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结事了”是他最大的追求
——记广西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审判员肖刚
2012-01-17 15:33:4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卉
还没见到肖刚,就听到他的同事们对他赞不绝口,这更加引起了我要访一访他的兴趣。大家都说他很拔尖:虽是审判一线一名新兵,却屡建奇功,一跃成为办案能手;身为外地人,却得心应手地为本地百姓调处纠纷,化解矛盾,从而实现了由一名普通的历史教师到优秀法官的华丽转身。
从老师到法官的角色转变
近日,当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肖刚出现在我面前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名教师。肖刚笑笑:“我教了7年的高中历史课。”2008年,肖刚历经考研、考公务员,放下教鞭,从家乡四川来到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站在历史老师的角度,肖刚以旁观者的心态看法官,认为法官活轻权重:“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可用不了多久,肖刚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法官的工作相当繁忙杂乱。
“当法官的压力要比当老师大得多:毕竟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方净土,而民事官司有各种类型,处理不好,有的就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更何况每件民事官司判决后都会有胜诉的一方和败诉一方,因此,遭到威胁和辱骂这些之前肖刚不可想象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更何况肖刚来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接触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没有自己的半点人脉和交往的圈子,身为异乡人的他如何尽快转变角色,更好地转型融入新工作?他把从书本学到的东西用到工作上,补上审判这一课,开始了自己的司法实践。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肖刚还虚心向同事、领导学习。于是,肖刚从书记员、法官助理一级级慢慢做起,边做边学。如果说当老师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那么做法官就是普及法律知识、定纷止争。但两者之间并不是没有相同点和交集处,比如,两者都要严谨说理以理服人,都是在做人的工作;学历史并不是说仅仅是机械地看历史表面,而是要挖掘出人和事的原因规律。办案也是如此。
成绩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肖刚喜欢在宣判前或宣判后给当事人辩法析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在承办的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件中,因为手头不宽裕,当事人吴先生买了贾先生的一套单位房,房子虽不能过户,但他和家人已在此住了十来年。后来,贾先生却说这是租给他的房子,要把房子收回来。两人为此闹上法庭。
如果是租赁关系,会留下租赁交易的蛛丝马迹,肖刚通过查银行等方面记录,发现确如吴先生所说。证据和法理一摆,贾先生终于无话可说。
渐渐,肖刚出名了,一些人慕名要找“那个戴眼镜的外地法官”。肖刚出名的原因是办案快。然而,肖刚为此常要搭上自己的业余时间。作为民庭法官,肖刚凭着对审判工作热爱,常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为了优质高效地快结案结好案,肖刚的日程表上排满工作。白天开庭,晚上和节假日写判决书、查资料。据统计,他每个工作日至少写2份文书,经常每天开庭4次以上!他还收集了各地大量典型判例,每天至少阅读分析一篇。
繁忙办案之余,肖刚还时常通过撰写论文,总结心得提出想法。他的论文说理严谨,文笔细腻,立意新锐,富有创意,曾获得广西诉讼法年会二等奖,调研获得自治区高院2次三等奖。2010年,他撰写的《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荣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论文二等奖。
2011年,肖刚的论文再次获得自治区高院一等奖,其撰写的《论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以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关系的样态为视角》,又一次被选送最高法院,参加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论文评比。
在院领导支持下,肖刚还筹划组织着社区法官的工作。柳南区各社区乡村镇都设立了社区法官,设立定期巡回审判制度,结合社区力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去年1月,肖刚开始独立办案,到12月,他共收案551件,结案516件,结案率93.65%,调撤率51.94%,服判息诉率达88.4%,申诉上访率为零。
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法官办案不是以结案为终点,而在于真正案结事了……”肖刚耐心接待每个当事人,向他们释法说理。理解当事人的同时,也争取当事人的理解支持。在他的努力下,不少案件的义务人主动承担责任,与对方达成一致协议。一些当事人则放弃争执,撤回起诉。特别在一些用工损害赔偿案件中,经过他耐心细致做工作,大部分当事人都能达成协议,并及时履行赔偿责任。
在一起雇员受害赔偿案件中,原告在装修工程中从刷墙的梯子上跌下,伤势严重。因为家境贫困,原告住院后欠下巨额医疗费,该做的治疗一再拖延。无奈,原告告到法院,要求雇主及房主赔偿。可原告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曾在被告处做工,作为被告的雇主与房主不予认可,原告面临败诉的后果。
