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江南:失足少年与社会“无缝对接”
2012-05-13 12:16:1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 静 费昌祥
法官给被判处缓刑或轻刑已释放的罪错少年上培训课。黄 丹 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法院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实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重点把握庭前调查、庭审教育、庭后矫正三个关键节点,架起了失足青少年与社会的“无缝对接”通道,先后获得南宁市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单项考评第一名等荣誉。今年3月,在全区妇女儿童维权岗创建活动现场会上,该院刑庭的妇女儿童维权岗被授予“自治区妇女儿童维权岗”称号。
2011年初,江南区法院正式启动“阳光守护”计划。规划出“未成年人信息详细化”、“庭审信息精细化”、“量刑个性化”、“轻刑、缓刑执行方式精细化”、“判后矫正可持续化”五个步骤环环相扣的规范化工作体系,实现了对失足青少年的人性化精确量刑、可持续性矫正,让一个个迷途的少年感受到了风雨后阳光的温暖。
“青少年的可塑性强,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重点不能仅仅放在审判上,必须立足于挽救和教育,延伸工作职能,形成制度化落实,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们真正回归正途。”该院院长张大义表示,少审法官要满怀爱心和责任心,借助社会力量,从陪审、帮教等方面全方位发力,构建起一张青少年刑事审判的能动司法网络。
庭前调查显神威
问题少年当上了“业务骨干”
江南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只有知道患了什么“病”,才能开出药到病除的“千金方”。对所有未成年被告人,主办法官都坚持实行社会调查报告制度,通过收集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家庭环境、作案前表现等信息,充分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道德品行、智力结构、个性特征、家庭结构、家长的管教方法和日常表现,严谨客观地为他们“把脉”。
2011年至今,江南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们走访了数百个家庭,对所有未成年被告人共计126人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社会调查,准确掌握了他们的人身危险性与挽救可能性,为个性化量刑和可持续化帮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官哥哥,我找到工作了!而且现在也算是业务骨干了。领导说要我好好做,争取当模范呢!”听着小卢欢快的话语,江南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拍拍他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过去的小卢是个失足少年,还没成年的他因一时贪念犯了抢劫罪。“在了解案情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犯罪是一时冲动,对他的量刑应该更加谨慎。毕竟服刑是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如何把握度非常重要。”负责审理小卢案件的法官介绍说,“所以,我们决定对这件案子进行更加详细的庭前调查。”
当法官们来到小卢所住的社区了解情况时,听到最多的是这么几句话:“其实小卢也算是个好孩子,虽然犯了次错,但一直都表现很好的。”“就是,还帮过我呢!”“法官,孩子还小,难免犯错,给他个改正的机会吧。”
听着街坊邻居们七嘴八舌地为小卢求情,前来调查的法官们心中有数了:这个孩子,有救!
“听了大家的意见,我们都觉得小卢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比较低。而且,孩子改过自新的诚意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阳光。”经过合议庭再三合议,最终对小卢适用了缓刑。
果然,法官们的用心换来了可喜的回报——就在小卢出监所的第十天,他就找到了一份工作,自食其力。
庭审教育得实效
任性倔强的“小霸王”哭了
