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建设彰显“软”实力
——山东省乳山市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纪实
2012-09-15 10:20:48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陈天合 于 鑫
走进山东省乳山市人民法院办公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名为《法理之光》的大型浮雕。高举的双手托起一轮太阳,也托起人间的公平与正义;太阳发出万丈光芒,映射出真理之光。一直以来,乳山法院高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和文化建设规律,走出了一条由基层带动全局,从细节辐射整体的法院文化建设之路。院集体连续荣获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法院系统“集体一等功”、全省“公正执法先进单位”、“省级文明机关”等省级荣誉称号15项。今年5月,又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命名为“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深入基层:用“法”文化浸润人心
基层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乳山法院始终坚持向基层倾斜的方针,通过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法庭便民为民的“软”实力。早在2008年,就投资100余万元建成3处科技法庭,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数字化法庭的基层全覆盖,通过庭审证据显示和同步录音、录像设备,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的公正”。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法庭“二室一廊”建设,用大量的历史照片、图片和文字介绍,集中展现每个法庭的发展历程、工作特点和荣誉成就,把每个法庭的接待室建成为法庭文化的展示中心;不断完善党员活动、廉政教育和文娱健身设施,集成各项综合功能,把每个法庭的活动室建成为法庭文化的综合阵地;在法庭走廊内悬挂理念标语、便民指南、廉政警句等,把每个法庭的走廊建成为法庭文化的传播平台,使群众一进入法庭,就能够处处感受到“公正、廉洁、为民”的浓郁文化氛围。
此外,乳山法院还依托乡镇维稳中心,在全市各乡镇建立了14处便民诉讼联系点,以基层调解组织为依托,以人民调解员为触角的多层次、宽领域社会矛盾化解网络,优化巡回审判制度。
家住徐家镇东南寨村的76岁的村民张某身体不好,儿子不尽赡养义务,张某将儿子起诉到法院以后,考虑到张某年老体弱又行动不便,法庭就派员上门,在炕头上开庭,并邀请人民调解员一起做张某儿子的工作,经过说服教育,当场就老人的晚年生活、医疗费用等问题达成了调解协议。老人动情地说:“真没想到法官能上门来审案,俺的事这么快就解决好了!”2011年以来,乳山法院共进村入户审理案件437起,85%以上调解结案,无一引发涉诉信访。
擦亮窗口:把“敏”文化做深做透
司法为民不是口号,更是行动。乳山法院在工作中高度注重敏锐地捕捉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着力完善便民工作细节,全力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他们先后投资近40万元,改造和提升立案信访大厅设施,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通过设置导诉台、配备大屏幕电子公告版和触摸式导诉系统,设置诉讼知识展板和发放便民诉讼指南等方式,优化导诉服务。并通过“服务承诺牌”,向群众亮明身份、亮出承诺、亮出标准。同时,还在当事人休息区设置“便民台”,为当事人准备了纸笔、老花眼镜、常用药品、雨伞、报刊等,并为残疾人配备轮椅并修建了专门通道,为每一位诉讼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司法服务。201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立案窗口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拉近群众与法院的距离,让群众到法院办事能“找对门、认识人”,乳山法院在各部门办公区悬挂反映本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亮点、配有工作人员照片的部门文化刊板,为每个干警制作载有姓名、职务、座右铭的桌牌,同时要求全体干警规范着装、挂牌上岗。此外,还积极开展民情大走访和包村帮扶工作,仅今年以来,全院干警就逐户走访农村和社区群众4000余户,每户都建立了民情日记,发放了一帮一联系卡,并选派了2名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官驻村担任第一书记、3名年轻法官到乡镇挂职锻炼,向对口帮扶村投入扶持资金5万余元,干警向困难群众捐助一帮一帮扶金达3.8万元,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创新机制:让“和”文化向前延伸
家住乳山口镇的宋某和于某两户是邻居,关系一直很好,但就因为于某自作主张砍掉了长到自家院里的宋某家桃树的树杈,宋某要于某赔偿5000元,于某坚决不赔,两家人也因此见面就吵。
到了法院立案时,法官问他们是否同意审前调解,两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走进了调解室,没想到一进门就被墙上挂着的“劝和歌”吸引住了。法官耐心了解事情经过以后,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宋某与于某的纷争仅用100元的补偿就解决了问题,两家人也亲密如初。
乳山法院在全面加强调解工作,一审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连年保持在78%以上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于今年3月底成立了审前调解中心,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民事案件,在立案后进行前置调解。并规定:案件须在立案当天移送调处中心;调解法官于当日或最迟于次日联系当事人,确定调解时间和场所;双方当事人自愿和解的,法官在当天办结,调解时间最长不超过15日;超期调解不成的,在2个工作日内移送业务庭进行审理。同时,还在调处中心安装了以“和谐、包容、孝行、诚信”为主题的室内刊板,为促成当事人握手言和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并特意选派了四名55周岁以上、审判经验丰富、调解能力突出的离职老庭长担任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注重采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言乡语、最看得懂的表达方式、最亲和的说话态度把法律条文解释透彻、把道理讲清辨明。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调解案件173件,调解成功率达92.2%,平均用时仅为3.7个工作日,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深入基层:用“法”文化浸润人心
