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人类美好的千年愿景
——中秋节读苏轼《水调歌头》有感
2012-10-08 11:21:3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素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说的就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说起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据史书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曰“中秋”。

  八月十五,中华大地欢庆中秋佳节,中秋节离不开“月”的主题。历代吟诵月的诗词,当属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最为著名,也最有客观和现实意义。

   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卒年64岁。其著名词篇《水调歌头》问世后,人们推崇备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水调歌头》的结尾几句。

  苏轼此词作于宋神宗康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正任密州太守,他的弟弟苏辙则在济南为官,手足分离已经整整七年了,值中秋佳节,作者举酒对月,品尝香甜的月饼,写下了这首感情深挚的中秋词,以志对胞弟的深切思念。

  表面上看,苏东坡的这两句词相当平淡,既没有绚丽的辞藻,也没有火一样的激情,但它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魅力的源泉,就在于蕴含其间的那股开朗乐观的思想基调。

  上句“但愿人长久”,表达的是主观愿望,他希望人们健康长在,这是对自己、对苏辙,也是对所有人的美好祝福。下句“千里共婵娟”,系化用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境,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亮。此句意谓:虽然人间常有别离,但是不管身在何地,所面对的乃是同一轮明月,通过月光的传输,彼此间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言外之意是说未必同栖共处方为团圆。中秋对月,对于手足分离的人,本是离愁别恨泉涌之时,而苏东坡却能跳出常情,摆脱俗套,一以旷达处之,正见出他那阔大的襟怀。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联名句才获得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可以想见,后世之人,当其漂泊异域,举目无亲之际,吟诵苏东坡的这联名言,无疑是会获得某种精神慰藉的。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的方便和快捷,让浓浓的思乡之情变得不再遥远。但是,那些曾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也逐渐开始被人们遗失或淡忘,但八月十五吃月饼却是大家共同不变的习俗,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亲人团聚的民族,而代表“团圆”之意的月饼,肯定是不可缺少的美食。所以,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月圆之夜,当我们对着那浩瀚的夜空,皎洁的明月品尝着月饼时,虽然与远方的亲人相隔千里,但这一轮共同欣赏的明月,却能将彼此的心灵紧紧相连,传递出难言的相思之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团圆—依然是华夏儿女中秋节时共同的美好祈愿。
责任编辑:薛勇秀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