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离去
——法官阿海的故事
2011-03-22 13:54:50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宁 杰 余建华 孟焕良 陈海滨 马 宁
他追求完美,总想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生怕有一点不满意,让案子“无法交代”;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中午1点,他的手机闹铃会准时响起,提醒他开始干活,晚上在家他还经常想着工作的事,睡不着会半夜去单位。阿海,一个普普通通的执行法官,为工作心力交瘁,最后倒在了他的工作岗位上。
46岁的冯鑫海在单位里称呼不一,有人喊他“海哥”,有人喊他“海哥哥”。大部分人,包括领导,叫他“阿海”。他的大名反倒很少有人叫了。
阿海是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名执行员。1997年,他从边防武警部队转业进入余姚市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转业前,他在祖国东端的居人海岛东极岛上服役,是东极边防派出所的副所长。所以,也有熟悉的人一直喊他“冯所”。
2010年12月29日早上7点半,他像往常一样,比别人提前来到单位。8点钟,他匆匆走上三楼开水间打水,在楼梯口遇见执行局局长周建铭。
周建铭叫住他:“阿海,上班时间还早嘞,走这么快干嘛?”
冯鑫海笑着停下来,和他一起上了楼。周建铭笑话他,是不是因为穿着运动鞋所以走这么快?——冯鑫海有个习惯,一年四季穿运动鞋,他说这样一旦执行任务,行动起来更方便。
周建铭进办公室坐下,不一会儿,听到外面乱哄哄的,有人告诉他:阿海倒下了!
刚才,执行局教导员谢桂荣走进开水房,发现冯鑫海趴在地上昏迷不醒。大伙赶紧进行抢救,把他送往医院……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当过边防武警的冯鑫海,平日身体强健。一个多月前的政法干警体检,也没查出什么问题。他怎么会突然倒下?
大家都觉得周建铭说得有道理:阿海工作中心理压力太大!
和冯鑫海同在一个执行组的陈军说,海哥脑子里似乎只有案子,有时夜里都会打电话给他,商量第二天工作怎么做。
冯鑫海的妻子黄红梅也说:“有时晚上在家看他心事重重的,就知道他还想着工作上的事。他晚上总睡不好,实在睡不着还会半夜起来去单位。”
“烦!烦死了,这案子要执行不下来没法交代。”陈军没少听到冯鑫海这样“唠叨”。
陈军清楚,冯鑫海不是在烦办案,而是在担心自己办不好。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但在别人看来,冯鑫海压根儿不应该有这样的压力。
从1997年进入余姚法院起,13年里冯鑫海17次受嘉奖、评先进。除了被评为余姚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院十佳形象干警等,还有很多先进“五花八门”: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统计工作先进个人,财务工作先进个人……在大家眼里,阿海干什么都是先进。每次庭室人员变动,他都是各个部门争抢的香饽饽。
甚至他带出的书记员都受青睐。“他带出的书记员,工作作风、责任心,绝对不一样。”余姚法院民三庭庭长金玉萍很是佩服。
“案子到他手里,他都想尽办法办好,办不好,他心理压力会很大。”余姚法院执行局的徐渭江已近退休之年,他是看着冯鑫海进法院的。为给他减轻压力,徐渭江没少进行过疏导。
总想把一切干得完美,这让冯鑫海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每天中午的手机铃声
每天上班,他比别人早到。中午1点钟,他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提醒他开始干活。
“中午,他基本上都是在整理案卷。”曾和冯鑫海同在丈亭法庭工作过的周建铭红着眼圈回忆。
2003年,丈亭法庭争创省级模范五好法庭,大量台账资料需要整理,冯鑫海一人承担下来,他利用工作外的时间,一页页、一本本、一摞摞,3个月时间汇编出30多本5000多页资料,客观、详细地反映了法庭工作。丈亭法庭顺利获评省级模范五好法庭。
2007年,冯鑫海开始从事执行工作。在执行组组长吴卫东的印象中,交给冯鑫海办的事,他就从来没说过半个“不”字,甚至他还主动揽活干。
执行局经常要搞突击执行,冯鑫海总要提前一天去踩点,摸清情况,为大家第二天的行动画好线路图。
中午,只要有当事人还在办公室,冯鑫海一定要等接待完他们再去食堂吃饭,很多次只能就着剩菜扒几口饭。同事们说:“阿海,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冯鑫海的回答是他的一贯风格——“事情办不好心里总不踏实。”
后来,只要中午下班时看见冯鑫海办公室有当事人,同事们就会打一份饭菜给他留着。久而久之,这成了执行局的一个习惯。
有一次,冯鑫海摔伤了腿,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法院,大家说:“你这是何苦?在家休息几天天塌不下来!”
