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中间 离群众最近
——记北京西城法院社区巡回法官赵海
2012-10-18 07:51:55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鲍雷 刘玉民 吴献雅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位法官,他并不在法庭里审案,而是整日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奔波于辖区里的街道社区。
6年来,他累计巡回2000多次,帮助街道解决纠纷9000多起,直接参与调解各种疑难、复杂民事纠纷1000多件,让3000多名当事人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他巡回的7个街道150多个社区万人民事案件起诉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
6年来,他指导调解民事纠纷1万多件,开展示范调解1000多件,出具司法确认书100多件,带出调解员30多名,开展法律宣传600多次。他率先探索创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司法确认机制;他在工作中坚持的情理法工作法和诉调对接方法,被全面推广;他的经验被丰富拓展,形成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重点工程”的“六进”机制。
他就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赵海。自2007年成为专职社区巡回法官以来,他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创造了“纠纷不出社区,矛盾化解于庭外”的优秀业绩。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他是平民百姓的“贴心法官”。他先后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妇联普法工作优秀法律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解纠纷于诉前 化积怨于庭外
赵海面对的大多是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都不愿意打官司,也害怕打官司,万一摊上点儿事,不到迫不得已都不愿意去法院。怕就怕虽然分清了是非曲直,但却失去了亲情友情、邻里和睦。“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赵海深知其中的道理,他常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让百姓不用到法院,就能解决纠纷。
王某与张某是同院邻居,一块儿住了30年,矛盾也闹了30年。由于历史形成的住房分配问题,两家房子互相交叉,去自家的房子都要经过对方的房前。偏偏张某在原本就狭窄的过道中支了个棚子,导致王某每次经过都很不方便。小矛盾成了大烦恼,两家一见面就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两边的老人也因为这件事多次气得生病。街道社区多次调解,两家的隔阂却越来越深。
2010年12月,赵海接手调解这起纠纷。
面对这起头疼事,赵海并没有上来就劝,而是耐心地听双方诉说矛盾的缘由。30年的怨气累积下来,双方都需要有个发泄的渠道。赵海连续几天就轮换着听两边说,说冲突,说苦处。几天听下来,不仅事情听清楚了,两边的情绪也被听没了,明显都消了火气,能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了。赵海这时候才开始劝说,先向两方做了分析,让两边都清楚认识到靠打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至少先有一个协商的态度,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性。双方这时候反而不吵了,都请赵法官给想个办法,把这事给彻底解决掉。赵海回去几夜也没睡好觉,最终想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办法:双方更换房屋承租,面积的差额用补偿金来解决。再在夹道砌堵墙,把院子分成两个小院儿,以后两家各走一个门,互不打扰。双方都欣然地接受了这个办法,多年的死结在赵海的帮助下,一下子打开了。
生活归于正常,张某和王某编了几句顺口溜,“有矛盾不用愁,赵法官来到家门口,耐心调解讲和谐,说到百姓心里头!”
用法理明事理 以情理释心结
赵海每天接触的不是法庭上的当事人和律师,而是社区里一家一户的老百姓。社区邻里间住得近,窗户对着窗户,门挨着门,难免有磕牙拌嘴的时候。原本是小疙瘩,经年累月下来,摩擦不断,就成了心结。在长期的巡回工作中,赵海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纠纷的当事人由于积怨较深、对立严重,情绪容易失控,矛盾容易激化,法官适时进行心理安抚,耐心听,认真看,用心想,进良言,善协调,往往会让当事人脆弱的心理找到依靠和信心,最终才能在源头彻底解决纠纷。
在月坛街道司法所,赵海碰到了这么一起纠纷。50多岁的杨大妈和86岁的刘老太太是老邻居,两家因为下雨天开关窗户的问题没少拌嘴吵架。刘老太太是个爱发脾气的人,因为这事儿每天路过杨大妈家的窗外就骂,一骂就是10年,谁劝也不管用。杨大妈虽然也很生气,可又怕跟着对骂造成老太太生气犯病,只好忍气吞声。因为这个,杨大妈患上了精神抑郁,家里人的情绪也都很受影响,两家积怨越来越深。2009年4月,见到赵海的时候杨大妈哭诉说:“我都不想活了,真想哪天抱着老太太从楼上跳下去,一了百了。”
