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红,永不褪色的红
——记转变角色后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桂勇
2011-11-29 16:08:4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石军 孙善长 尚祥光
“既然活下来了,就要好好活着,多做好事,感恩工作,保持我们羌族人的本色,就如那鲜艳而亮丽的羌红,要做永不褪色的红。”
——桂勇座右铭
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5•12大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是死伤最惨重的司法机关:43名干警中27人不幸遇难,3人重伤,5人轻伤,包括院长在内的审委会成员半数以上遇难。16名幸存干警的亲属150余人遇难,5名干警的子女成为孤儿 。办公大楼被山体滑坡冲塌掩埋,4个基层法庭的职工宿舍全部被毁。在那场特大地震中,北川法院副院长桂勇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带领北川法院幸存干警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战役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个人”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
地震一年后,他奉调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中院信访室主任。两年里,他和群众贴心沟通,以感恩之心和爱民真情成功化解一件件难缠纠纷,谱写了一曲曲和谐乐章。
从灾区到城市,他曾一度陷入了焦虑和彷徨
2009年5月,组织上决定调任他为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室主任。从遍地疮痍的灾区,从居无定所但满怀激情、无私奉献的灾区人民中间,忽然来到已经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绵阳,来到和谐与矛盾交织的正常环境中间,尤其是每天工作需要面对的上访人员,这让刚从灾区走出来的他极不适应。一段时期,他陷入了极度的彷徨和焦虑之中。他甚至开始怀疑组织上的决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新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慢慢地,他理解了他的工作,理解了这些上访群众。在当事人心中,一颗树、一分地、一笔钱、一口气就是他们的全部,就是他们的世界。他开始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环境的改变,以平淡的心情对待新的工作,他压抑住了对震中失去亲人的悲痛,克服了家无定所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从事绵阳中院信访工作两年多,他较快地实现了心态转变,感恩之心迸发出了工作激情,在信访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新的成绩。信访积案化解、重大敏感时期信访维稳工作受到绵阳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通报表扬和肯定。2009年度、2010年度连续两年信访工作被绵阳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单位”,他本人被评选为绵阳中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干警。
2011年11月29日,在全省法院“警民亲”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他的感人事迹再次撼动人心,走近人们惦念的心里:桂勇,你真行!
静下心来当听众,多方奔走只为那一声叹息
桂勇大半辈子都在北川工作,家乡地处山区,地广人稀,民风淳朴。震后人们更是常怀感恩之心,很少遇到棘手的上访事件。刚到绵阳中院信访室接访,当事人的絮絮叨叨,强词夺理,恶语相向,而自己的苦口婆心,释法明理,忍辱劝解却毫无效果。有一次,一位江油籍老上访人听说绵阳中院来了新的信访室主任,便专程跑到中院来见他。他静静的听老人讲了一个半小时,弄清了他长期上访的缘由。他原来是一名教师,年轻时自恃才华对谁也瞧不上眼,常常不当评论时政,致受到不公正待遇。1992年6月刑满释放回家。从被捕那天开始,他就一直申诉。出狱后便长年上访,要求平反、落实政策、享受退休待遇,解决生活困难。当天,他既没有给他释法也没有给他什么承诺,就静静地听了一个多小时,见有人耐心听他吐完“怨气”,舒心叹了一口气,留下一句“一个月后再来”就轻松的走了。后来,当深入调查了解到这位老人的实际情况,积极会同江油法院进行协调沟通,最后,协助当地政府为其解决了低保等实际生活困难问题,这才化解了这起长达多年的信访案件。谈起他为此的努力动因,他说,从老人走时留下的那一声叹息,他体会了和群众心灵沟通是多么的重要。从那以后,他慢慢地总结出:静下心来,做当事人的忠实听众和群众心灵相通,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的第一步。
风口浪尖受考验,机警理智应对那记响亮耳光
敏捷、理智,维护法官和法院的整体形象,是信访法官必须经受的考验。2010年10月21日,绵阳市126名原民办教师聚集在中院大门外,情绪激动,声称法院如果不受理他们状告市政府的侵权案,就要把事态扩大。在这次集体信访案件中,他仍然出现在情绪最激动的人群里,凭着自己从教10年的感情和对人民教师情况的了解,迅速会同信访室其他同志认真给他们做好释法明理工作,最后,这起可能激化的群访事件及时得到了化解。
2010年腊月二十八下午,人们都在喜气洋洋地筹备兔年春节,桂勇正在接访室值班。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带着一群人,气势汹汹、满身酒气,边进门边吼叫:“老子找院长,老子莫钱过年!”见状,他主动迎上,便对他们说“莫激动,有啥事坐下来慢慢讲!”他想伸手扶一下这位老人,没想到他却甩手给了桂勇一耳光。桂勇本能地抬手护脸,眼前却有一道闪光亮起。这时,他们中间还有人在照相,桂勇想这些人肯定是有准备来闹事的。他理智地和这位上访人拉开了距离。耳光并未让身体敦厚的桂勇反应过激,出手者也感到羞愧难当。值班领导和法警迅速来到现场,控制了局面,防止了这群人意图以民工工资为由,并由老人激怒法官引发舆论炒作给法院施压达到自己诉讼目的的重大舆情事件。