庭审本身就是一种“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江南区法院以社会调查报告和事实为基础,深挖犯罪根源,精心设计专属庭审教育方案,严格做到 “一人一案”对症下药:由法官组织控辩双方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合理放大家庭、学校等社会力量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舒适放松的圆桌式坐席、温暖心灵的励志箴言、灿烂绽放的向日葵……江南区法院温馨的少年法庭里,气氛却有点紧张。一个拘谨的大男孩怯生生地坐在椅子上,不时偷偷望向他憔悴的父亲。而那个中年男人,却始终不愿意看儿子一眼。
这个男孩叫小韦,望子成龙的父母把他送到南宁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离开父母监管的小韦渐渐染上了一些社会恶习,成了班里人见人怕的“小霸王”。不知轻重的他在用刀威胁路人要得50元钱之后,被诉至江南区法院。
看到气氛有点尴尬,主办法官率先开口打破僵局:“年轻人难免要走点弯路,接受这次教训,重新再来,为时不晚。”小韦爸爸神情复杂地看了看小韦,嘴唇嚅动了一下,却仍然没有说话。“先看一段视频资料吧,大家都先缓和一下情绪。”主办法官接着说。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法庭里的大屏幕上,一张张微微泛黄的照片慢慢浮现。从抱在怀里的婴儿到虎头虎脑的大男孩,从无忧无虑玩耍的快乐到父母教他写字的温馨……小韦爸爸的眼睛渐渐地湿润了,他长叹一声,说道:“哎,没想到我们全家省吃俭用送他到南宁读书,换来的竟然是这么个结果。”
看着素来坚强的父亲红了眼眶,本来不以为然的小韦,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悔不当初。看到庭审“药方”起了效果,主办法官松了一口气。
在庭前沟通时,小韦就给了法官们一个“下马威”:无论怎么做思想工作,他就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怎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法官们发现小韦虽然自我,但是个孝顺孩子。经验丰富的主办法官于是“将计就计”,大胆地让小韦爸爸挑起了“大梁”,自己甘当“配角”,情、理、法相结合,让小韦树立起改过自新的决心。
由于认罪态度良好,在与小韦的父母、学校老师充分沟通后,法官决定对他从轻处理。当一纸薄薄的缓刑判决书送到手里时,小韦激动地哭了。他的父母感激地说:“谢谢法官,这‘量身定做’的庭审教育方案真有效!”
庭后矫正见真情
“阳光守护”驱散心底的阴霾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四下午,江南区法院青少年阳光家园里,都会开办一期这样的特殊课程:一个个失足青少年用坚定又略带青涩的声音在朗诵励志名言,在法官“老师”的引导下,“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善意的笑声。
这是“阳光守护”计划最后一个环节:判后矫正可持续化。对于被判处轻、缓刑的未成年犯,由心理咨询师专门制定矫正计划,要求其每天完成写日记、自我鼓励等矫正作业,从心理、情绪、性格等方面入手,拔除犯罪根源,恢复心理健康。
“这项内容是耗时最长的。我们会进行定期回访与不定期回访,要求孩子们定时接受作业检查并参加培训课。短则几个月,时间长的要持续整个缓刑考验期。有的孩子对于矫正作业的有效性持怀疑的态度,有的对长期的作业心理上排斥。这个时候,家庭、社会和法院都需要多帮助他们。”一名少审法官介绍说。
为此,江南区法院在自治区法院系统内首设“两令”制度:发出“接受监督令”,要求被判轻、缓刑的未成年被告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矫正任务;发出“监管令”,要求向其监护人签订承诺书,承诺监督被判处轻、缓刑的被告人执行矫正计划。
此外,在每次宣判后,少审法官都会将自己的手机号、QQ号告诉失足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还专门成立了一个QQ群,名字就叫做“我们爱阳光”。法官们说,希望这个群能够像冬日的阳光一样,驱散失足少年们的悲观和阴暗,带给他们关怀和温暖。
“在QQ群里,法官常常找我聊天,在每次我想要放弃的时候鼓励我。”在法官的鼓励下,被判缓刑的小周尝试着持续一个月认真完成矫正作业。
悄悄地,一些细小但喜人的变化发生了。小周变得积极向上,整个人也自信、阳光了起来。“这个转变让我们意识到庭后矫正的作用,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周妈妈高兴地说。
小周收获了自信,而小卢重新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小卢的父母因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监管,致使他受人教唆走上了犯罪道路。“法官让我每天坚持跟家人沟通,对他们感恩;父母也认真执行‘监管令’,每天尽可能的抽时间陪我。他们其实很爱我,只是工作太忙了。现在沟通多了,家里的氛围越来越融洽,我也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小卢平静地说,“经过这次,我长大了很多。”
