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希望
2015-07-15 15:13:4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谢威利
一
上帝在云端俯瞰芸芸众生,尽是些鸡毛蒜皮。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叙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鸡毛蒜皮”,而这“鸡毛蒜皮”到了维托里奥•德•西卡手中,却却有了撩动人心的力量。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长期雄霸史上最伟大电影前十、安德烈•巴赞口中的“纯电影”,时间已经证明了这部电影的伟大,已无需多说溢美之词。
影片的故事设置于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意大利罗马城,主角安东尼奥苦等一年后(有可能更久)获得一份贴海报的工作,前提是他必须有一辆自行车,在当掉了妻子嫁妆后(六床床单),安东尼奥终于赎回了自行车。然而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失去自行车就等于失去工作。于是,安东尼奥便和六岁的儿子布鲁诺踏上了寻车之旅,在寻车无望的情况下,安东尼奥试图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被当场逮获,虽然获得车主的宽宥,但安东尼奥最终没能找回自己的自行车,最终牵着儿子的手茫然地走入了来往的人流中。
平实的故事、线性的叙事、底层的视角、自然的用光、跟拍的镜头、极少的特写、非职业的演员、真实的街景、克制的情绪……这一切让影片既响应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也凸显了纪实美学中以记录真实而产生美感的原则。影片从安东尼奥等待工作、赎回自行车、寻找自行车等各阶段,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罗马城的破败、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其实这种萧条的景象也多少反射出当时意大利电影行业的窘境,没有或租不起摄影棚,新现实主义电影人就提倡“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请不起职业演员就让非职业演员出演,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无奈中,新现实主义电影人缔造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二
影片一开始,一群失业者从公交车上冲下,奔向职业介绍所,然而等待他们的工作就只有两份。彼时,主角安东尼奥并没有挤在人群中,而是远远地坐在树下,当职业介绍经纪人高喊安东尼奥的名字时,安东尼奥并未听见,直到友人跑来提醒,安东尼奥才起身欣然接受这份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工作,从人群的喧闹中,我们得知,这群失业者为了一份工作已经苦等了一年甚至更久,由此不难理解,影片开始时安东尼奥为何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拥挤在职业介绍经济人身边,并不是因为他懒散,而是他已经等了太长时间,以致于不相信工作会轻易降临到他身上。
当职业介绍经济人说这份贴海报的工作必须有一辆自行车时,安东尼奥刚刚还兴奋到泛光的眼神一下黯淡下来,但嘴上还是应承说自己有自行车。带着沮丧的情绪,安东尼奥找到了正在提水的妻子玛利亚,看着玛利亚艰难地提着两桶水,安东尼奥并没有伸手帮忙,直到走到一个陡坡,玛利亚无法应付时,安东尼奥才伸手接了一桶水,安东尼奥这一看似不绅士的举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心情沮丧,另一方面导演也想表达,贫穷是夫妻间罗曼蒂克式爱情的绝缘带,长期的生活重压让夫妻俩无暇“秀恩爱”。