冯鑫海的回答让同事们无语:“腿受伤了,手没受伤,还能帮大家理理案卷。”
“老黄牛”——这个并不新意的比喻,同事们一致认为,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老黄牛”没再站起来
但这一次倒下,“老黄牛”再没能站起来。
2010年12月29日上午8时20分,昏迷的冯鑫海被送往余姚市第一人民医院。
9时30分,冯鑫海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这让所有人惊呆了。
在冯鑫海被送往医院时,同事们还以为问题不会太严重,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平日和大家有说有笑的阿海再也没能回来。当一个月后,记者来到余姚法院,冯鑫海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他常用的东西,仿佛主人从未离去。冯鑫海的同事们一直不忍心动它们,他们说,看到办公桌,就好像阿海还在身边。
冯鑫海去世后,法院领导向余姚市政法委书记韩永丰进行汇报。韩永丰一听冯鑫海的名字,立刻说:“我知道他,前几天一个上访人还一再提起他。”
2010年12月16日,韩永丰在接访时接待了上访人史某。史某在余姚市玉意五金厂工作,几年前的一起案件判决一直没有兑现,为此到政法委上访。不过她向韩永丰说明:“案子没能执行,不关法院的事。执行法官冯鑫海尽心尽力,是个好法官。”
接访过程中,史某一再说“执行法官好”。这让韩永丰记住了冯鑫海的名字。
他没想到,几天之后,他再次听到了这个名字。
余姚法院的驾驶员杨小军和冯鑫海一起执行过一次史某的案子。
“那是2009年冬的一个下雪天,特别冷。”杨小军回忆:“那天一早海哥接到举报电话,说是有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他立刻喊我一起冒雪赶往现场。”
“从早上7点多一直忙到中午12点多,在几家单位之间来回跑了四五趟。”杨小军记得,尽管案子没能执结,但看到执行法官这么尽责,史某很受感动,提出中午一起吃饭。冯鑫海谢绝了,坚持等办完事,回到法院食堂吃了些凉掉的饭菜。
干执行工作,像这样折腾一番却没达到效果的事经常遇到。姚东法律服务所的管钱锋说,曾经为执行一个案子,冯鑫海跑丈亭镇跑了不下30次,而且还经常用的是个人休息时间,案子最后终于执结。
只要接手了案子,再难办,也要磨到底,这是冯鑫海的办案诀窍。从2007年开始,干执行工作3年,冯鑫海办理执行案件620余件,执行到位标的额近4000万元。也就是说,每一周,冯鑫海几乎要办4起案件,执结到位25万元。
冯鑫海还干过很多分外事。
冯鑫海在丈亭法庭工作过几年时间。丈亭镇离余姚市区近20公里,以前由于法庭不能直接受理立案,当事人要跑到市里才能办上立案手续,为此常有怨言。于是冯鑫海就作了“义务代办员”,他接下当事人的起诉材料,自己去法院替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后来,在冯鑫海的建议下,派出法庭也有了立案职能,辖区的当事人可以就近在法庭办理立案手续。
当冯鑫海从丈亭法庭调回法院的时候,当地很多人舍不得。银河印染公司的唐林女因为公司的诉讼事务经常和冯鑫海打交道。她对冯鑫海的评价是四个字:“视民如己。”
归在卷宗中的月饼券
听到冯鑫海去世的消息,慈溪市的陈丽萍老太赶到余姚法院,要捐600块钱给冯鑫海家属。
陈丽萍等四个老太曾借给别人70万元,后来债务人四处躲债。2009年,案子进入执行程序,冯鑫海多方查找线索,历经辛苦把钱全部追了回来。陈丽萍请冯鑫海吃饭,冯鑫海不去。陈丽萍便悄悄把一张300元购物券放在冯鑫海的办公室抽屉里。
第二天,陈丽萍收到法院的特快专递。她吓一跳,以为案子又有什么事了,打开一看,是那张购物券。
陈丽萍不甘心,2010年中秋节,她寄来两张月饼券。几天后,月饼券又被退回。
一直想表达谢意,但未能如愿,陈丽萍听说冯鑫海去世了,很是难过,便赶来法院要捐钱给冯鑫海家属。
冯鑫海也曾“收”下过一张月饼券。打开(2009)甬余民执字第2274号案卷,第14页贴的是一张淡紫色的崭新月饼券,券上注明,须在2009年中秋节前提货。