基层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服务人民群众的前沿阵地。乳山法院始终坚持向基层倾斜的方针,通过不断加强“硬”件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法庭便民为民的“软”实力。早在2008年,就投资100余万元建成3处科技法庭,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数字化法庭的基层全覆盖,通过庭审证据显示和同步录音、录像设备,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的公正”。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基层法庭“二室一廊”建设,用大量的历史照片、图片和文字介绍,集中展现每个法庭的发展历程、工作特点和荣誉成就,把每个法庭的接待室建成为法庭文化的展示中心;不断完善党员活动、廉政教育和文娱健身设施,集成各项综合功能,把每个法庭的活动室建成为法庭文化的综合阵地;在法庭走廊内悬挂理念标语、便民指南、廉政警句等,把每个法庭的走廊建成为法庭文化的传播平台,使群众一进入法庭,就能够处处感受到“公正、廉洁、为民”的浓郁文化氛围。
此外,乳山法院还依托乡镇维稳中心,在全市各乡镇建立了14处便民诉讼联系点,以基层调解组织为依托,以人民调解员为触角的多层次、宽领域社会矛盾化解网络,优化巡回审判制度。
家住徐家镇东南寨村的76岁的村民张某身体不好,儿子不尽赡养义务,张某将儿子起诉到法院以后,考虑到张某年老体弱又行动不便,法庭就派员上门,在炕头上开庭,并邀请人民调解员一起做张某儿子的工作,经过说服教育,当场就老人的晚年生活、医疗费用等问题达成了调解协议。老人动情地说:“真没想到法官能上门来审案,俺的事这么快就解决好了!”2011年以来,乳山法院共进村入户审理案件437起,85%以上调解结案,无一引发涉诉信访。
擦亮窗口:把“敏”文化做深做透
司法为民不是口号,更是行动。乳山法院在工作中高度注重敏锐地捕捉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着力完善便民工作细节,全力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他们先后投资近40万元,改造和提升立案信访大厅设施,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通过设置导诉台、配备大屏幕电子公告版和触摸式导诉系统,设置诉讼知识展板和发放便民诉讼指南等方式,优化导诉服务。并通过“服务承诺牌”,向群众亮明身份、亮出承诺、亮出标准。同时,还在当事人休息区设置“便民台”,为当事人准备了纸笔、老花眼镜、常用药品、雨伞、报刊等,并为残疾人配备轮椅并修建了专门通道,为每一位诉讼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司法服务。2011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法院立案窗口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为了拉近群众与法院的距离,让群众到法院办事能“找对门、认识人”,乳山法院在各部门办公区悬挂反映本部门工作职责、工作亮点、配有工作人员照片的部门文化刊板,为每个干警制作载有姓名、职务、座右铭的桌牌,同时要求全体干警规范着装、挂牌上岗。此外,还积极开展民情大走访和包村帮扶工作,仅今年以来,全院干警就逐户走访农村和社区群众4000余户,每户都建立了民情日记,发放了一帮一联系卡,并选派了2名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法官驻村担任第一书记、3名年轻法官到乡镇挂职锻炼,向对口帮扶村投入扶持资金5万余元,干警向困难群众捐助一帮一帮扶金达3.8万元,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创新机制:让“和”文化向前延伸
家住乳山口镇的宋某和于某两户是邻居,关系一直很好,但就因为于某自作主张砍掉了长到自家院里的宋某家桃树的树杈,宋某要于某赔偿5000元,于某坚决不赔,两家人也因此见面就吵。
到了法院立案时,法官问他们是否同意审前调解,两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走进了调解室,没想到一进门就被墙上挂着的“劝和歌”吸引住了。法官耐心了解事情经过以后,经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宋某与于某的纷争仅用100元的补偿就解决了问题,两家人也亲密如初。
乳山法院在全面加强调解工作,一审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连年保持在78%以上的基础上,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于今年3月底成立了审前调解中心,对事实清楚、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民事案件,在立案后进行前置调解。并规定:案件须在立案当天移送调处中心;调解法官于当日或最迟于次日联系当事人,确定调解时间和场所;双方当事人自愿和解的,法官在当天办结,调解时间最长不超过15日;超期调解不成的,在2个工作日内移送业务庭进行审理。同时,还在调处中心安装了以“和谐、包容、孝行、诚信”为主题的室内刊板,为促成当事人握手言和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并特意选派了四名55周岁以上、审判经验丰富、调解能力突出的离职老庭长担任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注重采用老百姓最容易接受的方言乡语、最看得懂的表达方式、最亲和的说话态度把法律条文解释透彻、把道理讲清辨明。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调解案件173件,调解成功率达92.2%,平均用时仅为3.7个工作日,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责任编辑:刘帆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