回到家后,沮丧的安东尼奥不断抱怨自己“一生下来就是被诅咒”,此时电影画面前景中,妻子已将水桶放在桌上(焦点范围内),而背景中安东尼奥却还一直提着水桶径自倚靠着门廊(焦点范围外),这一构图别有意味,烘托出两人不同的心情,无望的安东尼和“胸有成竹”的玛利亚。果然,接下来,玛利亚就开始收拾自己的嫁妆——六床床单,准备拿去典当。面对安东尼奥的困惑,玛利亚说了句“没有床单你也照样能睡觉”,言外之意是没了工作可能连睡觉都要成问题。由此可见,二人虽然没有罗曼蒂克式的爱情,但并非没有感情,贫贱夫妻的感情总是在面对苦难时得以展现。
在典当行里,电影通过正反打镜头展现了典当行工作人员熟练、麻木的操作和拿到钱后兴奋的安东尼奥的夫妇,领到7500里拉后,镜头迅速切转到另一个典当窗口,安东尼奥递上6500里拉赎回了之前为吃饭而典当的自行车,此时,借助安东尼奥的主观视角,我们看到了典当行内部几层楼高的货架上堆满了典当物,侧面反映了当时民生的凋敝。
拿到自行车后,安东尼奥去单位办公室报到时居然肩扛着自行车,这一滑稽的情形,进一步凸显了自行车的珍贵。而当安东尼奥抱起妻子试图通过窗户欣赏自己的优越的工作环境时,窗户一下关上了,这一桥段颇耐人寻味,窗户里面是优越的工作,象征美好的生活,窗户戛然关上,意味着美好只是昙花一现,与后面丢车情节相呼应。
回家路上,玛利亚去拜访了一个神婆,因为神婆预言到了安东尼奥将找到工作,初时,安东尼奥对妻子这种迷信的行为非常不屑,然而,在电影后半段,找车无望的安东尼奥却主动来寻求神婆的帮助,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人物内心的从踌躇满志到绝望的变化。而排成长队等待神婆指示的人们却从另一侧面表现出无助、绝望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情绪。
在神婆家门口,导演为了再次强化观众对自行车的珍视,“故弄玄虚”了一把。在安东尼奥急于上楼找妻子时,自行车几次出现在画面的显眼位置,安东尼奥的眼神也几次徘徊于自行车和楼上之间。按照电影经典叙事法则,越是电影镜头珍视的东西,往往暗示着意外的发生,由此让观众产生错觉。等到安东尼奥和妻子下楼的时候,镜头先是夫妻俩下楼梯时的中景景别,画面中没有自行车,随后镜头慢慢推远,及至自行车慢慢出现在了画面的前景中,自行车没丢,观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为了安东尼奥的工作,全家人都动员起来。儿子布鲁诺天不亮就起来帮忙擦车,还抱怨典当行没有好好照顾自行车,把自行车碰出一个坑;妻子为安东尼奥改小了工作帽、准备了午餐。准备妥当,布鲁诺看了一眼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妹妹),轻轻关上了窗,跟随父亲出门了。
布鲁诺出门不是去学校,也不是去游乐园,而是来到一个加油站,六岁的布鲁诺在这里帮工,以贴补家用。对于战后儿童的悲惨状况,德•西卡在《擦鞋童》一片已有充分展现,因此,本片只是一笔带过。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当安东尼奥贴好了第一份海报后,他的自行车就被偷了。苦追无果之后,无力地倚坐在梯子上。墙上海报中丽塔•海沃斯搔首弄姿的情形(好莱坞电影《荡妇吉尔达》)与安东尼奥颓然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导演似乎在讽刺好莱坞电影对现实的漠视,这点从德•西卡拒绝好莱坞大腕加里•格兰特担任本片主演也可看出。
丢车之后,安东尼奥就带着布鲁诺踏上了寻车之旅。
安东尼奥寻求朋友帮忙时,看到地下广场中,一群失业者正嚷嚷着要开会,背景中一面镰刀锤子旗赫然醒目,作为一名左派导演,又是意大利共产党党员,德•西卡此种场景布置显然别有深意。
根据朋友的猜测,被偷的自行车可能会被拆卸成零件卖掉,于是安东尼奥几人首先来到了自行车零件市场,但诺大的市场,寻找一辆自行车的零部件无异于大海捞针。一无所获后,安东尼奥和布鲁诺来到了另一个自行车集市。
在瓢泼的大雨中,安东尼奥茫然地徘徊在来回奔跑避雨的人群间,眼睛无神地搜寻着,而布鲁诺拉起夹克遮住头跟着安东尼奥来回走动。依旧没有自行车的影子。无奈之下,安东尼奥带着布鲁诺带屋檐下避雨。正当安东尼奥感觉找寻无望时,大雨停了,他猛然看见之前的偷车贼正跟一个老头接头(可能是商量分赃),这次安东尼奥又没能追上小偷,于是决定返身找那个老头(小偷的同伙)。在巷子里追踪老头过程中,安东尼奥对正准备小便的布鲁诺大吼“你在做什么?”,反映出安东尼奥焦躁的心情,为后面父子矛盾的爆发埋下伏笔。
之后,父子俩跟踪老头来到一座教堂。教堂里聚集着一群穷人,他们来此的目的并非为了做礼拜,而是为了礼拜之后那一顿餐食,因此,老头进教堂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今晚吃什么。在此,德•西卡在表现社会贫困的同时,也顺便讽刺了宗教一把。