事情听着不大,可真是社区百姓的为难事儿啊!赵海耐心劝说激动的杨大妈平稳了情绪,随后来到了刘老太太家中。一见面,赵海就发现老太太特别像自己的奶奶,于是喊了一句:“奶奶,我是法院的小赵,来看您来了。”这一声喊让老太太一下就对赵海亲热了起来,两人扯起了家常。聊天中赵海得知老太太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人,并且特别爱吃稻香村的点心。赵海由此想出了个主意,两家是十多年的邻居,其实并无大仇,就是因为长期缺乏沟通,导致原本的一些小口角变成了大积怨。于是,他劝杨大妈主动一点,上门找老人把事情谈开,解开心结,相互道个歉,把矛盾彻底化解。在赵海的建议下,杨大妈买了点心匣子送到老太太家里。赵海又请了老太太的儿子来帮忙劝说。果然老太太被哄好了,一个劲儿地向杨大妈说自己骂人不对。此后再见到杨大妈,老太太不仅不骂了,还张着嘴乐。
2010年7月的一天,赵海法官巡回到金融街街道,刚进门就冲进来一位中年男子,情绪异常激动,扬言要与有关人员同归于尽。原来这人姓白,西城区丰盛地区危改建设时,白某有5间公房属于拆迁范围。拆迁人与白某未能达成补偿协议。法院裁决白某依法腾空住房。在强制拆迁过程中,白某拒绝履行,将自己锁在家中,封死门窗,收集了大量管制刀具,同时做了放火和爆炸的准备,要以极端暴力手段抗拒执行,后白某因拒不履行法院生效的裁判文书罪被刑事处理。被释放后,他坚持要求一次性支付其拆迁款,拆迁人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面对情绪失控的白某,赵海法官耐心地聆听了他的遭遇,了解到白某高血压很严重,父母早亡,几年前又离婚,前妻与女儿和他不相往来,他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心情非常不好,对生死看得很淡,目前的问题如处理不善,很有可能再次产生过激行为。赵海法官缓缓地和他聊天,顺着他的心思给他讲解有关政策法律精神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他谈人生、谈命运、谈理想、谈社会。引导他正确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他的思想。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说明事态的严重性,建议他们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经过赵海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了拆迁补偿协议并顺利执行。后来,白某买了房子,跟前妻复了婚,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熟悉赵海的人都知道他脾气温和,办事不急不躁,说话不紧不慢,每天都笑呵呵的。“你每天笑啊笑啊,难道你不累吗?当事人絮絮叨叨,有的还对你吼叫发火,你怎么不急?”赵海回答说,找我的当事人都是带着压力来的,有一肚子的火和委屈,当巡回法官一定要有个好心态,先抚慰他们的情绪,学会倾听,为他们减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取得信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巡回法官能倾听、有耐心、善调解,当事人才能消怨气、明事理、解心结。
送服务登千家门 促和谐暖万户心
每到周五,什刹海街道司法所内勤小王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来电的都是社区的一些居民,问的都是同一件事:“赵海法官下周一几点来,排队的人多不多,用不用预约?”在小王的眼中,赵海就像邮差一样,每周一都会准时来到这里指导调解纠纷、接受法律咨询。每到那一天,司法所门口总会早早就排起长长的队伍。“过去邻里间因一些小事发生民事纠纷,本可在基层解决的,结果不少闹到了法院,走诉讼程序。现在居民遇到法律难题,在社区就可直接向法官请教。法官会与他们面对面,释疑解惑,很多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谈及变化,小王对赵海赞不绝口。
2007年9月18日,赵海在新街口司法所巡回时,遇到几名嚷嚷着要上访的群众。这几位上访者在同一小区居住,房子买了好多年,开发商却迟迟不给办理房产证。新接手的公司提出要想办理房产证,必须要业主重新签订委托书,并承诺放弃违约金。火上加油,大伙炸了窝。赵海对这几位来访者进行了耐心安抚,对他们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同情。待大家情绪平缓了以后,赵海开始向他们解释有关法律规定及购房合同条款的效力。赵海表示,根据购房合同,开发商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约定。如果真的闹上法庭,大伙并没有赢的胜算。如果起诉的话,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成本,而且一旦闹僵了,开发商不积极办理,事情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一番谈话下来,赵海诚恳的语气、坦诚的态度和详细的分析都让大家很信服。大伙儿也都明白了自己当初签订合同时有没注意的地方,都表示愿意回去和开发商协商解决问题,不再进行群体诉讼和上访。