劫后余生悟及人,殚精竭虑只为活着真好
桂勇常常向来访群众谈起自己“5•12”的特殊经历和震后的人生感悟,劝导当事人依法维权、服判息诉。对于情绪激动、言辞极端的当事人,采用多种方式给当事人减压,让他们释放情绪,给他们期待和希望。
2009年6月,一当事人因债务纠纷终审宣判后即带领老人、妇女来中院要钱纠缠。身为信访室主任的他首先介入劝导,配合法警将当事人带离现场,并在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汇报。在了解案情后,他和其他同志便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法理,并表示法院一定会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请他们放心。听了这一席话后,这些当事人就暂时离去了。此后,他一方面天天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追踪办案进展,交流信息,另一方面加强与当事人的联系,以自己的劫后感悟,劝导当事人调整心态,稳定他们的情绪。在院领导的强力指挥以及执行局干警的艰苦努力下,自认为毫无希望的当事人,如数追回了欠款。
一位现已67岁的绵阳郊区老人,与离异妻子和四个儿女打了若干次官司。先是老两口离婚、分家析产,接着又是和前妻及儿女的债务纠纷、赡养纠纷,两审后又是再审、申诉、上访,从50多岁一直闹到去年初。初次接访,听得他一头雾水。但他了解农村的情况,在详细了解该案的案情后,他首先就给他讲述了自己在地震中瞬间失去5位亲人和全国伸出援助之手大悲大爱的难忘经历,然后向他讲述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和感悟,劝慰老人要珍惜、善待自己的亲人,回报社会的关爱。一次、两次、三次……,这位老人终于被他的话语感动了,他的心态也慢慢平和,来访次数越来越少。
灾难和痛苦正慢慢过去,桂勇一直记得北川人震后常说的一句话:活着真好,请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危难时记住那些伸出的援助双手。他在新的岗位上倾情回报着社会的关爱,以忠诚和激情在平凡岗位上做好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一次次成功化解矛盾,真切地在群众心中诠释着人民法官的神圣内涵。
他是来自云朵中的人,心灵上永远飘着那抹鲜艳而亮丽的羌红,永不褪色的红。
——桂勇座右铭
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5•12大地震中,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是死伤最惨重的司法机关:43名干警中27人不幸遇难,3人重伤,5人轻伤,包括院长在内的审委会成员半数以上遇难。16名幸存干警的亲属150余人遇难,5名干警的子女成为孤儿 。办公大楼被山体滑坡冲塌掩埋,4个基层法庭的职工宿舍全部被毁。在那场特大地震中,北川法院副院长桂勇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带领北川法院幸存干警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战役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个人”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
地震一年后,他奉调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任中院信访室主任。两年里,他和群众贴心沟通,以感恩之心和爱民真情成功化解一件件难缠纠纷,谱写了一曲曲和谐乐章。
从灾区到城市,他曾一度陷入了焦虑和彷徨
2009年5月,组织上决定调任他为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室主任。从遍地疮痍的灾区,从居无定所但满怀激情、无私奉献的灾区人民中间,忽然来到已经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的绵阳,来到和谐与矛盾交织的正常环境中间,尤其是每天工作需要面对的上访人员,这让刚从灾区走出来的他极不适应。一段时期,他陷入了极度的彷徨和焦虑之中。他甚至开始怀疑组织上的决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新的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慢慢地,他理解了他的工作,理解了这些上访群众。在当事人心中,一颗树、一分地、一笔钱、一口气就是他们的全部,就是他们的世界。他开始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环境的改变,以平淡的心情对待新的工作,他压抑住了对震中失去亲人的悲痛,克服了家无定所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从事绵阳中院信访工作两年多,他较快地实现了心态转变,感恩之心迸发出了工作激情,在信访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新的成绩。信访积案化解、重大敏感时期信访维稳工作受到绵阳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有关部门通报表扬和肯定。2009年度、2010年度连续两年信访工作被绵阳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单位”,他本人被评选为绵阳中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干警。
2011年11月29日,在全省法院“警民亲”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他的感人事迹再次撼动人心,走近人们惦念的心里:桂勇,你真行!