在教堂跟丢了老头后,寻车的线索再次断了。此时,布鲁诺的一句话惹怒了焦躁的安东尼奥,安东尼奥打了布鲁诺一巴掌,布鲁诺哭着跑开了,嘴巴念叨着:“你为什么要打我,我要回去告诉妈妈”。之后,布鲁诺由之前紧紧跟随变成刻意保持距离,暗示着父子俩之间关系出现裂痕。
在河边继续寻找老头的安东尼奥让布鲁诺在桥上等他,不一会儿他就听到有人大喊“小孩落水了”,以为是布鲁诺落水,急忙跑过去,才发现不是。之后,一个安东尼奥的仰望的主观镜头中,布鲁诺出现在了高高的台阶上,这个仰拍的视角中,布鲁诺犹如天使般降临,此时,安东尼奥心里可能醒悟到,与布鲁诺相比,自行车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正如他后来对布鲁诺说的:“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除了死亡”。
出于补偿布鲁诺,安东尼奥带他到一家高级餐厅吃拔丝面包。餐厅中,布鲁诺不断张望邻桌富人们就餐,却遭到邻桌富人小孩的白眼。安东尼奥告诉他,如果要吃那些东西每个月必须赚100万里拉才行。说到赚钱,安东尼奥意识到必须找到自行车才能给家人美好生活。
失去任何线索后,无助的安东尼奥来到之前自己嗤之以鼻的神婆那里寻求明知不靠谱的帮助,果然,神婆只含糊其词地说了句“如果今天上午找不到,就永远找不到了”,安东尼奥再追问,神婆说其他只能靠自己理解了。
或许真是神的眷顾,从神婆的房子出来后,安东尼奥奇迹般地再次碰到了那个偷车贼,这次安东尼奥一路追到小偷的家中,却遭到小偷邻居的围攻。当安东尼奥被这群恶邻逼到墙角时,喊了一句“你们都是小偷”,的确,贫穷面前道德或许真的不堪一击。这一情节中,电影镜头一个仰视,一个俯视,映衬出此时安东尼奥在道德上还占据高点,与后面安东尼奥偷车(不道德行为)形成对比。当机灵的布鲁诺叫来警察后,安东尼奥查看了小偷的家,发现小偷家庭状况比自己还不堪,自然还是没能找到自行车。
傍晚时分,寻车依旧无果,安东尼奥绝望地带着布鲁诺来到公交站,打算回家。安东尼奥望着不远处的体育场门口摆放着一排排的整齐的自行车,而身后巷子里也停着一辆孤零零的自行车,似乎无人看管。此时,我们明显看出安东尼奥起了偷窃之心,他的目光在前面那一排排自行车和身后那一辆自行车之间来回穿梭,摄影机镜头也不断地在自行车和安东尼奥本人的特写间来回切换,体育馆不时爆发出来的欢呼声也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安东尼奥焦躁不安的心情。看着体育场散场出来的人们一个个骑着自行车离开,安东尼奥终于下定决心,他先让布鲁诺乘车回家。自己则拐到巷子里伺机偷自行车。
但安东尼奥没那么好运,被当场逮获,一群人揪着安东尼奥,不断扇耳光,布鲁诺则哭喊着挤进人群,紧紧抓住父亲的衣角。在决定是否将安东尼奥送警局的时候,车主看了一眼满脸泪痕的布鲁诺,说“算了,他的麻烦已经够多了”,安东尼奥躲过一劫。
影片末尾,安东尼奥绝望地走在人群中,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是茫然?是绝望?是屈辱?没什么能让一个父亲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被人侮辱更让他感到屈辱的了,也没什么能让一个孩子看着自己的父母被人侮辱更能感受到伤害的了。先是物质,再是尊严,德•西卡用本片控诉当时的意大利社会对于穷人的双重剥夺。
片尾,随着影片镜头逐渐推远,安东尼奥父子逐渐消失于来往的人群中,暗喻着他们的苦难或许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断面,以这样一个上帝的视角俯视普罗大众,这样的鸡毛蒜皮或许每时每刻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着,影片的主题再次得以升华。
然而,轻喜剧演员出身的德•西卡并不打算让观众感觉到彻底绝望,影片末尾,仰望着流泪的父亲,布鲁诺主动牵起父亲的手,父亲看了一眼布鲁诺,两只手遂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一段寻找自行车之旅最终以找回父子情告终,这一幕感人而不煽情。德•西卡认为,在这充满苦难的生活中,亲情正是抚慰这些苦难的希望所在,也正因此,有左翼作家批评本片末尾削弱了批判的力量,但笔者认为,正是这丝希望的存在让本片区别黑色电影。
三
