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维护公平正义
——追记安徽省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周理军
2013-02-06 15:16:5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吴媛媛 王龙江
周理军
  这,是一份还没有来得及送达的判决书。

  这,是一位法官未尽的遗愿。

  2011年11月25日,这是令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很多干部职工痛心的一天——他们的好同事、优秀法官周理军倒在了他的工作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审判事业。

  这一天,距离2012年新年还有一个月时间。

  一大早,周理军像往常一样急匆匆地走进办公室。刚一进门,他就交代书记员王亚群:“小王,今天有份再审判决书要送达,你帮我通知一下当事人来院里,我当面去宣判,再给他做做工作。”

  这是一起几经审理,一方当事人缠诉上访的案件。

  “这个案子不息诉服判,我心里始终放不下。”老周说着,换上法官制服,去法庭宣判。

  事情不出老周所料,申诉人听到判决结果后,情绪非常激动,听不得老周的解释,却上前一把死死揪住他的衣领不放,直到法警上前掰开了当事人的手,才劝阻了行为过激的申诉人。

  老周却没有动怒,仍耐心的劝导申诉人:“您别激动,我去办公室拿卷宗材料来再给您解释。”

  可他刚走出法庭,突然一个趔趄,“啪”地摔倒在地,不省人事。

  “老周……”同事们的呼喊声在整个法院回响,可周理军却再也没有醒来,手里还握着那份判决书。

  心源性猝死!

  在位审判工作兢兢业业奋斗了27年后,年仅54岁的周理军以这样的方式突然离开了。

  周献亮是老周多年的朋友。当天傍晚,不知情的他还来到两人前一天约好的地点赴约。

  等来等去,却始终不见老周。他打通了老周的电话,得到的却是好友突然去世的消息。

  “怎么会这样?!我们昨天还约好在这见面!”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令这个也从事法律工作的汉子忍不住失声痛哭,“老周啊,你怎么能这样失约……”

  周理军是教师出身。

  1983年,周理军被抽调到蚌埠中院从事审判工作。27年来,他先后从事过刑事二审、申诉案件复查、信访接待处理、审判监督等工作,主审案件800余件,作为合议庭成员参与审理案件超过两千件。

  在人们眼中,周理军是一位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好法官。重证据、走现场、做群众工作,是他坚持了近30年的办案传统,一个个疑难案件在他一次次深入现场后,得到了公正的审判。

  2010年夏天,一起侵权赔偿纠纷案件分到周理军手中。

  原告高某等7户居民与开发商签订了拆迁安置合同。还原安置时,高某等对安置的具体房屋提出异议,认为开发商存在欺诈行为,将其告上法庭。

  经过两级法院一审、二审、发回重审、申诉再审等程序,这场“拉锯战”打了十余年,最后,开发商王某玩起了“失踪”。

  面对复杂的案情,周理军知道,只有找到开发商才能解开这团乱麻。

  当时正值酷暑。顶着炎炎烈日,冒着高温,他骑着自行车一趟趟去考察诉争房屋,到房管部门调查开发房屋销售的所有权登记。功夫不负有心的法官,周理军终于在数千个房产交易记录中“揪”出500平方米的营业房!

  然而,被告方开发商王某却仍然没有音讯。

  通过多方面打听,周理军得知,王某曾在淮南经营过房产项目,他又千方百计淮南方面联系,并最终找到了住在上海的开发商王某。联系上王某,他立即奔赴上海进行协商解决。

  其实,身患重病的王某也早被案子拖得筋疲力尽。

  周理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法律和情理的角度劝说王某,并最终打动了他。

  “您一个法官,能这么远来找我。我还有什么好说的,我愿意和对方协商解决纠纷!”王某一口答应下来。

  最终,这对打了十年官司的“冤家”终于又坐在了一起,并达成了调解协议。

  高某等7户拆迁户笑了,他们给老周送来锦旗。

  老周却厚地一笑:“这都是法官该做的。我们多辛苦一点,群众满意就多一些。”