冯鑫海的书记员张叶挺回忆,这是2009年中秋节前一个当事人送来的,退不掉又联系不上当事人,冯鑫海叹口气:“唉,反正这东西我也不要,就把它放在证物袋里归档吧。”
别看冯鑫海这不要,那不收,其实他的家庭生活很拮据。冯鑫海的父亲早逝,母亲身体有病,他的弟弟、妹妹很早下岗,为此他每月要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千多块接济他们。而冯鑫海的妻子是临时工,女儿正在上大学,自己的日子过得也很紧。他家里装修非常简单,一年四季,同事们也难得见他穿新衣服,平日他总是一身已经磨得发亮的法官服。
偶尔穿上件新衣,冯鑫海高兴地和同事说:这是“温暖牌”,老婆买的。
去世前几天,冯鑫海答应妻子,在女儿大学考完试放假后,两人一起去上海接女儿,顺便玩一下。
“虽然我们生活清苦,却很温馨。”冯鑫海的女儿冯莹颖说。
这种温馨因为冯鑫海的离去被猝然击碎。
“这下他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冯鑫海的妻子黄红梅哽咽地说。
2010年12月29日白天,冯鑫海的家人一直没敢把消息告诉他母亲。晚上,冯鑫海的弟弟等老太太吃完饭,梳洗收拾完毕,在她面前跪下来……
人走了,手机却再次响起
冯鑫海去世后,同事们得知他家的经济状况,一致决定要进行捐款。冯鑫海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收这钱,不符合我儿的性格,他在地下要是知道,是不会同意的。”
余姚市法院院长邹立群上任才一年多,听了干警们对他点点滴滴的描述,不禁感叹:“这些事看上去都很平凡,很普通,但这些事汇聚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很不平凡。”
“好人,一路走好!”“好法官,沉痛哀悼!”得知冯鑫海去世的消息,网上的余姚论坛有很多这样的留言。
余姚市近两年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冯鑫海一心想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让当事人们满意,但他的离去,给这个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平添了一些伤感。
2010年12月31日上午,余姚法院为冯鑫海举行追悼会,不少群众自发来送他。一位律师事务所主任说:“什么样的人是好法官,我们心里有数。”
当天中午,同事们办完事一起吃饭。执行局教导员谢桂荣兜里的手机突然响了,这是冯鑫海的手机。那天送冯鑫海去医院后,谢桂荣一直替他保管着。
此时正是中午1点,冯鑫海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
“这是阿海在叫我们呢。”有人说了一句。
大家停下来,再也吃不下去,哭了。
46岁的冯鑫海在单位里称呼不一,有人喊他“海哥”,有人喊他“海哥哥”。大部分人,包括领导,叫他“阿海”。他的大名反倒很少有人叫了。
阿海是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名执行员。1997年,他从边防武警部队转业进入余姚市法院,成为一名书记员。转业前,他在祖国东端的居人海岛东极岛上服役,是东极边防派出所的副所长。所以,也有熟悉的人一直喊他“冯所”。
2010年12月29日早上7点半,他像往常一样,比别人提前来到单位。8点钟,他匆匆走上三楼开水间打水,在楼梯口遇见执行局局长周建铭。
周建铭叫住他:“阿海,上班时间还早嘞,走这么快干嘛?”
冯鑫海笑着停下来,和他一起上了楼。周建铭笑话他,是不是因为穿着运动鞋所以走这么快?——冯鑫海有个习惯,一年四季穿运动鞋,他说这样一旦执行任务,行动起来更方便。
周建铭进办公室坐下,不一会儿,听到外面乱哄哄的,有人告诉他:阿海倒下了!
刚才,执行局教导员谢桂荣走进开水房,发现冯鑫海趴在地上昏迷不醒。大伙赶紧进行抢救,把他送往医院……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当过边防武警的冯鑫海,平日身体强健。一个多月前的政法干警体检,也没查出什么问题。他怎么会突然倒下?
大家都觉得周建铭说得有道理:阿海工作中心理压力太大!
