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法官的良知碎片
——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感
2014-12-15 09:25:0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俊
初识此书,是在培训时某位同窗的书桌旁偶然瞥见,亦未留心详读。年华流转,从事法官工作后,记忆里荒芜已久的黯淡信念缱绻成结,那曾经珍藏的心结也被琐屑的事由寸寸分解,片片凋落。莫名的,脑海中又浮出此书的轮廓,回首细细品阅,踏过一页页指尖的墨香,灵魂竟似阵阵拷问与觉醒,贫乏困顿间恍有望梅解渴之感。
这是一本安静的书,台湾女作家凌茜的一部作品。所述的一切终也不过是凌茜在生活点点滴滴之余的心灵感悟和内心留白,文字清澈而明净、优雅而细腻。书名亦源自佛家《华严经》箴言,意思是不要忘记最初时人的本心,即人之初与生俱来的善良、宽容与博爱。在今天,和书写历史一样困难的,是怎样书写平常。路,一直都在脚下,梦,永远会在前方,滚滚红尘,是选择让时间在喧嚣中稍纵即逝,还是在思考中沉淀过往,书中答案不言而喻。
掩卷沉思,人生若只如初见,孤舟一系故园心。我在默默寻找法官群体的精神脊梁和集体人格,希冀在中华文化千年庭院的一隅寻觅一处栖息之所安放司法良知,积蓄起我们内心那最深沉的力量。立身一败,万事瓦裂,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抱负;我们守护规则,惩恶扬善,发挥裁判权在社会结构中的衡平作用,让国家回到法治的轨道欣欣向荣;我们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宠辱不惊,坦荡从容。法官是万众艳羡和尊崇的神圣职业,法官梦是如此的五彩斑斓,令人向往。
少年如风折枝去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有人说,活到三十岁,然后死去。然而我们只有在青春轻狂时才敢妄谈梦想,不让它因岁月的冲刷而斑驳失色,静静的等到时机到来的那一刻,带上目标出发,一如当初青涩的少年。
法乃公器,持公器者当定心致公而不惧。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朴素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娓娓道来。得其大者可兼其小,我们不仅耕耘于法律书斋,还当投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吾辈法律人之使命和责任。我们应以主人翁姿态立足司法,心系天下,有所作为。唯有此,“小家”的宁馨祥和与“大国”的风平浪静才真正声气相闻,“我们的传奇”才可能和国家民族进步相得益彰。中国历史上曾有过闻名辉煌的“中华法系”,而今随着个人微小的生命细节浸润于整个时代的光明篇章,从历史苦难中重新崛起的我们这一代法官自当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而矢志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指引中国巨轮的灯塔。
千山独行执念间
“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启程;经常让自己回到起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古人言之: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一个值得称道的年代,信仰可以孤零零地支撑起希望。我们,就是忠诚不渝、心智纯正,信仰刻画在我们身上,爆发出由表及里、融入血脉之中的不竭力量。
法者,治之端也,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之路依然漫长,只有信仰法治,法律才不会退化为僵死的教条,国家的治理者与民众才会受到平等的约束。让全民信仰法治,重心固在立良法、行善政,而更在于公正司法。正如卢梭所言,“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法官被誉为“社会良心”,法官兴则法治兴,奉法者强则国强。我们,当带头信仰法治,必经大孤独,诚于中而形于外,在浮躁虚华的社会风气中保持品性的波澜不惊。如哲学家康德所言:“天上有星辰灿烂,内心有良心照耀”。大道至简,当面临纷繁复杂的困难和诱惑时,作为社会秩序的守望者、维护者和感召者,正义必须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免疫基因,内化为我们的精神航标和行为底线,从而为我们的国家法度进行规范和指引。
朝夕卧听疾苦声
“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
罗尔斯的那句警示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上生存又有什么价值?”我们就是会说话的法律,唯有我们的人格,方是正义的最终保障。没有开始抵抗岁月的侵蚀,我们志得意满、情之笃定,一旦风雨兼程,初衷的遗落和不坚,甚至沦为交易筹码,逐渐变的越来越麻木,自私、意乱迷途。
谁是法官的法官?法官实施法律的过程具有天然的公益性,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审判人,只有为人民做牛马的人,人民才会把他抬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轻者断人毁誉,重者判人生死,更当有所修为,兼具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职责和担当。知识分子的我们低调、君子、充满温情,常念民之冷暖,依然诵念法徽下的铮铮誓言,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依然满含深情地关注最底层人物、关注社会、关注人性。若人生如花,淡者香。现实激荡,在我们的人生天平上爱与恨从来不过是一肩挑,只为了道义永恒。我们把无语法律背后的爱和关怀透出来,让老百姓在体验法律硬度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真诚与温度以及对平凡的敬畏。
