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爱和纯粹写在细节里
——记河南省固始县法院立案庭庭长郑宏伟
2012-04-10 14:31:50 | 来源:中国法院网固始频道 | 作者:吕志豪
人物档案:郑宏伟,男,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法律本科文化。1988年经招干考入河南省固始县人民法院,2000年始在立案庭工作。2003年至今任立案庭庭长。当年固始法院获全省法院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获“全省优秀法官”荣誉称号,2010年被省委政法委授予“中原卫士”荣誉称号,同年被信阳市委、市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先后获“二等功”二次,“三等功”四次。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嘘寒问暖、排难解忧;他没有面对聚光灯和众多听众的慷慨陈词,应者云集,却用质朴的语言、绵绵的温情向来者传递着人间大爱,搭起一座座心灵共振的桥梁。
郑宏伟,固始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自固始法院2000年设置立案庭至今,他象一位农夫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固执而坚韧地守护着“自家的责任田”。
同事们常常见他口干舌燥,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办公室里走出来,那一定是他把心里的一团火温暖给了有苦有难的来访者。保安室的监控录像里常常有他下班后掏钱送别最后一名当事人的镜头。保安们感慨:“郑庭长又加班了……”。
“评先选优,他是单位里最没有争议的。”一位院领导意味深长地说。
镜头一:两个小时的电话调解,他硬把“忤逆子”说了回来。
“善良是法官首要的品格。”——郑宏伟
2012年2月21日。春天迟迟不肯露面,天气依旧阴冷阴冷的。下午2时,赶来上班的郑宏伟刚走进院门口,就发现立案信访大厅灰色的台阶上躺着一位老太太。他赶紧跑过去,要扶老人坐起来。
“哎哟,疼死我了!”老人大叫。
在同事的帮助下,郑宏伟把老人抬到信访大厅的连椅上坐下。
作为法院审判工作的第一道环节和窗口,郑宏伟经常遇到这类事情。他立刻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姓胡,今年89岁,家住固始县分水亭镇新庄村。去年底,胡老太不慎从自家床上滚下地,身上两处骨折。因为年纪大,医院建议其在家休养。胡老太有五个儿女,大儿子在家,小儿子在南京打工,中间三个女儿。因为赡养费和雇人护理的费用无着落,胡老太被大儿子租车送到法院,一走了之。
原来,胡老太的两个儿子因家务事有些过节。加上小儿子很少回老家探望母亲,引起老太太不满。郑宏伟赶紧通过114查号台找到胡老太所在的村支书电话号码,与他取得了联系,又通过支书找到了胡老太的大儿子杨文才,并联系上了胡老太的小儿子杨文发。郑宏伟用自己的手机给胡老太的小儿子打了两个小时的电话。末了,郑宏伟心情沉重地说:“文发,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赡养费、护理费,你们不掏,我掏!”
“郑庭长,我惭愧呀!明天我就回去!”电话那边的杨文发略带哭腔。
跟杨文发通完电话,已是当晚6点20分。郑宏伟叫来出租车,把胡老太送上车,递给杨文才一百块钱,叮嘱他“照顾好老人家……”这感人的一幕,定格在保安室的监控录像里。
2012年2月23日中午,新庄村支书打来电话说,杨文发兄弟俩见面了,胡老太的赡养、护理纠纷得到完满解决。
“法官首先是人,是人就得有良心。”郑宏伟常常对着庭里的干警说。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司法环境和纠纷,法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怎样才能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在郑宏伟看来,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良知是人与人之间共通共融的思想内核。一名法官,要首先具备起码的善良、仁爱和同情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体恤老百姓的疾苦,进而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镜头二:“郑庭长,俺好久没有遇到你这样的好人了。”
“把当事人当亲人,把他们的委屈当作自己的委屈。”——郑宏伟
多年的立案信访工作实践,郑宏伟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法官身份。“来者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你只要肯跟他们拉家常,把他们的事儿当成你的家事,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郑宏伟深有体会。
2011年6月,固始县观堂乡河湾村农民张安因为往本村民组杨氏姐妹的嘴里抹粪便,被状告到法院。这本是一起自诉案件,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即可。但是,在接待杨氏姐妹的母亲潘某时,郑宏伟逐渐了解到案件背后的复杂原因,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原来,潘某的丈夫老杨于2003年病逝后被安葬在本组的一块空闲荒地上。不料,2007年4月5日清明节那天,生意做亏本的张安听信算命先生的胡诌,突然带人将老杨坟墓的砖混结构护墙推倒。当时正在给父亲上坟的杨氏姐妹俩因为阻止被张安打骂,二人嘴里被抹上粪便。老杨的儿子得知后,带人将张安打成轻伤。为此,老杨儿子被法院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
