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铭刻在心
——电影《十二公民》看后有感
2015-10-29 14:58:3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李彬
《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12个毫无联系并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8号陪审员本着对生命尊重的宗旨,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应该本着疑罪从无的态度,展开对案情本身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点一点引出事情的真相。十二个公民,代表着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性格、年龄等差异。对这一事件,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开始受新闻和媒体的惯性引导,竟有十一个人认定这个“富二代”有罪,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判断,没有拨开迷雾,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盲从于权威、传说和貌似有理的影响下,产生了武断的判断,就轻易认定一个人有罪。
而8号陪审员坚持疑罪从无,认真剖析案件,分析证据,和十一个人展开大讨论,引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面对案件都联想到自己的过去。比如3号陪审员,老婆离婚,儿子离家出走,“对逆子不原谅”的现实感情,作出有罪判决;5号陪审员,被误判进入监狱的混混,有着被冤屈感同身受的体会;7号陪审员,学校的小卖部商贩,经常被欺负,经常被使唤,人云亦云;9号陪审员,70多岁老人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尝尽世间冷暖,有着被冤屈的感受,表现出宽容和平静;10号陪审员,一个收房租的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因为他儿子被外地人挤压工作机会;11号陪审员,大学保安,曾经考政法大学落榜,被人瞧不起。随着证据的梳理,他们发现证据和证人证言都有问题,最终经过反复投票,他们都作出了无罪的判决。
十二公民几乎代表着全社会各个阶层,或富有,或贫穷,或文化高,或没文化,他们常常受到明显或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侵害,缺乏解决不公平现象的办法,对社会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感受的不公平涵盖在这一个案件当中,而法官作为公平的裁判者,掌握着命运的天秤,如何公平正义的裁判,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内蒙古“呼格案”历历在目,一个大好的生命,因为误判,就此逝去,虽然现在已经平反,错误已经纠正,但是生命不会重来。“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就要求我们法官,掌握好手里的天秤,进行公平正义的裁判。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以这个目标,扛起“公平正义”这面旗帜,把“公平正义”铭刻在心里,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成为法治国家,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人民法院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8号陪审员本着对生命尊重的宗旨,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应该本着疑罪从无的态度,展开对案情本身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点一点引出事情的真相。十二个公民,代表着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性格、年龄等差异。对这一事件,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开始受新闻和媒体的惯性引导,竟有十一个人认定这个“富二代”有罪,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判断,没有拨开迷雾,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盲从于权威、传说和貌似有理的影响下,产生了武断的判断,就轻易认定一个人有罪。
而8号陪审员坚持疑罪从无,认真剖析案件,分析证据,和十一个人展开大讨论,引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面对案件都联想到自己的过去。比如3号陪审员,老婆离婚,儿子离家出走,“对逆子不原谅”的现实感情,作出有罪判决;5号陪审员,被误判进入监狱的混混,有着被冤屈感同身受的体会;7号陪审员,学校的小卖部商贩,经常被欺负,经常被使唤,人云亦云;9号陪审员,70多岁老人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尝尽世间冷暖,有着被冤屈的感受,表现出宽容和平静;10号陪审员,一个收房租的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因为他儿子被外地人挤压工作机会;11号陪审员,大学保安,曾经考政法大学落榜,被人瞧不起。随着证据的梳理,他们发现证据和证人证言都有问题,最终经过反复投票,他们都作出了无罪的判决。
十二公民几乎代表着全社会各个阶层,或富有,或贫穷,或文化高,或没文化,他们常常受到明显或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侵害,缺乏解决不公平现象的办法,对社会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感受的不公平涵盖在这一个案件当中,而法官作为公平的裁判者,掌握着命运的天秤,如何公平正义的裁判,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内蒙古“呼格案”历历在目,一个大好的生命,因为误判,就此逝去,虽然现在已经平反,错误已经纠正,但是生命不会重来。“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就要求我们法官,掌握好手里的天秤,进行公平正义的裁判。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以这个目标,扛起“公平正义”这面旗帜,把“公平正义”铭刻在心里,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成为法治国家,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