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与跪之间:一步之遥
2015-02-05 15:41:4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谢威利
  能和你好好“说话”的就不是姜文了,果不其然,在子弹之后,万众期待张麻子能再呈现一部故事和隐喻的饕餮盛宴时,姜文却用一部《一步之遥》告诉他们期待与现实之间可能不止一步之遥。

  其实就《一步之遥》电影质量本身来说,纵然不算上乘之作,但也不至于沦为烂片,与同期其他许多热卖的国产片相比,拉开了不止一条街的距离,本不该招致如此多的口诛笔伐。错就错在,姜文在艺术上太“任性”,非坚持“站着把钱挣了”,这回,姜文站是站着了,但是钱就不那么好挣了。

  按说既然《一步之遥》是姜文所谓的“北洋三部曲”之一(第一部是《让子弹飞》),况且前期宣传都说了,取材自民国时期“阎瑞生杀害花国总理”案,又是荒诞,又是奇案,还是子弹的续集,观众胃口被吊的满满的。可电影一上映,哪里有奇案、哪里有荒诞?整部电影都是姜文这个自恋狂的自我意淫,一时间,网络上吐槽满屏。市场经济下,花了钱的就是爷,普罗大众真金白银买了票,居然只看一部令人昏昏欲睡的歌舞爱情片,吐槽一下当值回点票价,似乎也合乎市场逻辑。

  但又有人说了,电影是艺术,不能都按市场经济那一套来,习大大不也说了吗,“艺术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于是,问题似乎又演变成是站着看别人挣钱?还是跪着把钱挣了?跪着,以姜文的个性绝对不乐意,但是,站着赔钱也不是个事啊,于是,姜文霸气地选择了第三条路:站着把钱挣了。如果姜文不是个电影导演,而是个画家、作家、音乐人之类的,坚持“站着”或许要容易些,因为绘画、写书、做音乐成本都比较低,且是金子的总有发光的一天,难就难在现在拍一部电影的成本那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制片人可都是些成了精的商人,别把他们都当武七那样的二愣子,你一个导演为了“站着”,让这些人精去赔钱,梦吧!

  既然制片人掌握了“财”这个生杀大权,那投资拍电影的首要任务是挣钱,于是作为捞金典范的好莱坞模式便顺理成章被“拿来”了,一部电影票房的成功必然导致接二连三的续集以及类似题材的电影蜂拥而至,虽然依稀还能从电影中寻得一两分导演的风格,但模式和题材似乎早已被限死,在这固有的故事套路中,导演能在其中夹杂多少私货,就看你个人本事了。然而,这种好莱坞大片模式的熏陶下,国内观众的观影习惯、心理需求也逐渐固化,一方面,好莱坞大片经典叙事模式固化了观众口味,而观众口味的固化又促使更多的好莱坞大片经典叙事模式电影的生产,于是国产电影似乎陷入一个怪圈。早已吃惯了好莱坞的汉堡可乐,姜文突然给你来个法式三明治,观众突然感觉不对味了。

  要不为什么说姜文任性,摆着个现成的模式不去按图索骥,非要拍一部个人风格极其强烈让人又看不懂的电影,甚至连党报都忍不住批评了,姜文太不“接地气”、太“任性”了。其实,一直浸淫于法国电影的姜文之前就拍了一部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的《太阳照常升起》,同样面对观众的困惑,姜文也只是笑嘻嘻地说了句“看不懂就多看两遍”。此次面对观众吐槽,姜文也不急于争辩,而《一步之遥》中马走日本想拍花国总理大选,却最终拍成了枪毙马走日,这于当下姜文的处境多少有点隐喻的味道。

  是的,姜文还是那个姜文,依然要坚持站着把钱挣了,面对审查制度,他学会含蓄地讲故事,面对观众的吐槽,他也会一笑了之。他似乎只在乎自己内心世界,只专注于自己的表达。然而他又不想因循守旧,不能忍受在前人的足迹上循规蹈矩,他总想着在旧世界里开创出新世界,对于电影,故事内容上创新并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于是往往寻求从叙事模式、影像风格、人物对白等各方面寻求具有颠覆性的突破,或许这就是他身上创新精神(也可称之为革命性)体现,这或许是他喜欢毛泽东的原因之一,至少这种精神气质与毛的浪漫主义革命情怀具有某种共通之处。而这种不断革新的硬气也成了他独有的标签,也是时下国产电影界所或缺的,一个几亿人口的电影市场,对于这样一个不断求新、求变的导演多少得有一点包容之心吧,如果某天姜文学会顺势而为了,纵然市场可能胜利,对电影却是一种失败。

  站与跪之间看似一步之遥,但又似乎不止一步之遥。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