静下心来当听众,多方奔走只为那一声叹息
桂勇大半辈子都在北川工作,家乡地处山区,地广人稀,民风淳朴。震后人们更是常怀感恩之心,很少遇到棘手的上访事件。刚到绵阳中院信访室接访,当事人的絮絮叨叨,强词夺理,恶语相向,而自己的苦口婆心,释法明理,忍辱劝解却毫无效果。有一次,一位江油籍老上访人听说绵阳中院来了新的信访室主任,便专程跑到中院来见他。他静静的听老人讲了一个半小时,弄清了他长期上访的缘由。他原来是一名教师,年轻时自恃才华对谁也瞧不上眼,常常不当评论时政,致受到不公正待遇。1992年6月刑满释放回家。从被捕那天开始,他就一直申诉。出狱后便长年上访,要求平反、落实政策、享受退休待遇,解决生活困难。当天,他既没有给他释法也没有给他什么承诺,就静静地听了一个多小时,见有人耐心听他吐完“怨气”,舒心叹了一口气,留下一句“一个月后再来”就轻松的走了。后来,当深入调查了解到这位老人的实际情况,积极会同江油法院进行协调沟通,最后,协助当地政府为其解决了低保等实际生活困难问题,这才化解了这起长达多年的信访案件。谈起他为此的努力动因,他说,从老人走时留下的那一声叹息,他体会了和群众心灵沟通是多么的重要。从那以后,他慢慢地总结出:静下心来,做当事人的忠实听众和群众心灵相通,是做好信访接待工作的第一步。
风口浪尖受考验,机警理智应对那记响亮耳光
敏捷、理智,维护法官和法院的整体形象,是信访法官必须经受的考验。2010年10月21日,绵阳市126名原民办教师聚集在中院大门外,情绪激动,声称法院如果不受理他们状告市政府的侵权案,就要把事态扩大。在这次集体信访案件中,他仍然出现在情绪最激动的人群里,凭着自己从教10年的感情和对人民教师情况的了解,迅速会同信访室其他同志认真给他们做好释法明理工作,最后,这起可能激化的群访事件及时得到了化解。
2010年腊月二十八下午,人们都在喜气洋洋地筹备兔年春节,桂勇正在接访室值班。一位年近70岁的老人带着一群人,气势汹汹、满身酒气,边进门边吼叫:“老子找院长,老子莫钱过年!”见状,他主动迎上,便对他们说“莫激动,有啥事坐下来慢慢讲!”他想伸手扶一下这位老人,没想到他却甩手给了桂勇一耳光。桂勇本能地抬手护脸,眼前却有一道闪光亮起。这时,他们中间还有人在照相,桂勇想这些人肯定是有准备来闹事的。他理智地和这位上访人拉开了距离。耳光并未让身体敦厚的桂勇反应过激,出手者也感到羞愧难当。值班领导和法警迅速来到现场,控制了局面,防止了这群人意图以民工工资为由,并由老人激怒法官引发舆论炒作给法院施压达到自己诉讼目的的重大舆情事件。
劫后余生悟及人,殚精竭虑只为活着真好
桂勇常常向来访群众谈起自己“5•12”的特殊经历和震后的人生感悟,劝导当事人依法维权、服判息诉。对于情绪激动、言辞极端的当事人,采用多种方式给当事人减压,让他们释放情绪,给他们期待和希望。
2009年6月,一当事人因债务纠纷终审宣判后即带领老人、妇女来中院要钱纠缠。身为信访室主任的他首先介入劝导,配合法警将当事人带离现场,并在第一时间向院领导汇报。在了解案情后,他和其他同志便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讲解法理,并表示法院一定会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请他们放心。听了这一席话后,这些当事人就暂时离去了。此后,他一方面天天与有关方面沟通协调,追踪办案进展,交流信息,另一方面加强与当事人的联系,以自己的劫后感悟,劝导当事人调整心态,稳定他们的情绪。在院领导的强力指挥以及执行局干警的艰苦努力下,自认为毫无希望的当事人,如数追回了欠款。
一位现已67岁的绵阳郊区老人,与离异妻子和四个儿女打了若干次官司。先是老两口离婚、分家析产,接着又是和前妻及儿女的债务纠纷、赡养纠纷,两审后又是再审、申诉、上访,从50多岁一直闹到去年初。初次接访,听得他一头雾水。但他了解农村的情况,在详细了解该案的案情后,他首先就给他讲述了自己在地震中瞬间失去5位亲人和全国伸出援助之手大悲大爱的难忘经历,然后向他讲述自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和感悟,劝慰老人要珍惜、善待自己的亲人,回报社会的关爱。一次、两次、三次……,这位老人终于被他的话语感动了,他的心态也慢慢平和,来访次数越来越少。
灾难和痛苦正慢慢过去,桂勇一直记得北川人震后常说的一句话:活着真好,请真诚对待身边的人,危难时记住那些伸出的援助双手。他在新的岗位上倾情回报着社会的关爱,以忠诚和激情在平凡岗位上做好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一次次成功化解矛盾,真切地在群众心中诠释着人民法官的神圣内涵。
他是来自云朵中的人,心灵上永远飘着那抹鲜艳而亮丽的羌红,永不褪色的红。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