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进的南川法院
2014-01-20 15:36:13 | 来源:中国法院网重庆频道 | 作者:余冬冬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地处重庆南部金佛山麓下,成立于1950年10月,历经63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与司法情怀。

  近年来,南川法院在传承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力求创新,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2012年以来,南川法院工作连续21次得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以及上级法院领导的肯定性批示,13人次受到省部级表彰;其下属大观人民法庭被表彰为“全市法院优秀人民法庭”;另有两名同志分别荣获“重庆市十佳女法官”和“重庆市十佳青年法官”称号;两名同志分别被表彰为“全市法院人民法庭办案标兵”和“全市法院人民法庭调解能手”。

  创新“4+5”

  和谐拆迁工作机制

  在南川城区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征地拆迁纠纷案件,这些也是极易引起信访及影响和谐稳定的难题。

  对此,南川法院摸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的“4+5”和谐拆迁工作机制,即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每案形成三种工作预案、重点接受四家工作监督、采取“五心(良心、耐心、细心、恒心、净心)”工作法。

  “和谐拆迁,除了要有详细的调解工作计划和各部门良好配合,重要的还是坚守耐心、细心、良心,真正深入到矛盾一线,讲情理,做工作。”说起拆迁矛盾调解,南川法院重点项目办公室主任蔡朝权颇有心得。

  “我没有什么文化,当时签这个合同的时候,是他们诓我签的,这个合同没有效。”2012年6月,因重庆“南万”高速公路建设,冯丽(化名)家的两层小楼房面临拆迁,但是已经在拆迁协议上签字的她却在法庭上变了卦。

  “执行法官与她沟通了无数次,专门到家给她做思想工作都不下10次。”蔡朝权告诉记者。当时的施工现场,就只剩下冯丽的房子矗立在中央,迟迟执行不下来。面对僵局,南川法院定下目标“不能强拆,一定要和谐拆除”,下决心要将冯丽的思想工作做通。

  2012年8月2日上午10点左右,太阳毒辣辣地晒着,一辆推土机开到了冯丽家门前,南川法院重点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到了现场。只见满脸汗珠的冯丽一边掸去身上的灰尘,一边笑盈盈地向蔡朝权走来:“蔡老师,我房子里的东西都搬出来了,就剩那顶楼的瓦和房梁麻烦你们帮忙给弄下来,我还有用。”

  “你放心,只要是你有用的东西,都会给你搬干净了。”蔡朝权主任笑了笑回道。原来,冯丽被频频上门的法官所触动,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因个人私利阻碍国家建设,终于答应配合法院工作,主动搬迁。

  蔡朝权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南川法院重点项目办公室成功处理了涉及大项目建设的67件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合同纠纷案,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便民诉讼网络

  打造出民生法院

  南川区无一例外有着重庆显著的山地地形,辖区内的31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近70万人口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片26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

  针对这一现状,南川法院在充分整合派出法庭、乡镇司法所、村社干部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建成由4个派出法庭、两个便民诉讼工作站、32个便民联系点、84名便民联络员组成的“四位一体”便民诉讼网络,有效覆盖全区,充分依托其群众基础、乡土优势开展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协助立案、送达文书、协助执行等各项工作。

  “每年约占南川法院案件总量的十分之一的纠纷矛盾是通过有效运用便民诉讼网络得以化解。”南川法院分管民商事审判的饶川副院长说,便民诉讼网络建成以来效果显著,最有成效的莫过于巡回审判,“田间地头、农村院坝,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巡回审判的身影。”

  一枚国徽、一条横幅、三条板凳、一名法官、一名书记员,就这些,在南川足以开展一场巡回审判。2012年9月13日,南川法院鸣玉法庭为方便当事人诉讼又不耽误当事人农忙,一天就穿行了两个毗邻的乡镇,先后在石溪乡和民主乡巡回审理了涉及离婚纠纷、邻里纠纷的三件案子,并在途中送达了另外两个案件的法律文书。此时的法官,就如一名穿行在乡村的司法行者,日复一日地在大西南的山村间点点传播。

  2013年9月28日,星期六,南川法院水江人民法庭法官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南川区偏远的中桥乡燕鸣村,借着当地小学的操场,展开了一起赡养纠纷案的巡回审理。

