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爱戴的“平民法官”
——追记山东省鱼台县法院王鲁法庭原副庭长朱志
2011-04-03 11:08:2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闫继勇
  直到去世前的几秒钟,嘴里还说着“开庭”两个字,去世后的第二天,人们在整理他办公室的遗物时,抽屉里还有标注着开庭时间的20多起案件。

 作为一名法官,他的职务甚至尚未进入行政序列,尚为股级;作为家中的顶梁柱,走后留给妻儿最值钱的财产除一台看了10多年的21寸彩电再无他物;为了百姓的权益和法律的公正,他任劳任怨、死而后已。他,就是被当地群众誉为“平民法官”的山东省鱼台县人民法院王鲁人民法庭原副庭长朱志。

 “老朱是个好法官,更是群众的贴心人。”

 1989年,朱志调进鱼台县法院,先后在李阁法庭、清河法庭和王鲁法庭工作。面对神圣的国徽和天平,从进入法院工作的第一天起,朱志就把“让冤屈者有处说理,让有理者有处申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而在工作中,朱志也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座右铭。鱼台县张黄镇叉王村一起离婚纠纷案,男女双方因无子女,导致思想发生变异,吵架打骂成为家常便饭,感情彻底破裂,最终调解离婚结案。结案后,由于女方的承包责任田在男方处,女方情急之下跑到法庭,请求帮着立刻分田,此时已临近下班时间,虽然忙碌了一天的朱志已很疲惫,但看着女方焦急的样子,他对年轻的书记员李勇说:“小李,你看他们离异了,女方是弱者,让她去与男方量地,也是为难的事情,我们加班去给解决一下,别激发其他矛盾。”夏天,鱼台县的傍晚潮湿而闷热,水稻田里正是蚊蝇生长繁殖旺盛的季节,朱志和李勇忍受着蚊虫的肆虐,冒着青蛙、水蛇常常会与人不期而遇的危险,光着脚趟着水田,拉起尺子,从双方共同的田里丈量出了女方应得的亩数。女方一再挽留他们吃了晚饭再走,但被朱志婉言谢绝了。

 张黄镇杨楼村村民杨知鹏得知朱志去世的消息,很长时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参加老朱的葬礼。听说记者来采访,他主动找上门来,眼里噙着泪水:“老朱是个好法官,不图名不图利,年过半百,仍翻山越岭去贵州替我办案,挽回了我的经济损失。这么好的人,老天爷怎么舍得让他走呢?”原来,2008年,杨知鹏借给朋友10万元钱买车,不料朋友在贵州某山沟出了车祸。为了追回借款,杨知鹏到王鲁法庭申请对对方车辆进行财产保全。朱志带领同事去了人生地不熟的贵州,经过3天的翻山越岭,终于找到了货车,并进行了查封。杨知鹏感动不已,拿出5000元钱答谢朱志,被当场谢绝。杨知鹏以为他嫌少,于是又拿着2万元钱再次感谢朱志,不料这回被他狠狠批评教育了一顿。最后杨知鹏只好偷偷做了一面锦旗,送到了王鲁法庭,以表敬谢之意。 

 凭着对审判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忱,朱志每年审理案件都在130件以上,所处理的2000多起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改判、超审限和上访缠诉案件,80%的案件都能以调解方式结案。在法院系统有这样一个说法,调解办结案件是案件审理艺术的最高境界,体现了法官的办案水平。而朱志的调解办结率在80%以上,可想而知他在精力和时间上的辛苦程度。

 “朱庭长办案特别注重调解,只要案结事了人和,无论多辛苦,他都坚持调解优先。”律师马清民提起朱志,总是赞不绝口。“老朱非常热爱法官这个职业,多年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对群众特别有耐心,群众和他有的聊,有事总爱来找他。”说起曾经共事的老同事,鱼台县法院副院长刘守利颇有感慨。

 谈起法官老朱,当地老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说:“他可是个好法官!从来没有法官的架子,凡事都是替老百姓着想,俺都把他当做自己的贴心人,有什么难题都想找他说道说道。”

 “朱志就像头老黄牛,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朱志每年接手案子130起以上,开庭、调解、查封、取证、写审理报告、出判决书、卷宗存档等各项工作错综复杂,加班加点忙工作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由于年龄大对计算机不熟悉,每年几千页的案卷材料全靠手写完成。

 朱志有个习惯,当天的事当天完,明天的事,提前做。凡白天忙不完的事情,晚上再晚也要加班完成。妻子刘宝花泪流满面地说:“老朱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不要命。我和儿女们多次劝他都不管用。有时晚上我睡醒一觉,一看表,已经凌晨两点多了,他还在不停地写……”他经常头晕,去医院查体,医生告诉他,血压超高,必须治疗,他嘴上答应着,但工作起来就什么都不顾了。

 去年5月2日是周末,一大早天上下起了雨,家人都劝朱志别出去了,在家陪老娘和孩子吃顿饭,然而他根本不听劝,冒雨到大周村去调解。他说:“双方当事人积怨很深,说好今天给他们调解,我不能不守信用。早调解就有可能免动干戈,晚调解就可能出大事。”于是他急匆匆赶到庭里,等了一段时间没有看到当事人来,意识到事态不好,就急忙赶到大周村。此时双方都找来了各自的亲戚朋友,都拿着棍棒、铁锨等,准备大战一场。看到这种情形,朱志立即上前,分别给他们讲话,一边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耐心调解,一起恶性群殴化解了,而他却因雨淋受寒,感冒发烧卧床不起。

