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索法官”老赵
——记云南省巧家县人民法院小河法庭庭长赵国云
2011-08-23 13:56:3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张鸣侦
  时至今日,老赵身负国徽,乘坐溜索过江巡回审案的影像仍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今年五月,我与人民法院报记者一行前往巧家法院辖区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小河法庭,随同他们一起拍摄“法庭的一天”,用镜头记录基层法官平凡琐碎的点点滴滴。年近六旬的老赵法官给随行人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天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早上要过江到邻县审理一起借款合同纠纷,而返回途中还有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要调解。

  汽车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近2个小时,到达了江边的半山腰上,停好车,我们下车步行到了江边。

  六十余米宽的江面上,一根钢索缚在两岸的巨石上,钢索上是一个滑轮,随着拉溜人左右手麻利地交替拉动绳索,滑轮下面锁链上吊着的一块厚实硬木板从对岸缓缓滑了过来,这个简易的“坐骑”就是我们此行过江的交通工具。

  老赵对乘坐溜索相当熟悉,他先把国徽拴牢,再猫着腰坐上木板,待坐稳当后,直起身来,双手环抱住了锁链,这边一推,一两分钟他就呼啦啦滑到了对岸。之前他就叮嘱随行人员,叫大家仿效着,不用害怕。

  返回的途中,他劝解兄弟俩的打架纠纷时,和颜悦色情理并重,极尽耐心细致,让当事人双方都非常信服。

  “朋友之间会发生矛盾,左邻右舍会发生纠纷,夫妻会吵架,父子会失和,为只鸡、为只羊、甚至为瓶酱油,这些纠纷都很普遍,吵起来的时候口不择言伤了和气伤了感情,这是在气头上。现在冷静了,你们双方都想想,为一些家庭琐事,亲亲的兄弟俩至于互不相认老死不相往来吗?”“在土地的事情上,弟弟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哥哥不应该出手打了弟媳,你们互相赔个不是,不要太固执了,好吧?”这对彝族亲兄弟两家发生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已经是老赵法官在立案前第二次前往当事人家中进行诉前调解了。老赵和兄弟俩一起在院子里坐着,例举铺陈,入情入理说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扎根基层法庭的21年间,这样苦口婆心劝解纠纷的话老赵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许多产生矛盾剑拔弩张的乡间四邻、亲朋好友在他的劝说下握手言和,一笑泯了恩仇。

  在辖区许多百姓的眼里,老赵不是法官,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叔,一个善解人意以理服人的和事佬。他身材清瘦,但双目炯炯有神,坚定中透着睿智,黝黑的脸上时常挂着笑,客气而有礼。在路边树下,在农家院子,一坐下就能和当事人聊上半天,他的肢体语言也极其丰富:蹙眉、轻敲桌子、摆手,强调时竖起食指,在调解时,一问一听一讲理一反诘一劝说,许多矛盾就在他张弛有度的谈笑间轻松化解了。

  赵国云1990年进入云南省巧家县人民法院工作,今年已经58岁了,曾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庭长等职务。从踏入法院工作岗位那天起,他就没离开过基层。21年来,他一直在辖区最偏远的小河法庭工作。这里距离县城一百四十多公里,交通不便。

  小河法庭建在锅底形的集镇上,四面是高山,居民分散居住在四周的山间腹地里,这样当然不能坐堂办案,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巡回办案就成了“家常便饭”,老赵虽已年近六旬,但走起陡直的山路来,仍然步履稳健轻快自如,连我们随同前往的年轻同志,也要在他的指引下方能淌过小溪跨过石坎。

  在边远落后的农村,老百姓法律意识淡薄,为泄一时之愤容易感情用事,办好一些“家长里短”的案子,老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以理服人”,唯有道理,才能让许多冲动的当事人平心静气,也唯有讲得在理,才能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他主审的案件,大多涉及基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接触最多的案件是婚姻家庭纠纷与邻里矛盾。面对纷繁复杂的民事案件,不论事大事小、强者弱者,他都能公平对待,认真负责地审理好每一个案件,耐心细致解决每一个纠纷。在办案工作中,他经常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院角树下,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用百姓爱听的说话方式与他们交流,让威严冷峻的法律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儿,使公平和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

  扎根基层法庭21年来,赵国云对待当地百姓像亲人一样热心,始终把他们的冷暖忧苦放在心头,以公正高效廉洁的办案作风和真挚勤恳的态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赵国云默默奉献从不言悔,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实履行着一名基层法官的职责,从热血青年到双鬓染霜,他坚守基层,把青春献给了审判事业,把情意播在了群众心间,用法律维护了一方水土的安宁。赵国云曾先后多次被巧家法院评为先进个人, 2010年获昭通市委“扎根基层好干警”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小河法庭也被评为全市优秀人民法庭,荣记集体三等功一次。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