“未成年人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江南区法院少年法庭悬挂的一幅标语上这样写道。在这里,法律成为了青少年的一缕阳光,杀灭了犯罪的毒菌,照亮了他们人生的道路。2011年以来,江南区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68件,依法判处未成年被告人126人,回访帮教失足青少年115人次,送法进校园5次,教育师生1万余人次。
2011年初,江南区法院正式启动“阳光守护”计划。规划出“未成年人信息详细化”、“庭审信息精细化”、“量刑个性化”、“轻刑、缓刑执行方式精细化”、“判后矫正可持续化”五个步骤环环相扣的规范化工作体系,实现了对失足青少年的人性化精确量刑、可持续性矫正,让一个个迷途的少年感受到了风雨后阳光的温暖。
“青少年的可塑性强,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重点不能仅仅放在审判上,必须立足于挽救和教育,延伸工作职能,形成制度化落实,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孩子们真正回归正途。”该院院长张大义表示,少审法官要满怀爱心和责任心,借助社会力量,从陪审、帮教等方面全方位发力,构建起一张青少年刑事审判的能动司法网络。
庭前调查显神威
问题少年当上了“业务骨干”
江南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只有知道患了什么“病”,才能开出药到病除的“千金方”。对所有未成年被告人,主办法官都坚持实行社会调查报告制度,通过收集未成年被告人的性格、家庭环境、作案前表现等信息,充分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道德品行、智力结构、个性特征、家庭结构、家长的管教方法和日常表现,严谨客观地为他们“把脉”。
2011年至今,江南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们走访了数百个家庭,对所有未成年被告人共计126人进行了科学有效的社会调查,准确掌握了他们的人身危险性与挽救可能性,为个性化量刑和可持续化帮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法官哥哥,我找到工作了!而且现在也算是业务骨干了。领导说要我好好做,争取当模范呢!”听着小卢欢快的话语,江南区法院少年审判法官拍拍他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过去的小卢是个失足少年,还没成年的他因一时贪念犯了抢劫罪。“在了解案情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犯罪是一时冲动,对他的量刑应该更加谨慎。毕竟服刑是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如何把握度非常重要。”负责审理小卢案件的法官介绍说,“所以,我们决定对这件案子进行更加详细的庭前调查。”
当法官们来到小卢所住的社区了解情况时,听到最多的是这么几句话:“其实小卢也算是个好孩子,虽然犯了次错,但一直都表现很好的。”“就是,还帮过我呢!”“法官,孩子还小,难免犯错,给他个改正的机会吧。”
听着街坊邻居们七嘴八舌地为小卢求情,前来调查的法官们心中有数了:这个孩子,有救!
“听了大家的意见,我们都觉得小卢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比较低。而且,孩子改过自新的诚意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阳光。”经过合议庭再三合议,最终对小卢适用了缓刑。
果然,法官们的用心换来了可喜的回报——就在小卢出监所的第十天,他就找到了一份工作,自食其力。
庭审教育得实效
任性倔强的“小霸王”哭了
庭审本身就是一种“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江南区法院以社会调查报告和事实为基础,深挖犯罪根源,精心设计专属庭审教育方案,严格做到 “一人一案”对症下药:由法官组织控辩双方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合理放大家庭、学校等社会力量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舒适放松的圆桌式坐席、温暖心灵的励志箴言、灿烂绽放的向日葵……江南区法院温馨的少年法庭里,气氛却有点紧张。一个拘谨的大男孩怯生生地坐在椅子上,不时偷偷望向他憔悴的父亲。而那个中年男人,却始终不愿意看儿子一眼。
这个男孩叫小韦,望子成龙的父母把他送到南宁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离开父母监管的小韦渐渐染上了一些社会恶习,成了班里人见人怕的“小霸王”。不知轻重的他在用刀威胁路人要得50元钱之后,被诉至江南区法院。
