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平红荔》观感:少审似桥
2012-10-19 08:51:16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李文革
  影片《南平红荔》根据全国模范法官、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庭长詹红荔为原型,以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剪接”了若干少年审判实践中的片断,除了剧中的人物活动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在片头、片尾和片中多次出现的那一座桥了。这“桥”成了影片的主题,因为,詹红荔法官说过:“少年审判法官就像一座桥,得让失足少年从这座桥上过去。”但是,这“桥”又该如何承载?其承载量能有多大?又如何能将中国的法治通过这“桥”成功到达彼岸?

  少年审判只是法院审判业务之一,与民事审判、行政审判和其他刑事审判相比,其有一定的“个性”,但总的来说,应该是“共性”大于“个性”,所承载的职能,追求的价值,都相差无异。同时,詹红荔法官也只是法官群体中的一个个体,在她身上能看到的是中国法官群体的影子。作为法官,他们是法院的组织成员,他们的首要职能是审判职能,但绝非简单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有人说,中国的法官面临全世界的法官所从未面对过的压力,这种压力既来自体制内,也来自体制外,同时也来自于他们自身。我想这不仅仅是说,他们所面临的“案多人少”的现实,公众对司法不公的质疑和对司法的不信任,当事人的缠诉等现象。

  往深一点想的话,体制内而言,在我国法院审判活动中,形成了一种较复杂的权力分配机制。所以,在当下之中国审判实践,将司法正义系于作为个体法官的智慧、经验与品德,似乎会成为法官不能承受之重。体制外而言,在具体的审判活动中,当法官作为组织成员,还必须做到另外两个服从:一是对司法政策的服从;二是对政治大局的服从。一旦碰到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这种体制外的压力会随着微博等网络工具不断放大。于是,较多的社会活动和较重的社会责任成为了法官不一定能承受之重;对于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压力而言,他们会慎重对待法院这一公共组织的内部行为规则。内部审判管理、内部考核、奖惩机制,他们都会遵从,还得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当然他们还得和普通人一样,要承担起父母、子女、丈夫或者妻子的责任。

  法官,其主要的活动场域是在法院。同时他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我们赋予他们的责任是不是太多了呢?有些东西是不是他们所无法承载的?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千千万万个像詹红荔一样的法官,能够真正承载起中国的法治重任,让中国的法治顺利靠岸!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边江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