“每个人,都有放下与离开的权利。假如当初我不随意放弃……”
回到原点,以法律之名,轻捻时光,来年山高水长,愿法治田野匆匆跋涉的我们,永葆一颗梨花似雪的初心,不负当年的坚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
这是一本安静的书,台湾女作家凌茜的一部作品。所述的一切终也不过是凌茜在生活点点滴滴之余的心灵感悟和内心留白,文字清澈而明净、优雅而细腻。书名亦源自佛家《华严经》箴言,意思是不要忘记最初时人的本心,即人之初与生俱来的善良、宽容与博爱。在今天,和书写历史一样困难的,是怎样书写平常。路,一直都在脚下,梦,永远会在前方,滚滚红尘,是选择让时间在喧嚣中稍纵即逝,还是在思考中沉淀过往,书中答案不言而喻。
掩卷沉思,人生若只如初见,孤舟一系故园心。我在默默寻找法官群体的精神脊梁和集体人格,希冀在中华文化千年庭院的一隅寻觅一处栖息之所安放司法良知,积蓄起我们内心那最深沉的力量。立身一败,万事瓦裂,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抱负;我们守护规则,惩恶扬善,发挥裁判权在社会结构中的衡平作用,让国家回到法治的轨道欣欣向荣;我们不急功近利,不浮夸轻薄,宠辱不惊,坦荡从容。法官是万众艳羡和尊崇的神圣职业,法官梦是如此的五彩斑斓,令人向往。
少年如风折枝去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有人说,活到三十岁,然后死去。然而我们只有在青春轻狂时才敢妄谈梦想,不让它因岁月的冲刷而斑驳失色,静静的等到时机到来的那一刻,带上目标出发,一如当初青涩的少年。
法乃公器,持公器者当定心致公而不惧。多少沧桑付流水,常念家国在心怀,“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朴素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娓娓道来。得其大者可兼其小,我们不仅耕耘于法律书斋,还当投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吾辈法律人之使命和责任。我们应以主人翁姿态立足司法,心系天下,有所作为。唯有此,“小家”的宁馨祥和与“大国”的风平浪静才真正声气相闻,“我们的传奇”才可能和国家民族进步相得益彰。中国历史上曾有过闻名辉煌的“中华法系”,而今随着个人微小的生命细节浸润于整个时代的光明篇章,从历史苦难中重新崛起的我们这一代法官自当秉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而矢志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指引中国巨轮的灯塔。
千山独行执念间
“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启程;经常让自己回到起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古人言之: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一个值得称道的年代,信仰可以孤零零地支撑起希望。我们,就是忠诚不渝、心智纯正,信仰刻画在我们身上,爆发出由表及里、融入血脉之中的不竭力量。
法者,治之端也,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治之路依然漫长,只有信仰法治,法律才不会退化为僵死的教条,国家的治理者与民众才会受到平等的约束。让全民信仰法治,重心固在立良法、行善政,而更在于公正司法。正如卢梭所言,“规章只不过是穹隆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隆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法官被誉为“社会良心”,法官兴则法治兴,奉法者强则国强。我们,当带头信仰法治,必经大孤独,诚于中而形于外,在浮躁虚华的社会风气中保持品性的波澜不惊。如哲学家康德所言:“天上有星辰灿烂,内心有良心照耀”。大道至简,当面临纷繁复杂的困难和诱惑时,作为社会秩序的守望者、维护者和感召者,正义必须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免疫基因,内化为我们的精神航标和行为底线,从而为我们的国家法度进行规范和指引。
朝夕卧听疾苦声
“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
罗尔斯的那句警示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假如正义荡然无存,人类在这世界上生存又有什么价值?”我们就是会说话的法律,唯有我们的人格,方是正义的最终保障。没有开始抵抗岁月的侵蚀,我们志得意满、情之笃定,一旦风雨兼程,初衷的遗落和不坚,甚至沦为交易筹码,逐渐变的越来越麻木,自私、意乱迷途。
谁是法官的法官?法官实施法律的过程具有天然的公益性,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只有热爱人的人才可以审判人,只有为人民做牛马的人,人民才会把他抬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轻者断人毁誉,重者判人生死,更当有所修为,兼具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职责和担当。知识分子的我们低调、君子、充满温情,常念民之冷暖,依然诵念法徽下的铮铮誓言,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依然满含深情地关注最底层人物、关注社会、关注人性。若人生如花,淡者香。现实激荡,在我们的人生天平上爱与恨从来不过是一肩挑,只为了道义永恒。我们把无语法律背后的爱和关怀透出来,让老百姓在体验法律硬度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真诚与温度以及对平凡的敬畏。
“每个人,都有放下与离开的权利。假如当初我不随意放弃……”
回到原点,以法律之名,轻捻时光,来年山高水长,愿法治田野匆匆跋涉的我们,永葆一颗梨花似雪的初心,不负当年的坚持。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