本片摒弃了以往电影叙事中的惯常的“戏剧性”冲突,以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本真。但没有“戏剧性”冲突,不代表没有冲突,只是本片的冲突隐含在展现的真实生活本身。纵观影片,苦难与希望的交替出现正是推动本片故事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业(希望)→没有自行车(苦难)→赎回自行车(希望)→丢失自行车(苦难)→找寻自行车(希望与苦难并存)→找车无果后偷车(苦难)→父子俩牵手(希望)。
尼采说“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这一论断或许过于令人绝望,但却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偷自行车的人》讲述的是60多年前的故事,故事已成往事,或许一辆自行车在今人看来真的只是鸡毛蒜皮,但生活的苦难却变换着面目穿越时空。几十年后,在遥远的中国,王小帅也拍了一部关于自行车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都是关于丢车寻车的故事,风格、主题也是一脉相承,不知道王小帅的灵感是否源于本片。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同样,幸福的时代也大致相同,不幸的时代也各有各的不幸。如影随形的苦难的确会使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希望,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长期的监狱生活让老黑人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当安迪对他谈起希望时,老黑人异常严肃地说,在这里不要谈论希望,希望是个坏东西。最终安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希望是好东西,唯有心怀希望才能在苦难中获得救赎的力量。影片中,安东尼奥在寻车无望时打布鲁诺、求助神婆以致最终偷车,都可视为在苦难中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及至布鲁诺牵起他的手,才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新浪潮电影理论奠基人安德烈•巴赞论及现实主义电影时说:“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人道主义,然后才是一种电影风格。”什么是人道主义,以我肤浅的理解,人道主义就是要把人当成人来对待,不管时代赋予人道主义怎样不同含义,希望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上帝在云端俯瞰芸芸众生,尽是些鸡毛蒜皮。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叙述的可能就是这样的“鸡毛蒜皮”,而这“鸡毛蒜皮”到了维托里奥•德•西卡手中,却却有了撩动人心的力量。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长期雄霸史上最伟大电影前十、安德烈•巴赞口中的“纯电影”,时间已经证明了这部电影的伟大,已无需多说溢美之词。
影片的故事设置于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意大利罗马城,主角安东尼奥苦等一年后(有可能更久)获得一份贴海报的工作,前提是他必须有一辆自行车,在当掉了妻子嫁妆后(六床床单),安东尼奥终于赎回了自行车。然而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失去自行车就等于失去工作。于是,安东尼奥便和六岁的儿子布鲁诺踏上了寻车之旅,在寻车无望的情况下,安东尼奥试图去偷一辆自行车,结果被当场逮获,虽然获得车主的宽宥,但安东尼奥最终没能找回自己的自行车,最终牵着儿子的手茫然地走入了来往的人流中。
