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追求
——读《上学记》有感
2014-04-29 08:26:2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许家华
沏上一杯清茶,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下看一本好书,这样的时光是我所喜欢的。这天是世界读书日,在忙乱的工作过后,我看着书架上的书布了些许灰尘,才发觉自己忽略他们已经有些日子了,心中的愧疚感油然而生。
随手翻翻,书架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一下跳入我的眼帘。一直都很喜欢民国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这一两年,也给自己列了一张读书清单,书目大多都是民国时期一些学者的传记或是随笔,如林语堂、梁漱溟、钱锺书、杨绛、陈寅恪等等。通过阅读这些人的书,也仿佛跟着他们的记忆回到了那个不平凡的年代。说到民国,就不能不提到西南联大,说到西南联大,就不能不提到那些在那里教书育人、求学求知的读书人,而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途径。《上学记》是何老先生口述的一本传记,书中记载了他从20年代的中小学时代到50年的“革大”这一段的历史回忆,而1939到1946年这一段西南联大的时期成为书中最让人心生感慨的七年,何老谓之为“最幸福的七年”。
《上学记》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记录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生动的写实书。书中的往事经过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口述,感觉像是在午后的茶厅里饮着凉茶,倾听着一位老者在讲述他的故事,读起来格外感到亲切,没有一丝的晦涩感和隔阂感。在阅读这本书的时,我不时心生感慨万千,西南联大时期对于中国的教育史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时期所传播的知识以及所培养的人才,足矣让我们这一代忏愧不已。在那样如此艰苦的时期,那些读书人狂热地追求学术自由、追求知识、追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在他们的成功和流传的著作中保存了下来。何老先生便是一个好的典范,他在求学西南联大时想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经历也足以让我们好好学习,让我们重新上一回学。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读书不在于数量,也不在于功利,读书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的读书,绝大部分都逃脱不了目的性读书的命运,“考试才看书”成为当今时代很多人的恶疾。因此,很多人没有读书的习惯,往往遇到什么考试了,才会看点仅仅是足以应试的书。在《上学记》中,我们看到何老一生都非常注重读书,他在讲述中信口拈来就可以说出很多书名,不管是音乐、绘画、小说,还是物理、历史、哲学、文学,他都读。他真正读过多少书,恐怕不是能数得清的。想来,当时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可想而知他所求学求知欲有多么大。何老先生是一位幸福的读书人。在西南联合大学,尽管上空不时有日军飞机呼啸而过的紧张时刻,还有时不时有被炸弹轰炸的危险,但也阻止不了学校自由的氛围。那时候,老师是自由的,上课是自由的,教材是自由的,讨论也是自由的,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人要求老师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大家相互借书,相互讨论,可以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旁征博引,从容辩论,但又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上学记》中,他反复提到“自由”和“幸福”。
什么是幸福?他说,“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他又说:“人总是靠着希望生活的,这两个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觉得非常的幸福。”在我看来,人是为了希望而生的,有了希望,人们才会努力地生活下去。没有了希望,人们就只能绝望了。在物质条件艰苦困难面前,人可以积极地去抵抗、去克服,但是这种积极地心态最主要的是依靠精神上的认同和肯定。一家人吃红薯填饱肚子也可以很幸福,乐在其中。但是人一旦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即使腰缠万贯,也会觉得“空虚寂寞”。因此,人应该多读一点书,读一些好书。通过读书追求自由和幸福,我想这是何老先生一生的追求,也是我们当下所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做个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人民法院:
随手翻翻,书架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一下跳入我的眼帘。一直都很喜欢民国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这一两年,也给自己列了一张读书清单,书目大多都是民国时期一些学者的传记或是随笔,如林语堂、梁漱溟、钱锺书、杨绛、陈寅恪等等。通过阅读这些人的书,也仿佛跟着他们的记忆回到了那个不平凡的年代。说到民国,就不能不提到西南联大,说到西南联大,就不能不提到那些在那里教书育人、求学求知的读书人,而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途径。《上学记》是何老先生口述的一本传记,书中记载了他从20年代的中小学时代到50年的“革大”这一段的历史回忆,而1939到1946年这一段西南联大的时期成为书中最让人心生感慨的七年,何老谓之为“最幸福的七年”。
《上学记》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记录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生动的写实书。书中的往事经过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口述,感觉像是在午后的茶厅里饮着凉茶,倾听着一位老者在讲述他的故事,读起来格外感到亲切,没有一丝的晦涩感和隔阂感。在阅读这本书的时,我不时心生感慨万千,西南联大时期对于中国的教育史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时期所传播的知识以及所培养的人才,足矣让我们这一代忏愧不已。在那样如此艰苦的时期,那些读书人狂热地追求学术自由、追求知识、追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在他们的成功和流传的著作中保存了下来。何老先生便是一个好的典范,他在求学西南联大时想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经历也足以让我们好好学习,让我们重新上一回学。
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读书不在于数量,也不在于功利,读书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如今的读书,绝大部分都逃脱不了目的性读书的命运,“考试才看书”成为当今时代很多人的恶疾。因此,很多人没有读书的习惯,往往遇到什么考试了,才会看点仅仅是足以应试的书。在《上学记》中,我们看到何老一生都非常注重读书,他在讲述中信口拈来就可以说出很多书名,不管是音乐、绘画、小说,还是物理、历史、哲学、文学,他都读。他真正读过多少书,恐怕不是能数得清的。想来,当时何先生在西南联大先后读过土木、历史、中文、外文四个系,可想而知他所求学求知欲有多么大。何老先生是一位幸福的读书人。在西南联合大学,尽管上空不时有日军飞机呼啸而过的紧张时刻,还有时不时有被炸弹轰炸的危险,但也阻止不了学校自由的氛围。那时候,老师是自由的,上课是自由的,教材是自由的,讨论也是自由的,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人要求老师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大家相互借书,相互讨论,可以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旁征博引,从容辩论,但又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上学记》中,他反复提到“自由”和“幸福”。
什么是幸福?他说,“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他又说:“人总是靠着希望生活的,这两个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苦,可是觉得非常的幸福。”在我看来,人是为了希望而生的,有了希望,人们才会努力地生活下去。没有了希望,人们就只能绝望了。在物质条件艰苦困难面前,人可以积极地去抵抗、去克服,但是这种积极地心态最主要的是依靠精神上的认同和肯定。一家人吃红薯填饱肚子也可以很幸福,乐在其中。但是人一旦没有了希望,没有了精神上的追求,即使腰缠万贯,也会觉得“空虚寂寞”。因此,人应该多读一点书,读一些好书。通过读书追求自由和幸福,我想这是何老先生一生的追求,也是我们当下所要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做个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作者单位: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