  周理军对工作有一股子较真劲儿。

  在他看来,法官不是“和事佬”,审理案件时,一定要吃透案情,找到根本原因,才能让当事人心悦诚服。

  2008年,周理军接手了一件汽车维修再审案。官司打了五六年,双方当事人情绪严重对立,充满浓浓的“火药味”。

  认真阅卷后,他找准双方的矛盾点——发动机的价值。于是,他带着书记员多次到市价格中心调查取证,从一大堆旧档案中找到了1999年初次评估的报告。按理说,周理军完全可以据此作出判决。但他却认为,不能如此地简单宣判。为了找到让双方当事人都服气的价格,他又自己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全市的11家汽车专卖店和23汽车维修厂,一家一家的询价、记录。最终,当他拿出4大页纸价格后,双方当事人惊叹不已,连连称赞,案件也成功调解。

  周理军不仅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负责“传帮带”的年轻法官要求也很严格。

  “审判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命运,我们法官不能掉以轻心。”这是他时常告诫“学生”们的话。

  “为了办好一个案子,周法官经常带着我到田间地头。”青年法官姚利华2009年调到老周所在的审监庭,棘手的案件常向老周请教。

  她清楚的记得,她曾负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案子历经数载,双方始终互不相让。为了尽快解决矛盾纠纷,周理军陪着她多次到当事人家中做工作,到当地派出所调查了解情况。有一次下着瓢泼大雨,老周依然带着她如约来到当事人家中。当事人看到他们非常意外,连声说“没想到,下着大雨法官还能来调解。”

  在他们的努力下,10年的信访案件终于了解。

  在许多年轻法官心里,老周就像是个慈爱的兄长,默默地、无私地指导着他们年轻法官。

  审理案件中,有时会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对着法官破口大骂,不少年轻法官一时间接受不了。

  每当这个时候,老周总是主动上前,向当事人解释,事后再安慰年轻的法官。

  谁曾想到,他自己却最终倒在了这样的事情上。

  “那天要是我不让他去宣判,直接把判决书送走就好了。”王亚奎一直埋怨自己没有拦住老周。

  可大家都知道,老周哪里是拦得住的,他对自己有着苛刻的要求,他办理的案件都要尽可能的做好息诉服判工作。

  周理军生前所在的审监庭受理的都是再审案件。这类案件大多分歧大、案情曲折。

  27年的审判实践经验让周理军深知,要解决这样的案子,需要有“硬”的功夫——娴熟的法学理论和严谨细致的办案态度。

  老周有个随身携带的宝典——一本被他翻得很旧的笔记本。上面清楚的记录着周理军主办98件的案件的具体情况:每个案件的当事人、案件案号、争议焦点,办理思路和方向一目了然。

  “老周当了这么多年法官,他还是把自己当个新手一样对待。”同事吴公礼说,每当有了新的法律或者司法解释出台,他总是第一时间上网查询,下载打印出来。

  他的办公室又被同事称为“图书馆”。书柜里放满法律书籍,时间跨度之久,版本之全,恐怕只有真正的图书馆才能比得上。

  同事们审理案件需要查询较早的法律条文时,总是喜欢到老周这里找。

  “老周看都不用看,告诉我们哪一本,大概什么位置,我们一翻,保准没错。”吴公礼说,“这些法律知识,早都记在他心里了。”

  在外人眼里,周理军有点“工作狂”。

  清早在菜市场买菜遇到了当事人,他也会不厌其详地解释;晚饭后与爱人出去散步,突然想起某个案件的一些细节,也会立即去看个究竟;周末在家休息,他也会念念不忘如何不违反规定按照法律政策办案,调解到双方当事人都满意为止。

  有一次,他受理了一起申诉案件。原告方是某县财政支付中心,被告是10名担保人。

  原来,一家企业拖欠财政支付中心贷款100余万元,案件经基层法院审理后,判决10名担保人赔偿债务。被告方不服,申诉到蚌埠中院。

  这时,10名担保人已经被扣发工资一段时间了,每个月将近1000元的扣款,对于一个企业职工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周理军在深入了解了案件后认为,拖欠贷款的企业尚有资产,应当首先实行抵押权,而不应该急于让担保人赔付。