平实的故事、线性的叙事、底层的视角、自然的用光、跟拍的镜头、极少的特写、非职业的演员、真实的街景、克制的情绪……这一切让影片既响应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的口号,也凸显了纪实美学中以记录真实而产生美感的原则。影片从安东尼奥等待工作、赎回自行车、寻找自行车等各阶段,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罗马城的破败、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其实这种萧条的景象也多少反射出当时意大利电影行业的窘境,没有或租不起摄影棚,新现实主义电影人就提倡“把摄像机扛到大街上”,请不起职业演员就让非职业演员出演,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无奈中,新现实主义电影人缔造了一个时代的经典。
二
影片一开始,一群失业者从公交车上冲下,奔向职业介绍所,然而等待他们的工作就只有两份。彼时,主角安东尼奥并没有挤在人群中,而是远远地坐在树下,当职业介绍经纪人高喊安东尼奥的名字时,安东尼奥并未听见,直到友人跑来提醒,安东尼奥才起身欣然接受这份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工作,从人群的喧闹中,我们得知,这群失业者为了一份工作已经苦等了一年甚至更久,由此不难理解,影片开始时安东尼奥为何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拥挤在职业介绍经济人身边,并不是因为他懒散,而是他已经等了太长时间,以致于不相信工作会轻易降临到他身上。
当职业介绍经济人说这份贴海报的工作必须有一辆自行车时,安东尼奥刚刚还兴奋到泛光的眼神一下黯淡下来,但嘴上还是应承说自己有自行车。带着沮丧的情绪,安东尼奥找到了正在提水的妻子玛利亚,看着玛利亚艰难地提着两桶水,安东尼奥并没有伸手帮忙,直到走到一个陡坡,玛利亚无法应付时,安东尼奥才伸手接了一桶水,安东尼奥这一看似不绅士的举止,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心情沮丧,另一方面导演也想表达,贫穷是夫妻间罗曼蒂克式爱情的绝缘带,长期的生活重压让夫妻俩无暇“秀恩爱”。
回到家后,沮丧的安东尼奥不断抱怨自己“一生下来就是被诅咒”,此时电影画面前景中,妻子已将水桶放在桌上(焦点范围内),而背景中安东尼奥却还一直提着水桶径自倚靠着门廊(焦点范围外),这一构图别有意味,烘托出两人不同的心情,无望的安东尼和“胸有成竹”的玛利亚。果然,接下来,玛利亚就开始收拾自己的嫁妆——六床床单,准备拿去典当。面对安东尼奥的困惑,玛利亚说了句“没有床单你也照样能睡觉”,言外之意是没了工作可能连睡觉都要成问题。由此可见,二人虽然没有罗曼蒂克式的爱情,但并非没有感情,贫贱夫妻的感情总是在面对苦难时得以展现。
在典当行里,电影通过正反打镜头展现了典当行工作人员熟练、麻木的操作和拿到钱后兴奋的安东尼奥的夫妇,领到7500里拉后,镜头迅速切转到另一个典当窗口,安东尼奥递上6500里拉赎回了之前为吃饭而典当的自行车,此时,借助安东尼奥的主观视角,我们看到了典当行内部几层楼高的货架上堆满了典当物,侧面反映了当时民生的凋敝。
拿到自行车后,安东尼奥去单位办公室报到时居然肩扛着自行车,这一滑稽的情形,进一步凸显了自行车的珍贵。而当安东尼奥抱起妻子试图通过窗户欣赏自己的优越的工作环境时,窗户一下关上了,这一桥段颇耐人寻味,窗户里面是优越的工作,象征美好的生活,窗户戛然关上,意味着美好只是昙花一现,与后面丢车情节相呼应。
回家路上,玛利亚去拜访了一个神婆,因为神婆预言到了安东尼奥将找到工作,初时,安东尼奥对妻子这种迷信的行为非常不屑,然而,在电影后半段,找车无望的安东尼奥却主动来寻求神婆的帮助,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人物内心的从踌躇满志到绝望的变化。而排成长队等待神婆指示的人们却从另一侧面表现出无助、绝望在当时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情绪。
在神婆家门口,导演为了再次强化观众对自行车的珍视,“故弄玄虚”了一把。在安东尼奥急于上楼找妻子时,自行车几次出现在画面的显眼位置,安东尼奥的眼神也几次徘徊于自行车和楼上之间。按照电影经典叙事法则,越是电影镜头珍视的东西,往往暗示着意外的发生,由此让观众产生错觉。等到安东尼奥和妻子下楼的时候,镜头先是夫妻俩下楼梯时的中景景别,画面中没有自行车,随后镜头慢慢推远,及至自行车慢慢出现在了画面的前景中,自行车没丢,观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为了安东尼奥的工作,全家人都动员起来。儿子布鲁诺天不亮就起来帮忙擦车,还抱怨典当行没有好好照顾自行车,把自行车碰出一个坑;妻子为安东尼奥改小了工作帽、准备了午餐。准备妥当,布鲁诺看了一眼尚在襁褓中的弟弟(妹妹),轻轻关上了窗,跟随父亲出门了。