看到气氛有点尴尬,主办法官率先开口打破僵局:“年轻人难免要走点弯路,接受这次教训,重新再来,为时不晚。”小韦爸爸神情复杂地看了看小韦,嘴唇嚅动了一下,却仍然没有说话。“先看一段视频资料吧,大家都先缓和一下情绪。”主办法官接着说。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法庭里的大屏幕上,一张张微微泛黄的照片慢慢浮现。从抱在怀里的婴儿到虎头虎脑的大男孩,从无忧无虑玩耍的快乐到父母教他写字的温馨……小韦爸爸的眼睛渐渐地湿润了,他长叹一声,说道:“哎,没想到我们全家省吃俭用送他到南宁读书,换来的竟然是这么个结果。”
看着素来坚强的父亲红了眼眶,本来不以为然的小韦,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悔不当初。看到庭审“药方”起了效果,主办法官松了一口气。
在庭前沟通时,小韦就给了法官们一个“下马威”:无论怎么做思想工作,他就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怎么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法官们发现小韦虽然自我,但是个孝顺孩子。经验丰富的主办法官于是“将计就计”,大胆地让小韦爸爸挑起了“大梁”,自己甘当“配角”,情、理、法相结合,让小韦树立起改过自新的决心。
由于认罪态度良好,在与小韦的父母、学校老师充分沟通后,法官决定对他从轻处理。当一纸薄薄的缓刑判决书送到手里时,小韦激动地哭了。他的父母感激地说:“谢谢法官,这‘量身定做’的庭审教育方案真有效!”
庭后矫正见真情
“阳光守护”驱散心底的阴霾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四下午,江南区法院青少年阳光家园里,都会开办一期这样的特殊课程:一个个失足青少年用坚定又略带青涩的声音在朗诵励志名言,在法官“老师”的引导下,“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善意的笑声。
这是“阳光守护”计划最后一个环节:判后矫正可持续化。对于被判处轻、缓刑的未成年犯,由心理咨询师专门制定矫正计划,要求其每天完成写日记、自我鼓励等矫正作业,从心理、情绪、性格等方面入手,拔除犯罪根源,恢复心理健康。
“这项内容是耗时最长的。我们会进行定期回访与不定期回访,要求孩子们定时接受作业检查并参加培训课。短则几个月,时间长的要持续整个缓刑考验期。有的孩子对于矫正作业的有效性持怀疑的态度,有的对长期的作业心理上排斥。这个时候,家庭、社会和法院都需要多帮助他们。”一名少审法官介绍说。
为此,江南区法院在自治区法院系统内首设“两令”制度:发出“接受监督令”,要求被判轻、缓刑的未成年被告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矫正任务;发出“监管令”,要求向其监护人签订承诺书,承诺监督被判处轻、缓刑的被告人执行矫正计划。
此外,在每次宣判后,少审法官都会将自己的手机号、QQ号告诉失足少年和他们的父母。还专门成立了一个QQ群,名字就叫做“我们爱阳光”。法官们说,希望这个群能够像冬日的阳光一样,驱散失足少年们的悲观和阴暗,带给他们关怀和温暖。
“在QQ群里,法官常常找我聊天,在每次我想要放弃的时候鼓励我。”在法官的鼓励下,被判缓刑的小周尝试着持续一个月认真完成矫正作业。
悄悄地,一些细小但喜人的变化发生了。小周变得积极向上,整个人也自信、阳光了起来。“这个转变让我们意识到庭后矫正的作用,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周妈妈高兴地说。
小周收获了自信,而小卢重新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小卢的父母因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监管,致使他受人教唆走上了犯罪道路。“法官让我每天坚持跟家人沟通,对他们感恩;父母也认真执行‘监管令’,每天尽可能的抽时间陪我。他们其实很爱我,只是工作太忙了。现在沟通多了,家里的氛围越来越融洽,我也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小卢平静地说,“经过这次,我长大了很多。”
“未成年人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的。”江南区法院少年法庭悬挂的一幅标语上这样写道。在这里,法律成为了青少年的一缕阳光,杀灭了犯罪的毒菌,照亮了他们人生的道路。2011年以来,江南区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68件,依法判处未成年被告人126人,回访帮教失足青少年115人次,送法进校园5次,教育师生1万余人次。
责任编辑:刘帆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