在赵海的巡回日记上,工工整整地记录着辖区各个司法所、调解室和每个社区的基本情况,密密麻麻地记下了社区居民出现的纠纷和矛盾、需要帮助协调和调解的事情,他对辖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胡同都了如指掌、牢记在心。月坛街道附近居民李大妈说:“赵法官就是我们的贴心人,一些纠纷向他咨询后,我们就感觉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心里就有了谱,也不用上法庭了。即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听赵法官开导开导,心里也舒坦多了。”
6年来,他累计巡回2000多次,帮助街道解决纠纷9000多起,直接参与调解各种疑难、复杂民事纠纷1000多件,让3000多名当事人捐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他巡回的7个街道150多个社区万人民事案件起诉率下降了21个百分点。
6年来,他指导调解民事纠纷1万多件,开展示范调解1000多件,出具司法确认书100多件,带出调解员30多名,开展法律宣传600多次。他率先探索创立了对《人民调解协议书》的司法确认机制;他在工作中坚持的情理法工作法和诉调对接方法,被全面推广;他的经验被丰富拓展,形成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重点工程”的“六进”机制。
他就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赵海。自2007年成为专职社区巡回法官以来,他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创造了“纠纷不出社区,矛盾化解于庭外”的优秀业绩。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他是平民百姓的“贴心法官”。他先后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妇联普法工作优秀法律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解纠纷于诉前 化积怨于庭外
赵海面对的大多是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老百姓打心眼儿里都不愿意打官司,也害怕打官司,万一摊上点儿事,不到迫不得已都不愿意去法院。怕就怕虽然分清了是非曲直,但却失去了亲情友情、邻里和睦。“老百姓的事儿再小也是大事”,赵海深知其中的道理,他常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就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让百姓不用到法院,就能解决纠纷。
王某与张某是同院邻居,一块儿住了30年,矛盾也闹了30年。由于历史形成的住房分配问题,两家房子互相交叉,去自家的房子都要经过对方的房前。偏偏张某在原本就狭窄的过道中支了个棚子,导致王某每次经过都很不方便。小矛盾成了大烦恼,两家一见面就吵架,有时甚至大打出手,两边的老人也因为这件事多次气得生病。街道社区多次调解,两家的隔阂却越来越深。
2010年12月,赵海接手调解这起纠纷。
面对这起头疼事,赵海并没有上来就劝,而是耐心地听双方诉说矛盾的缘由。30年的怨气累积下来,双方都需要有个发泄的渠道。赵海连续几天就轮换着听两边说,说冲突,说苦处。几天听下来,不仅事情听清楚了,两边的情绪也被听没了,明显都消了火气,能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了。赵海这时候才开始劝说,先向两方做了分析,让两边都清楚认识到靠打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至少先有一个协商的态度,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性。双方这时候反而不吵了,都请赵法官给想个办法,把这事给彻底解决掉。赵海回去几夜也没睡好觉,最终想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办法:双方更换房屋承租,面积的差额用补偿金来解决。再在夹道砌堵墙,把院子分成两个小院儿,以后两家各走一个门,互不打扰。双方都欣然地接受了这个办法,多年的死结在赵海的帮助下,一下子打开了。
生活归于正常,张某和王某编了几句顺口溜,“有矛盾不用愁,赵法官来到家门口,耐心调解讲和谐,说到百姓心里头!”
用法理明事理 以情理释心结
赵海每天接触的不是法庭上的当事人和律师,而是社区里一家一户的老百姓。社区邻里间住得近,窗户对着窗户,门挨着门,难免有磕牙拌嘴的时候。原本是小疙瘩,经年累月下来,摩擦不断,就成了心结。在长期的巡回工作中,赵海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纠纷的当事人由于积怨较深、对立严重,情绪容易失控,矛盾容易激化,法官适时进行心理安抚,耐心听,认真看,用心想,进良言,善协调,往往会让当事人脆弱的心理找到依靠和信心,最终才能在源头彻底解决纠纷。
在月坛街道司法所,赵海碰到了这么一起纠纷。50多岁的杨大妈和86岁的刘老太太是老邻居,两家因为下雨天开关窗户的问题没少拌嘴吵架。刘老太太是个爱发脾气的人,因为这事儿每天路过杨大妈家的窗外就骂,一骂就是10年,谁劝也不管用。杨大妈虽然也很生气,可又怕跟着对骂造成老太太生气犯病,只好忍气吞声。因为这个,杨大妈患上了精神抑郁,家里人的情绪也都很受影响,两家积怨越来越深。2009年4月,见到赵海的时候杨大妈哭诉说:“我都不想活了,真想哪天抱着老太太从楼上跳下去,一了百了。”
