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我们有“赎罪”那天
——从电影《赎罪》说起
2013-06-05 13:55:3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许磊
  (一)

  看完电影《赎罪》之后,我流泪了,心情很久没有平复下来。

  电影改编自著名畅销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撰写的同名畅销小说《赎罪》。1935年,宁静悠闲的英国乡村,生活富足且地位显赫的泰丽思一家正在这里躲避着近年来英国少有的酷暑。这天,家里年仅十三岁的小姑娘布里奥妮•泰丽思在农庄闲逛时偶然看到了自己不该看到的一切——管家的儿子罗比•特纳和姐姐塞西莉亚•泰丽思的亲密行为。年幼无知的小姑娘以为高大的罗比要对美丽的姐姐欲行不轨。恰巧在同一天夜里,招风的表姐劳拉•昆西又被人强暴,这一切更让布里奥妮认定罗比就是那个无恶不作的罪犯。

  事实上,受过良好教育的罗比•特纳早就对性格坚毅的塞西莉亚情有独钟,而塞西莉亚同时对志向远大的小伙子颇为看重。此时的两人已然处在了恋情当中。但小布里奥妮的突然出现加上此次对罗比堪称致命的误会,最终断送了塞西莉亚与罗比青梅竹马的爱情。在布里奥妮的证词下,罗比蒙冤入狱,只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莉亚独自一人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与内心愧疚的折磨。而贪慕虚荣的表姐劳拉竟然“一蹴而就”地嫁给了那个当年强暴自己的有钱人保罗•马歇尔。这时布里奥妮才明白真相,但为时已晚。

  多年后,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如同这场致命的误会一般袭击并蹂躏着带给姐姐无尽痛苦的布里奥妮的生活和内心。自我救赎成了她此生最大的心愿。然而,无情的战火最终将一对未成眷属的有情人相继吞没。这个误会最终没有澄清,罗比为摆脱牢狱之苦而参加了二战,最终在1940年的7月死于败血症,而塞西莉亚也在1940年的10月悄然病世,这使得布里奥妮需要用一生来忏悔当年因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很像是一本小说,悲剧发生前的部分通过十三岁的布里奥妮的视角生动地描绘出来,长镜头的辗转延伸、镜头闪回的倒叙都颇为流畅,具有小说段落阅读的质感。

                 (二)

  一件事情如果能让一个人用将近一生的时间去悔恨,那么这件事情必然是他(她)当时“用心”去做的一件事。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知道,十三岁的布里奥妮是暗恋罗比的,所以在年幼的布里奥妮看来,她可以为了罗比和所有人作对,和自己作对,也和他作对,因为小女生的自私骄横和潜意识里的一厢情愿让她相信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至少都是可以原谅的。她那样的年轻,以至于从没有想过当她以爱的名义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的是丑陋的是不可饶恕的事的时候,她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面对已被她彻底伤害的两人。

  当布里奥妮日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当日的愚蠢时,战争又让一切变得更加万劫不复,布里奥妮只能用一生来赎罪。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

  一个13岁的少女,她正像花朵一样含苞待放,但是嫉妒的毒液使她长出了最尖锐的毒刺,当毒刺凋落的那一刻,赎罪成了她唯一的选择。布里奥妮在指证罗比时是那么的振振有词、咄咄逼人,在潜意识里打着“爱”的旗号,在那样的情景下,是无论如何也意识不到自己在犯错。

  人们总是意识不到自己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件事、做的一个决定会对他人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一念之差,就把原本可以美好的东西活生生的撕碎,虽然后来撕的人后悔了,却为时已晚。

                 (三)

  布里奥妮的一生都在赎罪,她放弃上剑桥的机会而选择了做一个护士,她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完成《赎罪》这本书,这部小说既是她的忏悔书也是她最诚恳的一次证词。要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是需要有着惊人的勇气的,布里奥妮没有这个勇气,所以她只能通过虚构的场景与自己的姐姐对话,告诉姐姐自己的错误,并且在这个虚构的场景中接受罗比的责骂。虚构的场景只能是她的臆想,但即便她永远得不到原谅,她也希望那些场景是真实存在的。

  我最怕看这种冤假错案的故事,这种故事总让我愤懑,有种想喊喊不出的感觉,而这部电影让我留下眼泪的是塞西莉亚和罗比以悲剧告终的爱情。

  有时候,善与恶,其实没有太分明的界限。对他人的恶,也许源于对自己的善,但如果对自己的善损害了他人的善,那善也就变成了恶。勿以恶抗恶,应以善抑恶。任何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动因,自私、嫉妒、骄横,一旦种下了苦果,就后悔莫及,付出的将会是一生的代价。

  最后老年布里奥妮在采访时的一番肺腑之言揭开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结局的差别,又好像是为这场误人一生的悲剧在几十年后做一个最终的注解,这样的结局不完满但接近完美。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犯了或者正在犯着错误,犯下的错误是否也会导致你需要用一生来赎罪,在犯下错误后,你是否有勇气去面对。等到犯下的错误已不能弥补时,是没有赎罪可言的,上帝也好,小说家也罢,即便他们是无神论者亦然,这永远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一旦做出这样错误的事,不管是因为年幼无知还是形势所迫都永远不值得原谅。

  作为法官,更应该时刻提高警惕,不要等到“赎罪”那天。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