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异地高考开启破冰之旅
2013-03-17 15:03:4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韩芳
是否开放户籍限制是异地高考的一大争议。图片来源:高分网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学子追梦,教育为本。
今年的两会上,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教育话题。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出台相关政策。
代表委员普遍认同,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好异地高考的问题,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本地人外乡人
谁动了谁的利益
“我这次带来的议案之一就是呼吁放宽异地高考,我希望在儿子上高一前这一政策能发生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干保安的朱良玉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私心”。
异地高考背后牵动着的不仅是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的命运,还有大城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等诸多问题。
从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来自本地人的反对声也随之而起,现有教育资源能否平衡各方利益?
“异地高考既是教育公平破冰的出发点,又是冲突点。”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冬萍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周振波说:“许多农民工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其务工城市读书,接受较好的教育。上海等许多城市政府,已经为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全国农民工有2亿多,面广量大。”
异地高考的矛盾,集中在流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广东当地市民,对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如何看待?
在百度贴吧上,一个讨论北京异地高考的网帖曾引来数百个回复。“如果真按照这个来执行,北京人口5年内必将崩溃。”一名网友对随迁子女家长的建议书中如此评论。还有人跟帖,“北京的客观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城八区人口密度超过伦敦、东京,地下水沉降每年达到6亿吨”。
然而,另一组数据显示:在2008至2009学年度,3万余名非京籍小学毕业生中,只有2.4万名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万名非京籍初中毕业生中,只有5000余名在北京继续读高中。大量随迁子女因为非本地户籍在京难以升学,尤其难以参加高考。
范冬萍道出了矛盾的症结:一方面,外来务工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迁入地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承载力,使当地人的利益受到冲击,因而反应强烈。
可见,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道两难命题。
异地高考方案
各地可因地制宜
3月5日下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刚参加完全国人大江苏团审议离座,即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异地高考的进展情况,受到关注。
此前,山东省于2012年2月29日率先出台政策,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不过,山东既非人口流入大省,也非高考洼地,政策并未触发多少震动。
相反,对异地高考是否会大大增加本地考生的竞争压力?异地教育一旦放开,如何避免高考移民泛滥等问题的探讨仍在继续。
“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后,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会涌入东部沿海城市就学。”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维科精华家纺有限公司甬大制品分厂副厂长杨晓霞认为,如果不加以妥善、有序统筹引导,使流入地教育资源不堪重负,反而会严重影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部会积极服务各地、统筹协调,保障本地的、外来的学生考试权益。”袁贵仁明确道出了异地高考的原则。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分步走、条件准入、因地制宜的门槛被认为是异地高考政策推进的关键。
在全国已公布方案的省份中,流动人口约2200万人的浙江省,异地高考门槛比较低,政策只要求浙江学籍与连续3年高中在浙江省就读。
与其他省份相比,北上广三地异地高考门槛明显更高。北京和广东的方案强调过渡和渐进,而上海则将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
北京的方案规定,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从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此外,外地考生还可在京借考,回原籍录取。广东规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从2014年开始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2016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代表委员支招
共圆学子求学梦
在高教资源不均、户籍制度牵绊、生源利益难调的多重背景下,异地高考这项关乎数千万考生的政策,似乎注定难以一步到位。如何在限制高考移民和促进教育公平两者之间兼顾各方利益?
杨晓霞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外来务工子女接纳人数多的地区单独增加土地指标,以便建造更多的中小学校,扩大资源总量;统筹兼顾流入地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资源承载能力,在外来务工子女接纳人数多的地区,应允许有条件准入。
“异地高考所设置的门槛需要有一个合适的高度”,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校长李丽丽认为,可通过“流入地借考,户籍地录取”方式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即高考成绩按“排位相同,分数等值”原则计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考试,凭成绩回户籍地参加录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永恒建议:“教育部可将各省区市高考考生人数与高考招生指标直接挂钩,然后公平分配招生名额。”
显然,解决人口数量与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日之功,公平分享公共资源关系着每个人的现实利益,正如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所言,“异地高考的破冰意味着自由迁徙的时代正在走近。”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也正在和他的团队探索新路,“北大正在实施网络公开课工程,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共享北大。”
今年的两会上,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教育话题。去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出台相关政策。
代表委员普遍认同,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好异地高考的问题,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本地人外乡人
谁动了谁的利益
“我这次带来的议案之一就是呼吁放宽异地高考,我希望在儿子上高一前这一政策能发生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干保安的朱良玉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私心”。
异地高考背后牵动着的不仅是1260万农村户籍孩子的命运,还有大城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等诸多问题。
从2010年7月起,北京、上海等地部分随迁子女家长,每个月都向教育部提交一次建议书,呼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允许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在经常居住地上学、参加高考。来自本地人的反对声也随之而起,现有教育资源能否平衡各方利益?