  就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阻力也随之而来。

  原告方所属县的个别领导托人捎话给老周,想让他按照维持原判。可老周却告诉捎话的人:“我审案,以法律为准绳,而不是权力。”案子最终由蚌埠中院直接改判,10名被告的生活也恢复了正常。

  近十年来,周理军担任审判长案件277件,主审各类案件98件,调撤案件225件。他过硬的法律知识和细致严谨的办案作风赢得当事人广泛称赞。

  可办案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无论酷暑还是严冬,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奔忙在办案的途中,直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付出终有回报。

  在法院,老周是连年的先进。可他却从来没告诉过别人,就连家人也只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得知他生前多次获得了“优秀公务员”、“优秀法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老周把一生都献给了审判工作,他对得起法官的称号!”同事们这样评价道。

  工作上追求完美,生活上周理军却简朴到让人心酸。

  谈到老周,同事和朋友们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样的形象:一年四季几乎都穿法官制服,夏天就是两件旧衬衣换着穿;冬天,他还穿着30年前的腈纶线衣保暖。

  刚开始,同事们都以为老周是不拘小节。

  有一段时间,大家发现他时常拎着饭盒往医院跑。

  人们不知道,老周的妻子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住院已经多年。

  妻子的病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可老周却从来没向单位张过口;白天要工作,晚上要照顾妻子,可他却从来没有请过假。

  而这样的困难,都是他妻子去世后,同事们才知道。

  前妻去世后,老周一个人拉扯孩子好几年。

  2006年,经人介绍,周理军与医务工作者吴江结婚。

  他视吴江的女儿如同己出,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岳父、岳母买新房需装修,他便在上班之余帮忙拉沙子、买建材,还帮忙搬家。岳父住院做手术,他不辞辛劳地守候、送饭,平时也经常送去单位发的馒头并看望老人。

  岳父母赞叹吴江有福气,再婚能找到这么个好人:“我女儿常说,和周理军结婚,才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在家里,老周是顶梁柱。可他却不抽烟不喝酒,不出去应酬,甚至一年四季舍不得吃水果。

  妻子见他的自行车太旧,要给他买一辆电动车,他却说:“我们靠工资生活的,钱还是孝顺老人,养育孩子吧。”

  虽然对自己很“抠”,但是亲戚朋友遇到困难,他总是尽量帮忙。

  在单位,老周是骨干,可他从没要求过什么。

  刚到审监庭时,本来要给他安排一间单独的办公室,他却回绝了。最终,还是领导坚持,他才搬进去。

  办公室没有沙发,中午午睡时,50多岁的他就在桌子上趴会。

  庭长刁小健看不过去,向有关部门申请了一套沙发给他。

  “老周唯一的爱好就是下棋,他是高手,每次赢了棋,他都乐得像个孩子。”刁小健回忆说。

  周理军的生活并不宽裕。

  在常人眼里,坐在法官这个位置上,如果想“捞”一点,改善一下生活,肯定很容易。

  可老周却永远清廉如水,即使老乡、同学为某案件要求帮忙,他会直率地一口回绝。

  一次,案件当事人给他送土特产表示感谢,他当即拒收,还教育家人:“人家即便送给我10万、20万也不能收,作为法官不能为钱辱没了名声”。

  儿子高考那年,前妻去世,孩子因此影响了发挥,只考上了大专。毕业后,老周没有利用任何关系为帮孩子找工作。

  至今,儿子依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多年来,周理军一家始终住在单位分配的住房里。

  这个仅70平房米的家如今已经看不到他的身影,只有客厅的墙壁上的遗像还能让人想起他的音容笑貌。

  2011年11月30日,周理军的追悼会在殡仪馆举行。

  “克勤克俭辛劳一生,亦和亦蔼真诚待人”的挽联宛如周理军的人生写照。

  周理军走了,留下的是他对审判事业的无限忠诚。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