  81岁的袁老太有三儿两女,但因年老多病,生活无法自理,五个儿女一直对袁老太的赡养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矛盾纠纷不断。袁老太遂将三儿两女一起起诉到法院,请求解决她的赡养问题。法院受理后,为方便老人诉讼决定巡回审理此案,同时与当地村社干部联系,希望通过此案来教育影响提高群众对赡养责任的认识,并特意选择周六赶集的日子开庭。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赡养老人是作为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哪怕是已经外嫁的女儿,按照我国法律也是要担负赡养责任。现在坐在原告席上的是你们已经80多岁,生你们养你们的老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可以想象如果当你们老了的时候,走不动了,没有人来照顾你,你们该怎么办?做人要对得起良心。”负责承办此案的是一名叫韦泽刚的老法官,从他口中说出的句句劝解,触动了5个被告,也教育了旁听的200多名群众。

  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一直是法院开展工作的重心。南川法院从“为民”出发,用良心办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放在心中,在诉调对接工作和司法拆迁工作中,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多采取和解或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提高工作质效,以实现情与法的有机契合。

  “一些群众对法院不了解、不信任、不满意,甚至‘信访不信法’,这是司法公信力不高和司法权威性缺失的表现。”南川法院立案庭庭长张仁虎说,2012年以来,南川法院收到上级交督办的信访案件就有35件。

  针对这一情况,南川法院从内强自身队伍素质出发,规范相关制度,主动走出去,走到公众身边,开展走访联系服务,拓展群众的诉求表达渠道,大开诉讼方便之门,敢于直面法院问题、社会难题,摆在法律之下堂堂正正的讲,真实有效的解决,让人民群众自觉地信任和理解法院。

  青年干警主动请缨

  到派出法庭“接地气”

  “新进法院的青年干警原则上都先到法庭去锻炼一下,去接接地气。”孙养统告诉记者。南川法院四名科班出身的青年干警自告奋勇,来到了离人民群众最近的派出法庭——南平人民法庭。

  在南川区南平镇的街道上,坐落着一个修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基层人民法庭。这座法庭共有四层,因为修建已久,只剩下底楼一大一小两个审判庭和二楼的三间办公室可以使用,桌椅都比较古旧,法庭的干警们经常会自己动手修理一下坏掉的桌椅。

  “每天我们要在法庭轮流值班,干脆就将一间废弃的房间改成了厨房,大家轮流做饭,切实感受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觉。”南平法庭助理审判员杨宝黎,今年26岁,刚进法院两年多,却已被评为南川法院的“调解能手”,2012年他的案件调解率高达90%。

  在南平法庭二楼,两张老式的书桌,两把新的椅子和一老旧的木质沙发,外加一台台式电脑,就组成了略显狭窄的立案庭。而这里却是法庭每天最热闹的地方,当事人、缠访人、代理人、普通民众等,让这个本来就小的办公室显得更为拥挤和嘈杂。

  “刘法官,我们该怎么办呢?司法鉴定的费用太贵了,我们的官司都打了这么久还没有拿到钱,现在又要拿这么多钱去搞鉴定,我们都是已经六七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了,哪有那么多钱呢?”25日上午,十几个老头老太太相互搀扶着走进南平法庭,上至立案庭下至楼道口,都挤满了人。

  “大家伙不要急,你们的案子虽然不是我经手的,但案情我是知道的,房屋损害赔偿纠纷如果不做损害程度鉴定,案子就不好弄呀。这样吧,我帮你们联系一下鉴定中心,看看能不能缓缴鉴定费用。”青年法官刘小彬连忙安抚大家伙的心情。出于情理考虑,鉴定中心最终接纳了刘小彬的建议,答应先行鉴定,之后付款。得到这一结果,十几个老人又相互搀扶着,高兴地回家了。

  “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当事人,有点百炼成钢的感觉了。”刘小彬今年29岁,在4个青年法官里是年纪较大一个,工作经验也相对丰富,不久前还被提任为南平法庭的副庭长。

  一个最普通不过的派出法庭,4个进法院工作不久的青年,在这里,法庭就像他们的家一样温馨、踏实。每天都会面对各样的案件、各色的人群,实践与时间让他们慢慢地变得沉淀、成熟。作为可以成为未来司法队伍的中坚力量的他们,正在最基层为推进中国法治和实现法治梦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南川法院副院长、政治处主任石林坚信,一支政治思想、工作能力过硬的队伍,对于提升司法工作效率、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群众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