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解析民意与司法
2015-12-14 14:17:1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陈铜
  民众从自身立场,出于质朴的正义,对个案表达意见,在当今自媒体时代,往往汇成一股洪流,形成民意审判。

  今夏一部法律题材电影《十二公民》悄然上映,虽未斩获票房佳绩,但瑕不掩瑜,观众好好上了一堂民意与司法审判的必修课,令人回味深思。

  该片改编自国外经典影片,加上成功的本土化加工,通过十二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公民对一桩凶杀案的激烈争辩,展现了中国社会众生相,表达民众对于正义的追求。

  司法审判追求的公平正义,同民众的诉求在根本上是相契合,但民意多变、感性、不专业。民意往往把一些还在审理阶段的个案推到风口浪尖,甚至出现网络“标题党”裹挟民意,对事实曲解误导,给法官形成强大压力,破坏司法独立性,不仅降低法律权威,还影响司法公正。“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司法与民众良性互动而不陷入民意阻碍司法的困局,笔者有三点思考。

  依法治国必须树立司法权威。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志就是司法拥有崇高的权威,这是国际社会的一项共识。当前,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公正司法的法律依据更加全面,全社会学法、用法、尊法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而民意总是以个人之好恶和朴素的道德观为评判标准,凭经验和有限的法律常识认知事件的对错,捆绑司法审判,有背宪法和法律权威。民意虽然体现了公众的参与、知情、诉求,但具有多面性,易变,客观上无助于实现司法的公平正义。随着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树立司法权威必须维护审判的独立性,生效判决必须得到尊重,法官的职业尊严更不能随意蹂躏。只有法官保持特有的理性,不被民意所裹挟,才能真正树立司法权威和公信力,而严格执行体现民意的法律,也是对民意最好的尊重。

  畅通民意要求加强司法公开。“没有一个国家部门会像法院那样受到公民那么彻底的误解。”当“司法城堡”面临“民意大军”的“入侵”时,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开门迎客”,而非“关门谢客”。真诚的沟通是化解猜忌误会的最好良药,面对民众,法院应当以主动的姿态适时回应民众的要求和期待,不仅能及时破除谣言、沟通民意,还能赢得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说司法公开做的好不好,是司法工作能否取信于民的关键。当今我们身处自媒体时代,资讯格局、话语模式和舆论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还有法院公开内容不多,力度不够,方法单一,网站、微博内容呆板更新缓慢,司法公开流于形式,如何实现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老百姓怎能满意?

  注重引导共育公民法律素养。法官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往往会考量社会效果,产生激励民众的正能量。但一个不懂法的人,即使司法审判多么完备、合理,也只会从眼前的利益得失评判好坏。当前,依法治国虽已深入人心,但民众的法治理念尚处于萌芽和成长阶段。个案热点屡屡见诸报端,一方面需要民众的监督 ,另一方面要求民众的参与是理性而不是狂热的。如果不知晓或不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向民众传递法治的理念和精神内核,那么民众对于法律和司法将盲目无从,甚至产生抱怨和质疑,对司法的监督转变成民意审判。全民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尤为重要。“法律不能只是纸上的条文,而要写在公民的心中”,因此,要跳出民意审判的怪圈,还在于利用多种手段,有效提升民众的法律素养,构建起司法公信的基础。

  老百姓如果都找个闲暇时间,心平气和的看一遍《十二公民》,我想不仅是树立民众的法律意识,还是纠正对于事物的认识态度,或者不碍于面子上的那一口气,而保持理性,保持客观,坚持独立思考,不受自身境遇的挟持,都是有很益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