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流浪未成年人何去何从?盼救助机制更长效
2013-01-11 11:28:28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张文静
  14岁的刘建在第二次离家出走后再次在救助站的护送下,回了家。在兰州,还有很多流浪未成年人反复流浪反复被救助,是什么让他们宁愿流浪街头也不愿回家?

  护送流浪儿童回家

  早上8点多,气温低至零下10摄氏度。兰州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杨天祥提前发动救助车,打开车里暖气。中心主任王勇峰将手上的一件棉袄套在刘建单薄的外衣上,安顿他上车。记者也跟随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护送刘建回家。

  十多天前,刘建离开家到兰州。当晚,他用捡来的硬纸板生火取暖,露宿街头一夜后,被好心人送到救助站,后被护送回家。但不到两天,他再次踏上流浪之路。

  8点30分,汽车驶向位于兰州以东180多公里的定西市通渭县。车子刚驶入高速公路,天空就飘起了雪花。“希望雪别下得太大,能把孩子安全送回家。”杨天祥说。这是他们2013年的首次护送,而在过去的几年,他们对完成的护送任务已记不清了。

  车上,刘建一声不吭。没丝毫回家的兴奋,焦虑和不满写在脸上。问及想不想回家,他就缩起脖子,闭上眼睛,说:“外面比家好。”

  3个多小时后,汽车安全到达通渭县民政局。在办理了移交手续后,兰州救助站工作人员随当地工作人员赶往离县城50多公里的山村,那是刘建的家。坑坑洼洼的公路,不时把人从车座上弹起来;途经一个分岔口,车子进入崎岖的盘山路,在山里绕来绕去。

  颠簸了2个小时后,刘建安全到家,倒在炕头就睡。

  流浪儿童缘何流浪?

  71岁的奶奶看到孙子回家放声痛哭。瘫痪在床的80岁的爷爷偷偷抹泪。好赌的父亲混迹在赌场,继母手机关机,无法联系。寒冬时节,全家仅靠一个用草叶生火的炕头取暖。

  在场的人顿时明白了刘建反复流浪的原因。“家里条件太苦了。就我一个人管,他太遭罪了。”刘建的奶奶说。尽管当地民政局将他们纳入了低保,但他们的生活依然拮据。

  王勇峰说,由于孩子长期生活在没有父爱母爱的家庭中,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对家庭极度失望,被迫流浪。

  “这绝不是个案。”王勇峰说。2012年,他所在的中心共救助了400多名流浪未成年人,其中反复流浪的未成年人不在少数。“多数孩子和刘建的问题类似。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等问题导致他们被迫流浪。”

  兰州救助站数据显示,近年来求助的流浪未成年人中八成以上有一个不幸家庭。但救助是临时性的措施。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对求助人员实施不超过15日的临时救助。

  “当我们费尽周折把孩子送回家后,父母又拒绝抚养孩子。这种情况下,如果没相应的措施来帮孩子,他很可能再流浪。”王勇峰说,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帮扶并非救助站一个部门就能彻底解决。

  救助站工作人员坦言,按照规定,在将孩子安全护送回家后,救助站已完成任务。但他们很担忧孩子的未来。

  谁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安心读书,享受家庭温暖?“各级政府部门都应思考这个问题。”王勇峰说。

  全社会联动 别让孩子再流浪

  一份数据显示,全国流浪未成年人每年大约有100万名,占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6.8%。从地源上看,超过八成的孩子来自农村。

  甘肃省社会学会会长刘敏研究员认为,造成未成年人反复流浪的原因包括经济原因和法制教育缺失等。多数流浪未成年人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其次,流浪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法制教育缺失也是原因之一,“多数流浪未成年人的家庭残缺,其监护人没有履行相应的监护义务和职责。”

  刘敏表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也不单是某个部门的责任。他建议从发生流浪未成年人现象背后的原因着手,建立长效的救助保护机制。

  刘敏建议,对发生未成年人流浪现象的地区,当地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扶贫,对于家庭困难的,应将其纳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生活,及时将惠民政策提供给他们。

  刘敏等社会学专家表示,除了临时救助外,政府还应切实建立流浪未成年人干预机制,通过各种措施如有计划地增加儿童福利院等机构,鼓励民间力量合法开设福利机构,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支持体系配合的机制。“干预机制还应包括对一些不作为的政府官员问责。”

  王勇峰等工作人员表示,尽管救助工作难度大,但他们会努力让流浪的孩子早日回归家庭。从长期的救助和保护来看,这既要靠民政机构、各级政府部门,又要靠社会力量和孩子父母。从造成流浪的源头入手,才有可能有效减少流浪未成年人数量。他们期待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来源更广泛,机制更长效。
责任编辑:陈秀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