看到医院出具给原告的长长一串欠费清单,肖刚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找到房主与雇主,从事发后果及实质的责任分担,耐心分析劝导。最后,雇主与房主同意支付其中的合理费用,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还了解到:当初孤身一人来柳州的肖刚,经过3年打拼收获了爱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稳固的“后方”,他工作干劲更足,信心更强。虽然在审判事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他说,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只不过成绩挂在了我个人名下……”
从老师到法官的角色转变
近日,当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肖刚出现在我面前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名教师。肖刚笑笑:“我教了7年的高中历史课。”2008年,肖刚历经考研、考公务员,放下教鞭,从家乡四川来到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站在历史老师的角度,肖刚以旁观者的心态看法官,认为法官活轻权重:“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可用不了多久,肖刚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法官的工作相当繁忙杂乱。
“当法官的压力要比当老师大得多:毕竟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方净土,而民事官司有各种类型,处理不好,有的就可能转化为社会问题。”更何况每件民事官司判决后都会有胜诉的一方和败诉一方,因此,遭到威胁和辱骂这些之前肖刚不可想象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更何况肖刚来到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接触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没有自己的半点人脉和交往的圈子,身为异乡人的他如何尽快转变角色,更好地转型融入新工作?他把从书本学到的东西用到工作上,补上审判这一课,开始了自己的司法实践。
为了尽快熟悉工作,肖刚还虚心向同事、领导学习。于是,肖刚从书记员、法官助理一级级慢慢做起,边做边学。如果说当老师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那么做法官就是普及法律知识、定纷止争。但两者之间并不是没有相同点和交集处,比如,两者都要严谨说理以理服人,都是在做人的工作;学历史并不是说仅仅是机械地看历史表面,而是要挖掘出人和事的原因规律。办案也是如此。
成绩背后是艰辛的付出
肖刚喜欢在宣判前或宣判后给当事人辩法析理,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在承办的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件中,因为手头不宽裕,当事人吴先生买了贾先生的一套单位房,房子虽不能过户,但他和家人已在此住了十来年。后来,贾先生却说这是租给他的房子,要把房子收回来。两人为此闹上法庭。
如果是租赁关系,会留下租赁交易的蛛丝马迹,肖刚通过查银行等方面记录,发现确如吴先生所说。证据和法理一摆,贾先生终于无话可说。
渐渐,肖刚出名了,一些人慕名要找“那个戴眼镜的外地法官”。肖刚出名的原因是办案快。然而,肖刚为此常要搭上自己的业余时间。作为民庭法官,肖刚凭着对审判工作热爱,常年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为了优质高效地快结案结好案,肖刚的日程表上排满工作。白天开庭,晚上和节假日写判决书、查资料。据统计,他每个工作日至少写2份文书,经常每天开庭4次以上!他还收集了各地大量典型判例,每天至少阅读分析一篇。
繁忙办案之余,肖刚还时常通过撰写论文,总结心得提出想法。他的论文说理严谨,文笔细腻,立意新锐,富有创意,曾获得广西诉讼法年会二等奖,调研获得自治区高院2次三等奖。2010年,他撰写的《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荣获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论文二等奖。
2011年,肖刚的论文再次获得自治区高院一等奖,其撰写的《论劳动关系的从属性——以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关系的样态为视角》,又一次被选送最高法院,参加全国法院系统学术论文评比。
在院领导支持下,肖刚还筹划组织着社区法官的工作。柳南区各社区乡村镇都设立了社区法官,设立定期巡回审判制度,结合社区力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去年1月,肖刚开始独立办案,到12月,他共收案551件,结案516件,结案率93.65%,调撤率51.94%,服判息诉率达88.4%,申诉上访率为零。
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法官办案不是以结案为终点,而在于真正案结事了……”肖刚耐心接待每个当事人,向他们释法说理。理解当事人的同时,也争取当事人的理解支持。在他的努力下,不少案件的义务人主动承担责任,与对方达成一致协议。一些当事人则放弃争执,撤回起诉。特别在一些用工损害赔偿案件中,经过他耐心细致做工作,大部分当事人都能达成协议,并及时履行赔偿责任。
在一起雇员受害赔偿案件中,原告在装修工程中从刷墙的梯子上跌下,伤势严重。因为家境贫困,原告住院后欠下巨额医疗费,该做的治疗一再拖延。无奈,原告告到法院,要求雇主及房主赔偿。可原告无法提供有力证据证明曾在被告处做工,作为被告的雇主与房主不予认可,原告面临败诉的后果。
看到医院出具给原告的长长一串欠费清单,肖刚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找到房主与雇主,从事发后果及实质的责任分担,耐心分析劝导。最后,雇主与房主同意支付其中的合理费用,维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采访临近结束,记者还了解到:当初孤身一人来柳州的肖刚,经过3年打拼收获了爱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稳固的“后方”,他工作干劲更足,信心更强。虽然在审判事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他说,不是他一个人在“战斗”,“只不过成绩挂在了我个人名下……”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