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 实干为民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法院驻社法官奋战基层纪实
2013-06-07 08:49:4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柯栊 甫水
  “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的根本宗旨,不管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都要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基层调研时这样强调。在探索司法为民的道路上,无锡市滨湖区法院不断改革创新,迈开步子,扎根基层,以“驻社法官工作室”为平台,锤炼出一支心系群众、作风硬朗、崇尚实干的法官队伍。

                  普法务实

                  传递为民司法“正能量”

  去年5月起,滨湖法院在全市率先成立“驻社法官工作室”,并先后在北桥、河埒、溪南、协明四个社区“驻点扎根”,将综治维稳、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司法职能延伸至基层一线。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驻社法官工作室”不仅完善了定期驻社、预约服务、巡回审判、诉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为构筑“无讼社区”、建设“平安滨湖”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扎根社区一年来,我接待了数百名来访群众,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没有足够认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选择屈从权威、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于不顾,以暴制暴。”当谈及群众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驻社法官浦德民深感忧虑。

  在做好协助、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的基础上,驻社法官专门制作了“审判服务手册”、“便民宣传资料”、“简易诉讼卡”、“法制展板”等简单易懂的宣传材料,与当地司法所、社居委、妇联等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共同策划,积极投身到普法教育工作中……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瑾信”……法官阿姨,《弟子规》的总叙您能给我解释一下吗?

  “法官同志,我与丈夫离婚已经两年,他一直逃避支付孩子的抚养费,我能否到法院进行起诉?”……

  无论酷暑寒冬,在驻点社区总能看到法官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民工子弟、单亲妈妈、贫苦老人等弱势群体宣讲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及法律帮助。

  在河埒街道,有63名被判处缓刑及假释、监外执行人员,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驻社法官主动担当起“辅导员”的角色。

  法官与矫正人员面对面谈话、面对面矫正,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用人性化的司法关怀促使矫正人员安心接受社区矫正,努力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人们虽然对法律存有敬畏感,但因不懂法而逾越法律红线者依旧存在,法院采取法官扎根基层的形式,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难题,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也传递了司法的‘正能量’,这种做法值得学习与推广。”滨湖区政法委书记唐国良对驻社法官予以了高度评价。

                  惠民笃实

                  打造院社联动“防护网”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法官驻点社区人口已超过5万,仅靠法院、法官自身的力量,难以形成全覆盖的司法体系“防护网”,及时寻求“外援”的帮助、不断壮大队伍力量,无疑是“驻社法官工作室”发展创新的捷径。

  在协民社区“驻社法官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滨湖法院特别向社区聘请了16名“阳光法官”,他们中有退休的法律工作者、社区党支部书记、物业负责人以及楼宇片区大组长等。

  凭着对本土气息的那一份“熟悉”,“阳光法官”很快融入了自己的角色。邻里之间出现一些“小摩擦”、夫妻之间有个“磕磕碰碰”,他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进行调和化解。

  家住建筑路附近的陈老伯年近60岁,独自一人居住。由于肢体、视力的双重残疾,没有任何劳动能力,一直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

  两年前,楼上的住户改造排水管道给陈老伯带来了无尽的“后患”,由于管道渗水,他家中的床台家什、衣服棉被等经常被水浸湿,墙壁、地面也开始腐烂发臭。陈老伯多次请求楼上住户进行维修,却一直遭到拒绝。

  社区“阳光法官”了解情况后,将双方的情况作了记录,并与驻社法官进行了沟通。

  此案涉及残疾人正常生活,一直未能妥善处理,双方对立情绪比较严重,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

  为此,驻社法官主动上门,查看陈老伯家中的漏水情况。在双方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驻社法官又指导陈老伯填写诉状,帮助其进行立案处理。

  在接到法院传票后,楼上的住户终于“坐不住”了,主动找到驻社法官,要求协商解决。最终,在法官的调和下,该住户承诺在一个月内将排水管道装回原位,并赔偿陈老伯相应的损失。

  一起看似矛盾复杂、难以调解的案件,在驻社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妥善解决,邻里之间也恢复了往日和睦的关系。

  “驻社法官通过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和惠民生等活动的开展,建立起了与群众之间的真切情感。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好司法为民工作,坚持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用心倾听民意、用理化解纷争、用情温暖乡邻,建立起连接社区与法院、群众与法官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该院王春年院长在“驻社法官工作室”启动一周年会议上这样说道。

                  举措硬实

                  拓展综合治理“新渠道”

  法官工作室扎根基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赢得群众的信任,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利。在“驻社法官工作室”的规程中,要求每一名法官必须牢记“言行实事求是、作风求真务实、工作脚踏实地”的宗旨,坚持做到“不虚假、不浮夸、不脱离群众”。

  在探索司法为民的道路上,该院不断将工作重心“下沉”。在立案二庭汪健副庭长的带领下,驻社法官每两个月会集中至各社区开展调研活动。社区负责人、居民小组长以及一些来访群众是他们经常走访的对象。

  工作中存在哪些不足之处?群众的纠纷是否得到妥善化解?有哪些矛盾隐患需要排除……

  带着这些问题,驻社法官不仅掌握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动向,也了解到了社区更深层次的司法需求。

  家住北桥社区的葛大爷是个热心人,他向驻社法官反映,由于小区内每天都有私家车进进出出,住在底楼的他因此备受煎熬,每天都受到汽车尾气的“毒害”。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驻社法官专门与当地街道、社区召开座谈会,决定从法院、社区聘任一批“环保巡视员”、“环保联络员”,并专门出台规定,接受社区群众对污染环境的投诉,调处涉环保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该院分管副院长吉东告诉记者:“工作室创设之初是以化解社区矛盾为主要目的,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驻社法官的司法功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并越来越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如今,更多的社区的居民愿意到这里寻求法律上的帮助。”

  据不完全统计,“驻社法官工作室”成立至今已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180余人次,发放法律宣传手册6000余份,组织、参加各类法制宣传讲课56次,化解婚姻、邻里矛盾纠纷259件,王某某等6件涉拆及土地征收矛盾激化案件得以平息解决。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