如今,杨氏姐妹忍无可忍,一定要追究张安侮辱罪的刑事责任。
郑宏伟了解到,当初张安要起诉老杨儿子时,身为母亲的潘某曾跪求张安赔15万元私了,张安没有答应。经向河湾村委会了解,张安常年在外打工。这就意味着,如果按自诉案件程序立案,该案可能因一方当事人难找而中止审理。
怎么办?“决不能让矛盾在我这儿‘搁浅’!”再次接待怒气冲冲的潘某时,郑宏伟一边拉她坐下,一边诚恳地说:“大姐,我知道你心里憋屈得慌。”一句话说得潘某嚎啕大哭。
郑宏伟一面说服潘某不要有过激行为;一面找到张安起诉潘某儿子的伤害案的办案法官,联系上张安当时的代理律师,又通过律师与张安在重庆打工的小儿子取得联系。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张安的小儿子答应代父亲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郑宏伟与村干部一道,动员潘某放弃“冤冤相报”的做法。经过20多次的调解,潘某逐渐解开了思想疙瘩。
该纠纷以张安赔偿潘某女儿6万块钱,潘某女儿撤回起诉了结。在立案庭领钱的那天,潘某泣不成声:“郑庭长,俺好久没有遇到象你这样的好人了。”
镜头三:清晨5点爱人去快餐店打工;6点钟郑宏伟做早饭,送孩子上学。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胸怀有多宽,奉献的脚步能走多远。”——郑宏伟
2012年4月3日凌晨4时。“这两天清明节,我哥店里的生意忙一些,得赶早去。”郑宏伟的爱人闫赶紧从床上爬起来。
6时许。郑宏伟一边催促女儿起床,一边走进厨房炒女儿最爱吃的蛋炒饭。
这是日前郑宏伟一家早起的画面。
郑宏伟出生在一个职工家庭,父亲是原县煤炭公司的一名职工。1998年煤炭公司倒闭,母亲开始做点小生意。母亲的善良、父亲的刚毅养成了郑宏伟吃苦耐劳、向善助人的品格。
郑宏伟的爱人闫群,系多年下岗职工。但她并没有因为下岗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停滞下来。相反,她积极面对生活带给她的种种压力。她自己还打趣说,如果不下岗,哪能尝试不同的职业呢?这个乐观、热爱生活的女人,摆过摊、卖过保险、当过代课老师、打字员。年初,郑宏伟的哥哥在一家超市租了块场地开快餐,闫群在那里帮忙打下手。她了解自己的丈夫,也深爱着他。无论在外面受过多少苦,遭受多少白眼,她从未向他哭诉过。
“作为妻子,我感到幸福和骄傲。”在2006年固始法院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闫群作为特邀干警家属,当着全体法院干警的面如是说。
“日子虽然清苦些,但有家人的理解,我已经很满足了。”谈及家庭,郑宏伟平静而快乐。
而当有的当事人问他“10几年来如一日地奔忙在立案信访岗位上究竟接待过多少名当事人,解决了多少矛盾和纷争”、“到底图个啥”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这是我该做的。我已经习惯了。”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嘘寒问暖、排难解忧;他没有面对聚光灯和众多听众的慷慨陈词,应者云集,却用质朴的语言、绵绵的温情向来者传递着人间大爱,搭起一座座心灵共振的桥梁。
郑宏伟,固始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自固始法院2000年设置立案庭至今,他象一位农夫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固执而坚韧地守护着“自家的责任田”。
同事们常常见他口干舌燥,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办公室里走出来,那一定是他把心里的一团火温暖给了有苦有难的来访者。保安室的监控录像里常常有他下班后掏钱送别最后一名当事人的镜头。保安们感慨:“郑庭长又加班了……”。
“评先选优,他是单位里最没有争议的。”一位院领导意味深长地说。
镜头一:两个小时的电话调解,他硬把“忤逆子”说了回来。
“善良是法官首要的品格。”——郑宏伟
2012年2月21日。春天迟迟不肯露面,天气依旧阴冷阴冷的。下午2时,赶来上班的郑宏伟刚走进院门口,就发现立案信访大厅灰色的台阶上躺着一位老太太。他赶紧跑过去,要扶老人坐起来。
“哎哟,疼死我了!”老人大叫。
在同事的帮助下,郑宏伟把老人抬到信访大厅的连椅上坐下。
作为法院审判工作的第一道环节和窗口,郑宏伟经常遇到这类事情。他立刻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姓胡,今年89岁,家住固始县分水亭镇新庄村。去年底,胡老太不慎从自家床上滚下地,身上两处骨折。因为年纪大,医院建议其在家休养。胡老太有五个儿女,大儿子在家,小儿子在南京打工,中间三个女儿。因为赡养费和雇人护理的费用无着落,胡老太被大儿子租车送到法院,一走了之。
原来,胡老太的两个儿子因家务事有些过节。加上小儿子很少回老家探望母亲,引起老太太不满。郑宏伟赶紧通过114查号台找到胡老太所在的村支书电话号码,与他取得了联系,又通过支书找到了胡老太的大儿子杨文才,并联系上了胡老太的小儿子杨文发。郑宏伟用自己的手机给胡老太的小儿子打了两个小时的电话。末了,郑宏伟心情沉重地说:“文发,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赡养费、护理费,你们不掏,我掏!”