 2010年5月5日,朱志一下午开了两次庭,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临近下班时,他想起第二天开庭的一份材料还没调查完。于是,不顾疲劳,又接连走访了张黄镇的3个村,每项调查,都认真地做好记录。最后一个村由于正在修路,天又黑,分不清方向。司机劝他:“老朱,明年就要离岗啦,何必如此认真呢?最后一个村咱就别去了。”“只有调查深入,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公平判案,辛苦点不算啥,当事人满意比什么都重要。”朱志依然坚持前往,最终他们几次绕道才到达。调查完最后一份材料已是晚上10点多钟,此时他和司机已经饿得“肚皮贴后腰”了。

 2010年5月14日,一批信用合作联社的案件要集中审理,40多个案件一起分到了朱志手中,涉案的当事人遍布全县,不仅居住分散,而且大部分当事人白天上班,有的还外出打工,工作时间送文书很难找到人,只能利用一早一晚加班完成。朱志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从这个村庄赶到另一个村庄,风里来,雨里去,连续几天不停地找,终于在法定期限内完成送达任务,确保了案件如期开庭。

 40多个案件虽然如期开庭了,但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也发生了。2010年5月21日下午,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朱志在去法院给法律文书盖章时突发脑溢血被送往医院。在病危住院期间,领导和同事们去看望朱志,他稍一清醒就对大家说:“卞李村宅基地纠纷案这周要开庭,我答应他们明天去现场勘验测量,现在去不成了,请清民跑一趟吧,别让人家当事人等着;闫庙村树木纠纷案调解结案的审理报告在我抽屉里,请小李帮我放到卷宗里存上档……”听完他的话,大家心里酸酸的,不少同事忍不住就背过脸去抹眼泪。

 2010年6月15日,因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朱志不幸逝世,年仅51岁。他儿子说,爸爸临终前嘴里还说着开庭、案子。曾经与朱志共事13年的法官王平感慨地说:“朱志就像一头老黄牛,总是不知疲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跟随朱志办案多年的王鲁法庭书记员李勇在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朱庭长走了,打开朱庭长的办公室,熟悉而又亲切的身影从眼前跳过,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他的遗物,一个黑色的公文包里,装着未送出的法律文书、一支笔、一个印台、一个针线包、两瓶药和一本工作日志,轻轻的翻阅着,上面记载着很多开庭时间和需要核实的证据材料。扉页上醒目的两行大字“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法官,踏实做人,本分做事”,那是他亲笔写的,虽无书法家的华丽,但却刚劲有力。目光凝视好久,眼睛湿润了……此时,脑海里显现出朱庭长曾经说过:我出生在微山县南阳镇,四面环水,从小吃不饱,更别说穿的啦,当时的条件吃个湖杂草团就是美餐了,想想过去,我们要珍惜现在党给我们创造出的好生活,我能坐在这里,是老百姓给的,得对老百姓负责,对党负责,不求做官,但求为民服务,足矣!

 朱志去世的噩耗传开后,昔日的老朋友、老同事以及辖区内的群众悲痛不已,自发的为他组织葬礼,并道出同样的话:老朱是累死的,他走得太早了!

 “他从未用法官身份为家庭谋取任何私利。”

 朱志是个性格偏于内向的人,但在各种诱惑面前,他总坚定地说:“法官的权力是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我只能用它好好服务人民,而不能用它谋取私利。”

 朱志是家中的长子,上有86岁的母亲,妻子没有固定工作,女儿大学毕业也没有找到正式工作,儿子还在读大学。1000多块钱的工资收入,难以满足家用。为补贴日常支出,妻子只好四处打工。在女儿朱琳的眼中,父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利用法官的身份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任何好处。

 到过朱志家里的人都知道,除了欠账4万多元、建于10年前的住房还能增添一点光彩之外,家里仅有的家电是一台看了10多年的21寸彩电。陈旧而又简陋的室内摆设所透出来的寒酸,竟然连一般的农民家庭都不如。当记者想要几张老朱的有关图片资料时,其家人翻箱倒柜却怎么也找不出一张像样的照片,最后还是老朱的同事听说后,记得曾经用手机在办公室给老朱拍过一次,幸好没有删除。这就是那个在法院工作了21年、每年要经办130余起案件的法官,如果不是亲身去他家,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朱志的同事告诉我们,王鲁法庭负责接收、审理王鲁镇和张黄镇两个镇的案子,辖区内有大小企业几十个,老朱从2002年调到王鲁法庭,审理案子近千件,与企业老总打交道无数,如果说句话打个招呼,为妻子和孩子找个收入高些的工作不是难事。然而,朱志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宁可忍受妻子儿女的埋怨,也不愿利用法官身份谋取任何私利,因为在他的心中,法官、法律和头顶的国徽一样神圣,不容哪怕一丁点儿的亵渎。

 尽管家境贫寒,但朱志依然积极参与各项爱心捐款和慈善活动,并默默资助了一名贫困大学生。

 这就是朱志,一个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用一个个平凡的亮点来打造自己人生的平民法官。他英年早逝,却用短暂的人生播撒了无数个爱的种子,让公平正义在家乡的土地上扎根!
责任编辑:黎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