事情听着不大,可真是社区百姓的为难事儿啊!赵海耐心劝说激动的杨大妈平稳了情绪,随后来到了刘老太太家中。一见面,赵海就发现老太太特别像自己的奶奶,于是喊了一句:“奶奶,我是法院的小赵,来看您来了。”这一声喊让老太太一下就对赵海亲热了起来,两人扯起了家常。聊天中赵海得知老太太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人,并且特别爱吃稻香村的点心。赵海由此想出了个主意,两家是十多年的邻居,其实并无大仇,就是因为长期缺乏沟通,导致原本的一些小口角变成了大积怨。于是,他劝杨大妈主动一点,上门找老人把事情谈开,解开心结,相互道个歉,把矛盾彻底化解。在赵海的建议下,杨大妈买了点心匣子送到老太太家里。赵海又请了老太太的儿子来帮忙劝说。果然老太太被哄好了,一个劲儿地向杨大妈说自己骂人不对。此后再见到杨大妈,老太太不仅不骂了,还张着嘴乐。
2010年7月的一天,赵海法官巡回到金融街街道,刚进门就冲进来一位中年男子,情绪异常激动,扬言要与有关人员同归于尽。原来这人姓白,西城区丰盛地区危改建设时,白某有5间公房属于拆迁范围。拆迁人与白某未能达成补偿协议。法院裁决白某依法腾空住房。在强制拆迁过程中,白某拒绝履行,将自己锁在家中,封死门窗,收集了大量管制刀具,同时做了放火和爆炸的准备,要以极端暴力手段抗拒执行,后白某因拒不履行法院生效的裁判文书罪被刑事处理。被释放后,他坚持要求一次性支付其拆迁款,拆迁人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面对情绪失控的白某,赵海法官耐心地聆听了他的遭遇,了解到白某高血压很严重,父母早亡,几年前又离婚,前妻与女儿和他不相往来,他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心情非常不好,对生死看得很淡,目前的问题如处理不善,很有可能再次产生过激行为。赵海法官缓缓地和他聊天,顺着他的心思给他讲解有关政策法律精神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和他谈人生、谈命运、谈理想、谈社会。引导他正确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他的思想。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说明事态的严重性,建议他们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并提出了可行性方案。经过赵海法官耐心细致的工作,双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修改了拆迁补偿协议并顺利执行。后来,白某买了房子,跟前妻复了婚,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熟悉赵海的人都知道他脾气温和,办事不急不躁,说话不紧不慢,每天都笑呵呵的。“你每天笑啊笑啊,难道你不累吗?当事人絮絮叨叨,有的还对你吼叫发火,你怎么不急?”赵海回答说,找我的当事人都是带着压力来的,有一肚子的火和委屈,当巡回法官一定要有个好心态,先抚慰他们的情绪,学会倾听,为他们减压,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取得信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巡回法官能倾听、有耐心、善调解,当事人才能消怨气、明事理、解心结。
送服务登千家门 促和谐暖万户心
每到周五,什刹海街道司法所内勤小王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来电的都是社区的一些居民,问的都是同一件事:“赵海法官下周一几点来,排队的人多不多,用不用预约?”在小王的眼中,赵海就像邮差一样,每周一都会准时来到这里指导调解纠纷、接受法律咨询。每到那一天,司法所门口总会早早就排起长长的队伍。“过去邻里间因一些小事发生民事纠纷,本可在基层解决的,结果不少闹到了法院,走诉讼程序。现在居民遇到法律难题,在社区就可直接向法官请教。法官会与他们面对面,释疑解惑,很多矛盾纠纷得以及时化解。”谈及变化,小王对赵海赞不绝口。
2007年9月18日,赵海在新街口司法所巡回时,遇到几名嚷嚷着要上访的群众。这几位上访者在同一小区居住,房子买了好多年,开发商却迟迟不给办理房产证。新接手的公司提出要想办理房产证,必须要业主重新签订委托书,并承诺放弃违约金。火上加油,大伙炸了窝。赵海对这几位来访者进行了耐心安抚,对他们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同情。待大家情绪平缓了以后,赵海开始向他们解释有关法律规定及购房合同条款的效力。赵海表示,根据购房合同,开发商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约定。如果真的闹上法庭,大伙并没有赢的胜算。如果起诉的话,需要花费时间和金钱成本,而且一旦闹僵了,开发商不积极办理,事情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一番谈话下来,赵海诚恳的语气、坦诚的态度和详细的分析都让大家很信服。大伙儿也都明白了自己当初签订合同时有没注意的地方,都表示愿意回去和开发商协商解决问题,不再进行群体诉讼和上访。
在赵海的巡回日记上,工工整整地记录着辖区各个司法所、调解室和每个社区的基本情况,密密麻麻地记下了社区居民出现的纠纷和矛盾、需要帮助协调和调解的事情,他对辖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胡同都了如指掌、牢记在心。月坛街道附近居民李大妈说:“赵法官就是我们的贴心人,一些纠纷向他咨询后,我们就感觉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心里就有了谱,也不用上法庭了。即使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听赵法官开导开导,心里也舒坦多了。”
责任编辑:边江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