“异地高考既是教育公平破冰的出发点,又是冲突点。”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范冬萍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周振波说:“许多农民工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其务工城市读书,接受较好的教育。上海等许多城市政府,已经为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全国农民工有2亿多,面广量大。”
异地高考的矛盾,集中在流入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那么,北京、上海、广东当地市民,对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如何看待?
在百度贴吧上,一个讨论北京异地高考的网帖曾引来数百个回复。“如果真按照这个来执行,北京人口5年内必将崩溃。”一名网友对随迁子女家长的建议书中如此评论。还有人跟帖,“北京的客观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城八区人口密度超过伦敦、东京,地下水沉降每年达到6亿吨”。
然而,另一组数据显示:在2008至2009学年度,3万余名非京籍小学毕业生中,只有2.4万名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万名非京籍初中毕业生中,只有5000余名在北京继续读高中。大量随迁子女因为非本地户籍在京难以升学,尤其难以参加高考。
范冬萍道出了矛盾的症结:一方面,外来务工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子女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迁入地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承载力,使当地人的利益受到冲击,因而反应强烈。
可见,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道两难命题。
异地高考方案
各地可因地制宜
3月5日下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刚参加完全国人大江苏团审议离座,即被记者们团团围住,异地高考的进展情况,受到关注。
此前,山东省于2012年2月29日率先出台政策,从2014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不过,山东既非人口流入大省,也非高考洼地,政策并未触发多少震动。
相反,对异地高考是否会大大增加本地考生的竞争压力?异地教育一旦放开,如何避免高考移民泛滥等问题的探讨仍在继续。
“异地高考政策出台后,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会涌入东部沿海城市就学。”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宁波维科精华家纺有限公司甬大制品分厂副厂长杨晓霞认为,如果不加以妥善、有序统筹引导,使流入地教育资源不堪重负,反而会严重影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部会积极服务各地、统筹协调,保障本地的、外来的学生考试权益。”袁贵仁明确道出了异地高考的原则。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分步走、条件准入、因地制宜的门槛被认为是异地高考政策推进的关键。
在全国已公布方案的省份中,流动人口约2200万人的浙江省,异地高考门槛比较低,政策只要求浙江学籍与连续3年高中在浙江省就读。
与其他省份相比,北上广三地异地高考门槛明显更高。北京和广东的方案强调过渡和渐进,而上海则将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
北京的方案规定,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从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此外,外地考生还可在京借考,回原籍录取。广东规定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从2014年开始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2016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代表委员支招
共圆学子求学梦
在高教资源不均、户籍制度牵绊、生源利益难调的多重背景下,异地高考这项关乎数千万考生的政策,似乎注定难以一步到位。如何在限制高考移民和促进教育公平两者之间兼顾各方利益?
杨晓霞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外来务工子女接纳人数多的地区单独增加土地指标,以便建造更多的中小学校,扩大资源总量;统筹兼顾流入地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资源承载能力,在外来务工子女接纳人数多的地区,应允许有条件准入。
“异地高考所设置的门槛需要有一个合适的高度”,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校长李丽丽认为,可通过“流入地借考,户籍地录取”方式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即高考成绩按“排位相同,分数等值”原则计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考试,凭成绩回户籍地参加录取。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康永恒建议:“教育部可将各省区市高考考生人数与高考招生指标直接挂钩,然后公平分配招生名额。”
显然,解决人口数量与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日之功,公平分享公共资源关系着每个人的现实利益,正如广东省社科院院长梁桂全所言,“异地高考的破冰意味着自由迁徙的时代正在走近。”而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也正在和他的团队探索新路,“北大正在实施网络公开课工程,就是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更多人共享北大。”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