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更名襄阳意在争诸葛亮躬耕地? 河南学者忧心
2010-12-21 10:18:34 | 来源:中新网-河南日报 | 作者:俞长缨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历千年而不止。历经“邮票”、“教科书”事件之后,襄樊更名襄阳将两地之争再添遐想。

  “襄阳”一招既出,下一步棋会是什么?南阳将何以应对,令人拭目以待。

  “石(小生)老师的研究成果,让诸葛亮躬耕地接近了历史真相。”12月15日,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南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张晓刚说,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躬耕地,不应该再有存疑。

  河南学者石小生,《河南大辞典》常务执行主编,多年来倾心研究有关河南的历史和民俗。他从2003年开始关注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所蕴藏的隐秘。

  石小生最近在杂志和网站上连发数文,论证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躬耕地,并获得南阳诸葛亮研究会的高度认同。

  12月9日,与南阳一直争占诸葛亮躬耕地的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在襄樊更名不到一周的时间,诸葛亮躬耕地被再度提起,显示了南阳方面毫不示弱的姿态。

  “但是,历史公案,未必全部都由真知灼见的学术来做裁判。‘襄阳’的崛起,或许给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带来更激烈的撞击。”石小生说。

  多年来隔空喊战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现在的南阳,还是襄阳,一直争议不断。

  支持南阳说的证据内容甚为丰富。

  陈寿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现存明嘉靖七年的碑文《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对南阳说的内容有清楚描述。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

  南阳说的证据还包括后来多个朝代派人修缮诸葛祠的文字记载。

  古代一些诗人莫不肯定南阳为诸葛亮出山之地。李白在《南都行》中感叹:“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杜甫的《武侯庙》:“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刘禹锡在著名的《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学者聂先生认为,现在南阳80岁以上的老人都称南阳卧龙岗为诸葛坟,说明诸葛亮在南阳的事迹不仅有文字记载,亦有口口相传。

  除了长篇累牍的著说佐证外,有支持南阳说的学者认为,要辨知真相,应该敢于质疑襄阳说的始作俑者之一习凿齿。

  习凿齿,东晋时著名的襄阳史学家、文学家,号称“诸葛亮的异代相知”。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这样写道“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意思是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

  尽管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没有说“躬耕于隆中”,支持习凿齿的人还是说:隆中在汉代属于南阳郡。

  这位学者说,正是这一位襄阳史学家,硬生生地把本属于南郡的隆中塞给了南阳郡,给后世留下了这个争吵千年的话题。有了习凿齿,才有了今天襄阳的诸葛亮。

  关于习凿齿,《晋书·习凿齿传》有如此文字:“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虽为一家之言,但显示了习凿齿也曾被人诟病。

  不过,支持襄阳说的论据显然不止于此,除了习凿齿的著述外,还有王隐的《蜀记》,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善注引的《荆州图表》,盛弘之的《荆州记》,鲍至的《南雍州记》,等等。

  襄阳说和南阳说尽管各有证据和观点,但都难以令对方信服,这种隔空喊战的对弈结果是双方几乎未分高下。

  襄阳说的“成果”

  当南阳说和襄阳说学者还在论战的时候,一些实际举动却打破了格局。

  1988年11月,邮电部门开始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一组发行后,计划于1990年发行第二组邮票,其中包括一枚“三顾茅庐”和一张“隆中对”小型张,在审查通过样稿的过程中,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再度掀起波澜。

  最后因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隆中对”邮票未能发行。

  但是接下来,襄阳说取得优势。2003年春季,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22课为《隆中对》,第23课为《出师表》。课文中的“隆中”的注解是:“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南阳”的注解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教科书令南阳说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

  争议千年的公案为何由教科书“一锤定音”?当年7月,襄樊一家媒体刊发了一篇题为《〈隆中对〉复出的背后》的文章,无意中披露了襄樊为《隆中对》复出教科书所做的背后内幕。

  该文称,1983年4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上第一次出现了《隆中对》。后来,教育部为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在1988年年初语文更换新教材时,将《隆中对》从语文教材中删去了。此事引起了时任襄樊市市长罗辉的注意。罗辉认为,《隆中对》从教材中删掉,是襄樊的一大损失,因为襄樊正在发展旅游业,他决定争取要让《隆中对》再次编入教材,为襄樊旅游造势。

  于是,襄樊市于2001年2月13日召开了“《隆中对》应重新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研讨会。并从2001年3月起,襄樊市派专人为《隆中对》再次编入教材到有关部门游说,最终如愿以偿:《隆中对》与《出师表》一起,被编入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

  “当我们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再有襄阳、南阳之争了,毕竟教科书已把这件事情说得很明白了。”襄樊的一位市民如此说。

  教科书的影响力有多大?南阳诸葛亮研究会成员白万献讲了一段遭遇。

  今年他去参观上海世博会后,顺道去周庄游玩,在一个小卖部避雨时,老板问他从哪里来,他说是从南阳来,“就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那个地方”。没想到,话刚落音,另一个避雨的年轻人立即反驳他:你说得不对,诸葛亮躬耕地在襄樊隆中,教科书上都是这么写的。

  “如果不还南阳清白,我绝不答应。”白万献说。

  南阳何以应对

  邮票和教科书事件后,南阳说与襄阳说之争仍隔空文战。在文战当中,南阳方面,除了诸葛亮研究会的成员,还有一些热心诸葛亮文化的学者和民间人士也积极参与。

  石小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不是南阳诸葛亮研究会成员,但近年来却连续发文支持南阳说,石讲究“以据服人”。

  在网络上,还有一些热心的网友,也通过博客发帖阐述南阳实为诸葛亮躬耕地。

  襄樊方面,一些学者用实名予以反驳,如名为潘正贤的人士,屡在网上发帖回应。

  “相比南阳方面重考证的风格不同,潘正贤更注重结论,而非以据说。有时候简直是胡搅蛮缠。”石小生说。

  当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祭出“襄阳”古地名后,南阳学者更加忧心忡忡。

  南阳学者王建中担心,襄樊更名“襄阳”之后,其争夺诸葛亮躬耕地更有优势。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据《南方周末》最近报道,一位文史专家表示,恢复“襄阳”的名字之后,当地在诸葛亮之争中,将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据悉,对于襄樊更名“襄阳”的讨论,有襄樊市民认为,“襄阳”地名是一个历史文化遗产。当地众多学者也力挺“襄阳”,他们认为,在历史上,襄阳的地位就高于樊城,此次改名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

  “襄樊大打文化牌的意图十分明显。”王建中分析说,位于襄樊的古隆中,现在已经与南阳武侯祠一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隆中风景名胜区在1994年就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这种条件下,加上“襄阳”古名的加分,下一步它就极有可能申请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王建中说,如果“襄阳”申请双遗成功,那么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古隆中就无形中更增加了优势。“到了那时候,南阳诸葛草庐的地位就会被更多的人忽视。”

  “襄阳”一招既出,下一步棋会是什么?南阳将何以应对,令人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