和冯鑫海同在一个执行组的陈军说,海哥脑子里似乎只有案子,有时夜里都会打电话给他,商量第二天工作怎么做。
冯鑫海的妻子黄红梅也说:“有时晚上在家看他心事重重的,就知道他还想着工作上的事。他晚上总睡不好,实在睡不着还会半夜起来去单位。”
“烦!烦死了,这案子要执行不下来没法交代。”陈军没少听到冯鑫海这样“唠叨”。
陈军清楚,冯鑫海不是在烦办案,而是在担心自己办不好。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但在别人看来,冯鑫海压根儿不应该有这样的压力。
从1997年进入余姚法院起,13年里冯鑫海17次受嘉奖、评先进。除了被评为余姚市人民满意政法干警、院十佳形象干警等,还有很多先进“五花八门”: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统计工作先进个人,财务工作先进个人……在大家眼里,阿海干什么都是先进。每次庭室人员变动,他都是各个部门争抢的香饽饽。
甚至他带出的书记员都受青睐。“他带出的书记员,工作作风、责任心,绝对不一样。”余姚法院民三庭庭长金玉萍很是佩服。
“案子到他手里,他都想尽办法办好,办不好,他心理压力会很大。”余姚法院执行局的徐渭江已近退休之年,他是看着冯鑫海进法院的。为给他减轻压力,徐渭江没少进行过疏导。
总想把一切干得完美,这让冯鑫海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
每天中午的手机铃声
每天上班,他比别人早到。中午1点钟,他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提醒他开始干活。
“中午,他基本上都是在整理案卷。”曾和冯鑫海同在丈亭法庭工作过的周建铭红着眼圈回忆。
2003年,丈亭法庭争创省级模范五好法庭,大量台账资料需要整理,冯鑫海一人承担下来,他利用工作外的时间,一页页、一本本、一摞摞,3个月时间汇编出30多本5000多页资料,客观、详细地反映了法庭工作。丈亭法庭顺利获评省级模范五好法庭。
2007年,冯鑫海开始从事执行工作。在执行组组长吴卫东的印象中,交给冯鑫海办的事,他就从来没说过半个“不”字,甚至他还主动揽活干。
执行局经常要搞突击执行,冯鑫海总要提前一天去踩点,摸清情况,为大家第二天的行动画好线路图。
中午,只要有当事人还在办公室,冯鑫海一定要等接待完他们再去食堂吃饭,很多次只能就着剩菜扒几口饭。同事们说:“阿海,你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冯鑫海的回答是他的一贯风格——“事情办不好心里总不踏实。”
后来,只要中午下班时看见冯鑫海办公室有当事人,同事们就会打一份饭菜给他留着。久而久之,这成了执行局的一个习惯。
有一次,冯鑫海摔伤了腿,一瘸一拐地出现在法院,大家说:“你这是何苦?在家休息几天天塌不下来!”
冯鑫海的回答让同事们无语:“腿受伤了,手没受伤,还能帮大家理理案卷。”
“老黄牛”——这个并不新意的比喻,同事们一致认为,是对他最恰当的评价。
“老黄牛”没再站起来
但这一次倒下,“老黄牛”再没能站起来。
2010年12月29日上午8时20分,昏迷的冯鑫海被送往余姚市第一人民医院。
9时30分,冯鑫海经抢救无效死亡。医院诊断为心源性猝死。
这让所有人惊呆了。
在冯鑫海被送往医院时,同事们还以为问题不会太严重,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平日和大家有说有笑的阿海再也没能回来。当一个月后,记者来到余姚法院,冯鑫海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他常用的东西,仿佛主人从未离去。冯鑫海的同事们一直不忍心动它们,他们说,看到办公桌,就好像阿海还在身边。
冯鑫海去世后,法院领导向余姚市政法委书记韩永丰进行汇报。韩永丰一听冯鑫海的名字,立刻说:“我知道他,前几天一个上访人还一再提起他。”
2010年12月16日,韩永丰在接访时接待了上访人史某。史某在余姚市玉意五金厂工作,几年前的一起案件判决一直没有兑现,为此到政法委上访。不过她向韩永丰说明:“案子没能执行,不关法院的事。执行法官冯鑫海尽心尽力,是个好法官。”
接访过程中,史某一再说“执行法官好”。这让韩永丰记住了冯鑫海的名字。
他没想到,几天之后,他再次听到了这个名字。
余姚法院的驾驶员杨小军和冯鑫海一起执行过一次史某的案子。
“那是2009年冬的一个下雪天,特别冷。”杨小军回忆:“那天一早海哥接到举报电话,说是有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他立刻喊我一起冒雪赶往现场。”
“从早上7点多一直忙到中午12点多,在几家单位之间来回跑了四五趟。”杨小军记得,尽管案子没能执结,但看到执行法官这么尽责,史某很受感动,提出中午一起吃饭。冯鑫海谢绝了,坚持等办完事,回到法院食堂吃了些凉掉的饭菜。
