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澄明 自有指引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2015-05-20 14:33:5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黄琬然
  1919年,英国小说家威廉•萨摩赛特•毛姆写下《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事业有成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他中年时突然响应内心呼唤而舍弃一切,只身来到巴黎专心绘画,后受创作灵感指引又辗转流浪至南太平洋的塔希提群岛,与一名土著姑娘离群同居,最后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前终于在屋墙上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却将其付之一炬。

  书中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月亮是圣洁而诗意的象征,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作者自己这样解释题目的含义: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看不到那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到月光。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时候,却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只是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那么多的快乐,但在当时却从来都不觉得快乐,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毛姆是讲故事的大师,本书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第三人视角将文明社会的道德禁锢与艺术家失控人性中的邪恶力量细细研磨展开,冷静观察、不作评论。虽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可抑制地表现出对虚伪道德的鄙夷和对不顾一切追随内心的力量的崇拜与向往,但是正如作者自己解释的一样,本文并不倡导只仰望月亮而完全忽视六便士的生活态度,更反对一生埋头追逐金钱名利不见皎洁月光的人生。

  或许在作者看来,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是站在地上望得见月亮——生活在俗世里却能保留诗意的灵魂。诚然专注如思特里克兰德的人大抵是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不过那样的人生牺牲了太多,于家人和社会都弊大于利。更多的智者选择在红尘里同内心的呼唤挣扎前行,在矛盾和痛苦里逐步兼顾精神渴望和物质需求。

  书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是幸运的,他被命运击中、被内心唤醒,成为最执着最勇敢的追梦人,到达艺术的巅峰;然而他更是不幸的,他被创作欲望攫住,成为邪恶人性控制的傀儡,抛弃妻子、恩将仇报,甚至失去对爱情和陪伴的需求。

  彻底改变思特里克兰德生活状态的神秘力量——来自内心的呼唤,它贯穿生命,在幼年萌芽于青春期成长定型,代表着潜意识里最认同的价值实现形式,是主导人生重要抉择的深藏于潜意识的欲望和激情,是真正的心之所向、兴之所至。就像思特里克兰德所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动笔前看过一些书评,很多人认为“内心的呼唤”就是梦想,可我认为二者是有一点区别的。梦想催人奋进,结局可能辉煌也可能潦草,而内心的呼唤却像命运的翅膀,抓住人朝着预设的轨迹飞行,路途漫漫终点却很明确。我始终相信命运的存在,相信冥冥中自有指引,只要听从内心、勇敢地走下去,福祸相依,定有归宿。

  文明社会是身份织成的网,每一个身份都代表一种责任,人居于网中,拥有越多则束缚越多。人性中善与恶并存,欲望构成中对物质享受、价值实现、自然回归的渴望并存,一生不得不在矛盾里成长蜕变,行至中途,难免在浮光梦影里迷失彷徨。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时,癞头和尚持通灵宝玉叹道“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细品那段文字后,深感雪芹诫世人之苦心,其实每个人出生时都带着如通灵宝玉般的“真性情”,只是凡尘俗世太多喜怒哀乐、声色犬马,令宝玉蒙尘、灵窍覆脂。

  人生路漫,若能常平心静欲、观彻五心,明确心灵的闪光点和伤疤,不让自己沦为工具,那么心境澄明时,指引自现。内心的指引将带你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做能为之事,舍不得之缘,守众恶之境①,享平和之心,以精神追求淡化物质享受,珍惜生命又不过高期望。

  离开母校后,陆续听说几起在校大学生、博士生自杀事件,都是最聪慧优秀的人在最黄金的年华,或历情伤或经变故,一时失去精神支撑,竟选择以跳楼、上吊等方式来结束生命。我很理解那种绝望的处境,对前途的担忧、对感情的渴求、对人情的失望一齐化作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歇斯底里的呐喊也刺不痛这麻木的世界,那样渺小和无助。 

  生命短暂脆弱、成长艰难,毁灭却在一瞬间。人生而孤独,情难自已地将心灵寄托,可是为外界寄托而活是非常危险的状态,没人能确定曾坚信的人事物将何时离你而去。唯有内心的力量,它就是你,不离不弃。 

  注释:①众恶之境:化用《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为逆境、低谷期。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