土地承包、宅基地、继承、相邻关系等与土地或房屋相关的案件特别多。此类案件矛盾冲突较大,处理起来耗时费力,难度很大。
为处理好这类案件,张兴奎一改“坐堂问案”的传统审理模式,带领干警走出法庭,走进案发现场,与当事人面对面地勘验、调查、交流、互动,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找出发生纠纷的症结,拆除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篱笆墙”,努力寻找化解纠纷的渠道。
去年7月,某有限公司因征用土地被占用与邻村7户村民发生矛盾。由于时间跨度大,牵扯面广,加上近年来土地升值空间大,个别村民不愿将原先已被征用的土地交付,而是在已征用的土地上又建起了房屋或种植了树木,双方产生矛盾,僵持不下,案件长时间不能解决。
经过多次审理、调查、勘验和论证,张兴奎制订了“先易后难、分步解决、合理补偿、以调为主、调判结合”的化解方案。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组织了五场听证会,挨家挨户地上门寻找不愿到场的当事人,面对面地与村民们交流、讲法、调解。
面对情绪激动、拒不配合的当事人,张兴奎受过气、挨过骂、遭过白眼。但他耐心接访,反复交涉,历经波折,终于找到了化解矛盾的突破口,促成其中4户村民达成了调解协议,另有3户不同意调解的村民在接到判决书后,也在法庭主持下进行了诉后调解,与某公司达成了和解协议,均自觉拆除了违章建筑。
善良的心是最好的法律,张兴奎始终怀着一颗仁心来处理案件。周某与妻子董某生有一女。周某2006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级伤残。久而久之,夫妻关系出现裂痕,双方分居至今。董某曾于2011年7月要求离婚,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未能和好。后周某见夫妻关系确实难以维持,遂起诉离婚。因该案涉及楼房、伤残赔偿金、股金、残疾人的生活保障等问题,双方当事人矛盾较深,长时间无法处理。后来又出现了两起以董某为债务人的大额债务案件,周某称是假的,但董某拒不承认,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处理好这起案件,张兴奎和案件承办人在两个月时间内七次上门调解,终于感化了双方当事人,促成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董某将一座楼房给周某,现有的39万元残疾赔偿金归周某,股金5万元归女儿,董某同意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再给予周某经济帮助款5万元。
为避免出现反悔和调解后不履行的情况,张兴奎趁热打铁,连夜做董某的思想工作,促成董某在第二天下午将筹措的5万元现金送到法庭。收到现金后,张兴奎再次上门将5万元现金送给周某。
知法方能守法。张兴奎认识到,一个案例就是一张法治名片,一个判决就是一张最好的法律宣传单。针对当前农民法律知识落后于形势发展的实际,张兴奎利用真实的案例,组织干警进村或社区巡回宣讲,上门普法。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案例,就农村容易出现的相邻关系、婚姻家庭、赡养抚养、土地转让等纠纷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他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生动而又发人深省的案例让群众听得有滋有味。
一名村干部听后收获很大:“农村纠纷大多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处理不好会激化更大的矛盾,听了张庭长的讲解,启发很大,今后再遇到类似的矛盾纠纷时,处理起来心里就有数了,希望以后这样的巡讲越多越好啊!”
自活动开展以来,张兴奎带领巡讲干警已走进村庄、医院、社区、集市等32处巡讲点,进行实地宣讲,发放宣传小册子5000余份,群众反响良好。
良医治未病,防雨在绸缪。让老百姓学法懂法守法,以减少纠纷发生,张兴奎上门普法,用心良苦。
责任编辑:王小磊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