干执行工作,像这样折腾一番却没达到效果的事经常遇到。姚东法律服务所的管钱锋说,曾经为执行一个案子,冯鑫海跑丈亭镇跑了不下30次,而且还经常用的是个人休息时间,案子最后终于执结。
只要接手了案子,再难办,也要磨到底,这是冯鑫海的办案诀窍。从2007年开始,干执行工作3年,冯鑫海办理执行案件620余件,执行到位标的额近4000万元。也就是说,每一周,冯鑫海几乎要办4起案件,执结到位25万元。
冯鑫海还干过很多分外事。
冯鑫海在丈亭法庭工作过几年时间。丈亭镇离余姚市区近20公里,以前由于法庭不能直接受理立案,当事人要跑到市里才能办上立案手续,为此常有怨言。于是冯鑫海就作了“义务代办员”,他接下当事人的起诉材料,自己去法院替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后来,在冯鑫海的建议下,派出法庭也有了立案职能,辖区的当事人可以就近在法庭办理立案手续。
当冯鑫海从丈亭法庭调回法院的时候,当地很多人舍不得。银河印染公司的唐林女因为公司的诉讼事务经常和冯鑫海打交道。她对冯鑫海的评价是四个字:“视民如己。”
归在卷宗中的月饼券
听到冯鑫海去世的消息,慈溪市的陈丽萍老太赶到余姚法院,要捐600块钱给冯鑫海家属。
陈丽萍等四个老太曾借给别人70万元,后来债务人四处躲债。2009年,案子进入执行程序,冯鑫海多方查找线索,历经辛苦把钱全部追了回来。陈丽萍请冯鑫海吃饭,冯鑫海不去。陈丽萍便悄悄把一张300元购物券放在冯鑫海的办公室抽屉里。
第二天,陈丽萍收到法院的特快专递。她吓一跳,以为案子又有什么事了,打开一看,是那张购物券。
陈丽萍不甘心,2010年中秋节,她寄来两张月饼券。几天后,月饼券又被退回。
一直想表达谢意,但未能如愿,陈丽萍听说冯鑫海去世了,很是难过,便赶来法院要捐钱给冯鑫海家属。
冯鑫海也曾“收”下过一张月饼券。打开(2009)甬余民执字第2274号案卷,第14页贴的是一张淡紫色的崭新月饼券,券上注明,须在2009年中秋节前提货。
冯鑫海的书记员张叶挺回忆,这是2009年中秋节前一个当事人送来的,退不掉又联系不上当事人,冯鑫海叹口气:“唉,反正这东西我也不要,就把它放在证物袋里归档吧。”
别看冯鑫海这不要,那不收,其实他的家庭生活很拮据。冯鑫海的父亲早逝,母亲身体有病,他的弟弟、妹妹很早下岗,为此他每月要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一千多块接济他们。而冯鑫海的妻子是临时工,女儿正在上大学,自己的日子过得也很紧。他家里装修非常简单,一年四季,同事们也难得见他穿新衣服,平日他总是一身已经磨得发亮的法官服。
偶尔穿上件新衣,冯鑫海高兴地和同事说:这是“温暖牌”,老婆买的。
去世前几天,冯鑫海答应妻子,在女儿大学考完试放假后,两人一起去上海接女儿,顺便玩一下。
“虽然我们生活清苦,却很温馨。”冯鑫海的女儿冯莹颖说。
这种温馨因为冯鑫海的离去被猝然击碎。
“这下他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冯鑫海的妻子黄红梅哽咽地说。
2010年12月29日白天,冯鑫海的家人一直没敢把消息告诉他母亲。晚上,冯鑫海的弟弟等老太太吃完饭,梳洗收拾完毕,在她面前跪下来……
人走了,手机却再次响起
冯鑫海去世后,同事们得知他家的经济状况,一致决定要进行捐款。冯鑫海的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收这钱,不符合我儿的性格,他在地下要是知道,是不会同意的。”
余姚市法院院长邹立群上任才一年多,听了干警们对他点点滴滴的描述,不禁感叹:“这些事看上去都很平凡,很普通,但这些事汇聚在一起,就让人感觉到很不平凡。”
“好人,一路走好!”“好法官,沉痛哀悼!”得知冯鑫海去世的消息,网上的余姚论坛有很多这样的留言。
余姚市近两年连续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冯鑫海一心想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让当事人们满意,但他的离去,给这个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平添了一些伤感。
2010年12月31日上午,余姚法院为冯鑫海举行追悼会,不少群众自发来送他。一位律师事务所主任说:“什么样的人是好法官,我们心里有数。”
当天中午,同事们办完事一起吃饭。执行局教导员谢桂荣兜里的手机突然响了,这是冯鑫海的手机。那天送冯鑫海去医院后,谢桂荣一直替他保管着。
此时正是中午1点,冯鑫海的手机闹铃准时响起。
“这是阿海在叫我们呢。”有人说了一句。
大家停下来,再也吃不下去,哭了。
责任编辑:漆浩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