布鲁诺出门不是去学校,也不是去游乐园,而是来到一个加油站,六岁的布鲁诺在这里帮工,以贴补家用。对于战后儿童的悲惨状况,德•西卡在《擦鞋童》一片已有充分展现,因此,本片只是一笔带过。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当安东尼奥贴好了第一份海报后,他的自行车就被偷了。苦追无果之后,无力地倚坐在梯子上。墙上海报中丽塔•海沃斯搔首弄姿的情形(好莱坞电影《荡妇吉尔达》)与安东尼奥颓然的神情形成鲜明对比,导演似乎在讽刺好莱坞电影对现实的漠视,这点从德•西卡拒绝好莱坞大腕加里•格兰特担任本片主演也可看出。
丢车之后,安东尼奥就带着布鲁诺踏上了寻车之旅。
安东尼奥寻求朋友帮忙时,看到地下广场中,一群失业者正嚷嚷着要开会,背景中一面镰刀锤子旗赫然醒目,作为一名左派导演,又是意大利共产党党员,德•西卡此种场景布置显然别有深意。
根据朋友的猜测,被偷的自行车可能会被拆卸成零件卖掉,于是安东尼奥几人首先来到了自行车零件市场,但诺大的市场,寻找一辆自行车的零部件无异于大海捞针。一无所获后,安东尼奥和布鲁诺来到了另一个自行车集市。
在瓢泼的大雨中,安东尼奥茫然地徘徊在来回奔跑避雨的人群间,眼睛无神地搜寻着,而布鲁诺拉起夹克遮住头跟着安东尼奥来回走动。依旧没有自行车的影子。无奈之下,安东尼奥带着布鲁诺带屋檐下避雨。正当安东尼奥感觉找寻无望时,大雨停了,他猛然看见之前的偷车贼正跟一个老头接头(可能是商量分赃),这次安东尼奥又没能追上小偷,于是决定返身找那个老头(小偷的同伙)。在巷子里追踪老头过程中,安东尼奥对正准备小便的布鲁诺大吼“你在做什么?”,反映出安东尼奥焦躁的心情,为后面父子矛盾的爆发埋下伏笔。
之后,父子俩跟踪老头来到一座教堂。教堂里聚集着一群穷人,他们来此的目的并非为了做礼拜,而是为了礼拜之后那一顿餐食,因此,老头进教堂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今晚吃什么。在此,德•西卡在表现社会贫困的同时,也顺便讽刺了宗教一把。
在教堂跟丢了老头后,寻车的线索再次断了。此时,布鲁诺的一句话惹怒了焦躁的安东尼奥,安东尼奥打了布鲁诺一巴掌,布鲁诺哭着跑开了,嘴巴念叨着:“你为什么要打我,我要回去告诉妈妈”。之后,布鲁诺由之前紧紧跟随变成刻意保持距离,暗示着父子俩之间关系出现裂痕。
在河边继续寻找老头的安东尼奥让布鲁诺在桥上等他,不一会儿他就听到有人大喊“小孩落水了”,以为是布鲁诺落水,急忙跑过去,才发现不是。之后,一个安东尼奥的仰望的主观镜头中,布鲁诺出现在了高高的台阶上,这个仰拍的视角中,布鲁诺犹如天使般降临,此时,安东尼奥心里可能醒悟到,与布鲁诺相比,自行车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正如他后来对布鲁诺说的:“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除了死亡”。
出于补偿布鲁诺,安东尼奥带他到一家高级餐厅吃拔丝面包。餐厅中,布鲁诺不断张望邻桌富人们就餐,却遭到邻桌富人小孩的白眼。安东尼奥告诉他,如果要吃那些东西每个月必须赚100万里拉才行。说到赚钱,安东尼奥意识到必须找到自行车才能给家人美好生活。
失去任何线索后,无助的安东尼奥来到之前自己嗤之以鼻的神婆那里寻求明知不靠谱的帮助,果然,神婆只含糊其词地说了句“如果今天上午找不到,就永远找不到了”,安东尼奥再追问,神婆说其他只能靠自己理解了。
或许真是神的眷顾,从神婆的房子出来后,安东尼奥奇迹般地再次碰到了那个偷车贼,这次安东尼奥一路追到小偷的家中,却遭到小偷邻居的围攻。当安东尼奥被这群恶邻逼到墙角时,喊了一句“你们都是小偷”,的确,贫穷面前道德或许真的不堪一击。这一情节中,电影镜头一个仰视,一个俯视,映衬出此时安东尼奥在道德上还占据高点,与后面安东尼奥偷车(不道德行为)形成对比。当机灵的布鲁诺叫来警察后,安东尼奥查看了小偷的家,发现小偷家庭状况比自己还不堪,自然还是没能找到自行车。
傍晚时分,寻车依旧无果,安东尼奥绝望地带着布鲁诺来到公交站,打算回家。安东尼奥望着不远处的体育场门口摆放着一排排的整齐的自行车,而身后巷子里也停着一辆孤零零的自行车,似乎无人看管。此时,我们明显看出安东尼奥起了偷窃之心,他的目光在前面那一排排自行车和身后那一辆自行车之间来回穿梭,摄影机镜头也不断地在自行车和安东尼奥本人的特写间来回切换,体育馆不时爆发出来的欢呼声也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安东尼奥焦躁不安的心情。看着体育场散场出来的人们一个个骑着自行车离开,安东尼奥终于下定决心,他先让布鲁诺乘车回家。自己则拐到巷子里伺机偷自行车。