“郑庭长,我惭愧呀!明天我就回去!”电话那边的杨文发略带哭腔。
跟杨文发通完电话,已是当晚6点20分。郑宏伟叫来出租车,把胡老太送上车,递给杨文才一百块钱,叮嘱他“照顾好老人家……”这感人的一幕,定格在保安室的监控录像里。
2012年2月23日中午,新庄村支书打来电话说,杨文发兄弟俩见面了,胡老太的赡养、护理纠纷得到完满解决。
“法官首先是人,是人就得有良心。”郑宏伟常常对着庭里的干警说。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司法环境和纠纷,法官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怎样才能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在郑宏伟看来,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良知是人与人之间共通共融的思想内核。一名法官,要首先具备起码的善良、仁爱和同情心。只有这样,你才能体恤老百姓的疾苦,进而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镜头二:“郑庭长,俺好久没有遇到你这样的好人了。”
“把当事人当亲人,把他们的委屈当作自己的委屈。”——郑宏伟
多年的立案信访工作实践,郑宏伟已经忘却了自己的法官身份。“来者都是我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你只要肯跟他们拉家常,把他们的事儿当成你的家事,你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郑宏伟深有体会。
2011年6月,固始县观堂乡河湾村农民张安因为往本村民组杨氏姐妹的嘴里抹粪便,被状告到法院。这本是一起自诉案件,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即可。但是,在接待杨氏姐妹的母亲潘某时,郑宏伟逐渐了解到案件背后的复杂原因,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原来,潘某的丈夫老杨于2003年病逝后被安葬在本组的一块空闲荒地上。不料,2007年4月5日清明节那天,生意做亏本的张安听信算命先生的胡诌,突然带人将老杨坟墓的砖混结构护墙推倒。当时正在给父亲上坟的杨氏姐妹俩因为阻止被张安打骂,二人嘴里被抹上粪便。老杨的儿子得知后,带人将张安打成轻伤。为此,老杨儿子被法院判处一年半有期徒刑。
如今,杨氏姐妹忍无可忍,一定要追究张安侮辱罪的刑事责任。
郑宏伟了解到,当初张安要起诉老杨儿子时,身为母亲的潘某曾跪求张安赔15万元私了,张安没有答应。经向河湾村委会了解,张安常年在外打工。这就意味着,如果按自诉案件程序立案,该案可能因一方当事人难找而中止审理。
怎么办?“决不能让矛盾在我这儿‘搁浅’!”再次接待怒气冲冲的潘某时,郑宏伟一边拉她坐下,一边诚恳地说:“大姐,我知道你心里憋屈得慌。”一句话说得潘某嚎啕大哭。
郑宏伟一面说服潘某不要有过激行为;一面找到张安起诉潘某儿子的伤害案的办案法官,联系上张安当时的代理律师,又通过律师与张安在重庆打工的小儿子取得联系。经过多次电话沟通,张安的小儿子答应代父亲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郑宏伟与村干部一道,动员潘某放弃“冤冤相报”的做法。经过20多次的调解,潘某逐渐解开了思想疙瘩。
该纠纷以张安赔偿潘某女儿6万块钱,潘某女儿撤回起诉了结。在立案庭领钱的那天,潘某泣不成声:“郑庭长,俺好久没有遇到象你这样的好人了。”
镜头三:清晨5点爱人去快餐店打工;6点钟郑宏伟做早饭,送孩子上学。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在于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他的胸怀有多宽,奉献的脚步能走多远。”——郑宏伟
2012年4月3日凌晨4时。“这两天清明节,我哥店里的生意忙一些,得赶早去。”郑宏伟的爱人闫赶紧从床上爬起来。
6时许。郑宏伟一边催促女儿起床,一边走进厨房炒女儿最爱吃的蛋炒饭。
这是日前郑宏伟一家早起的画面。
郑宏伟出生在一个职工家庭,父亲是原县煤炭公司的一名职工。1998年煤炭公司倒闭,母亲开始做点小生意。母亲的善良、父亲的刚毅养成了郑宏伟吃苦耐劳、向善助人的品格。
郑宏伟的爱人闫群,系多年下岗职工。但她并没有因为下岗而使自己的人生之路停滞下来。相反,她积极面对生活带给她的种种压力。她自己还打趣说,如果不下岗,哪能尝试不同的职业呢?这个乐观、热爱生活的女人,摆过摊、卖过保险、当过代课老师、打字员。年初,郑宏伟的哥哥在一家超市租了块场地开快餐,闫群在那里帮忙打下手。她了解自己的丈夫,也深爱着他。无论在外面受过多少苦,遭受多少白眼,她从未向他哭诉过。
“作为妻子,我感到幸福和骄傲。”在2006年固始法院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闫群作为特邀干警家属,当着全体法院干警的面如是说。
“日子虽然清苦些,但有家人的理解,我已经很满足了。”谈及家庭,郑宏伟平静而快乐。
而当有的当事人问他“10几年来如一日地奔忙在立案信访岗位上究竟接待过多少名当事人,解决了多少矛盾和纷争”、“到底图个啥”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这是我该做的。我已经习惯了。”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