但安东尼奥没那么好运,被当场逮获,一群人揪着安东尼奥,不断扇耳光,布鲁诺则哭喊着挤进人群,紧紧抓住父亲的衣角。在决定是否将安东尼奥送警局的时候,车主看了一眼满脸泪痕的布鲁诺,说“算了,他的麻烦已经够多了”,安东尼奥躲过一劫。
影片末尾,安东尼奥绝望地走在人群中,泪水再也忍不住了,是茫然?是绝望?是屈辱?没什么能让一个父亲当着自己孩子的面被人侮辱更让他感到屈辱的了,也没什么能让一个孩子看着自己的父母被人侮辱更能感受到伤害的了。先是物质,再是尊严,德•西卡用本片控诉当时的意大利社会对于穷人的双重剥夺。
片尾,随着影片镜头逐渐推远,安东尼奥父子逐渐消失于来往的人群中,暗喻着他们的苦难或许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断面,以这样一个上帝的视角俯视普罗大众,这样的鸡毛蒜皮或许每时每刻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着,影片的主题再次得以升华。
然而,轻喜剧演员出身的德•西卡并不打算让观众感觉到彻底绝望,影片末尾,仰望着流泪的父亲,布鲁诺主动牵起父亲的手,父亲看了一眼布鲁诺,两只手遂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一段寻找自行车之旅最终以找回父子情告终,这一幕感人而不煽情。德•西卡认为,在这充满苦难的生活中,亲情正是抚慰这些苦难的希望所在,也正因此,有左翼作家批评本片末尾削弱了批判的力量,但笔者认为,正是这丝希望的存在让本片区别黑色电影。
三
本片摒弃了以往电影叙事中的惯常的“戏剧性”冲突,以展现当时社会生活的本真。但没有“戏剧性”冲突,不代表没有冲突,只是本片的冲突隐含在展现的真实生活本身。纵观影片,苦难与希望的交替出现正是推动本片故事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业(希望)→没有自行车(苦难)→赎回自行车(希望)→丢失自行车(苦难)→找寻自行车(希望与苦难并存)→找车无果后偷车(苦难)→父子俩牵手(希望)。
尼采说“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这一论断或许过于令人绝望,但却揭示了苦难的普遍性,《偷自行车的人》讲述的是60多年前的故事,故事已成往事,或许一辆自行车在今人看来真的只是鸡毛蒜皮,但生活的苦难却变换着面目穿越时空。几十年后,在遥远的中国,王小帅也拍了一部关于自行车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都是关于丢车寻车的故事,风格、主题也是一脉相承,不知道王小帅的灵感是否源于本片。
“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同样,幸福的时代也大致相同,不幸的时代也各有各的不幸。如影随形的苦难的确会使人看不到或不愿看到希望,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长期的监狱生活让老黑人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当安迪对他谈起希望时,老黑人异常严肃地说,在这里不要谈论希望,希望是个坏东西。最终安迪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希望是好东西,唯有心怀希望才能在苦难中获得救赎的力量。影片中,安东尼奥在寻车无望时打布鲁诺、求助神婆以致最终偷车,都可视为在苦难中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及至布鲁诺牵起他的手,才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
新浪潮电影理论奠基人安德烈•巴赞论及现实主义电影时说:“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人道主义,然后才是一种电影风格。”什么是人道主义,以我肤浅的理解,人道主义就是要把人当成人来对待,不管时代赋予人道主义怎样不同含义,希望总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