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法官的绩效有了“K线图”
——崇文法院司法效能建设以信息化手段助推“三项重点工作”
2010-04-01 10:58:1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佳
崇文法官的绩效有了“K线图”
从2009年11月开始,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开始将每天的审判工作情况录入一套叫做“司法效能建设”的软件系统。通过将每日工作量化成数据,各项工作动态进展一目了然,法官绩效从此有了“K线图”。在十个部门先行试点五个月后,从今年4月起,司法效能建设开始在全院所有二十个部门推开。
打破绩效考评的“大锅饭”:干好干坏不再一样
如何了解一线法官本周在办什么案子,如何掌握上级交办案件的审理进度,最近几个月法官工作业绩排名如何,最靠前与最落后的法官是谁?
在以前,崇文法院的“一把手”高晓陵院长要了解上述情况,首先要找分管院长,听取他们的介绍;在听取汇报之前,分管院长还要先听取庭长的汇报;有时候庭长还要先向审判长了解情况。每名干警的平时工作表现,领导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所以年终考核就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不但起不到激励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2009年8月,崇文法院正式启动“司法效能建设”。同年11月,“司法效能建设”管理系统开始正式试点。从此,“考评吃大锅饭”的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与以前的绩效考评模式不同,崇文法院“司法效能建设”要求每名干警每天都要在网上填报“日记录”,将每天的工作结果、进展情况、工作耗时如实填报。领导可以方便地查阅、审核、评价分管干警的工作情况。然后,“司法效能建设”管理系统,根据该院事先确立“四大关键绩效指数”(成果指数、勤奋指数、能力指数、合规指数),自动整合计算出干警的“综合绩效指数”和排名,并及时反馈给干警本人及其领导,犹如股市的“K线图”一样,可以让有关领导一目了然地判断干警的总体绩效状况,也让干警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长板”与“短板”。
通过对第一期试点三个月期间,39名在编干警的效能值与2009年考核奖励情况的比对分析,我们发现,效能排名在前30%的11名同志中,就有9人被评为嘉奖以上荣誉,占81.8%。而效能排名在后30%的11名同志中,仅有3人被评为嘉奖以上荣誉。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出的效能值,基本如实反映了干警的实际工作状况。
配置审判资源的“公平秤”:干多干少不再一样
“案多人少”是现在各法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部门工作量大但人员配置相对不足?哪些部门工作量小但人员配置相对富余?以及随着法院工作情况的变化,各部门的人员配置如何能动态调整?以前领导都是看在眼里,有一些直观的感受,但并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而且在“案多人少”的普遍矛盾下,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觉得自己人手不够。这个时候审判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通过“司法效能建设”管理系统,崇文法院对“全院人均月工作耗时”,“全院人均月工作件数”和“全院人均月业务成果总量”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测算出法院人均标准数值,也就是一名干警的月标准“工作耗时”、“完成件数”和“业务成果”三项基础指标。再通过各部门实际取得的月“工作耗时”、“完成件数”和“业务成果”分别除以先前测算出的一名干警的相应三项基础指标,算出该部门的工作应当由多少名干警才能完成。通过测算,该院某部门的工作需要四名干警才能完成,而该部门实有两人。院党组即积极想方设法为该部门增长人员和重新调整工作事项。而有的部门,则因为实有人数超过测算出的应有人数,相应减少了人员配置。
通过这种方式,全院各部门的人均工作量实现了基本平衡的状态,能够有效实现审判资源配置,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法官均衡结案的“助推器”:干快干慢不再一样
通过法院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崇文法院发现,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最大的不满集中在司法效率上。所以,他们在系统主界面的明显位置,设置了一项法官“存案工作量”的警示条。通过不同颜色区间的提醒,警示法官手中存案的工作量,引导法官合理控制结案进度。
存案工作量,也是崇文法院从去年初,在全市法院第一个引入的司法效率的评价指标。它是指法官当前存案所需的工作量,也就是当前未结案件所需的工作量。这是由当月未结案数与之前十二个月每月结案的平均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当月未结案件全部审结所需的工作时间。“存案工作量”以月为单位。当“存案工作量”高时,说明结案效率不高,当“存案工作量”低时,则说明结案效率高,案件审结得快。经过调研和统计分析,该院认为,当“存案工作量”超过2.5个月这条警戒线时,则结案效率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未结案件在正常的审判节奏之下将难以完成,需要突击结案,势必影响司法质量和司法效率。
在“司法效能建设”系统中,该院的法官能像看“K线图”一样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存案工作量”的趋势变化,相关领导又能看到所分管部门的“存案工作量”的总体趋势,这使得对审判工作的进度调控实现了可能,初步解决了制约法院均衡结案工作的症结,即“干快干慢都一样”的问题。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该院一些庭室出现了法官主动要案子,要求多办案的情况。这在以前很少出现。
打破绩效考评的“大锅饭”:干好干坏不再一样
如何了解一线法官本周在办什么案子,如何掌握上级交办案件的审理进度,最近几个月法官工作业绩排名如何,最靠前与最落后的法官是谁?
在以前,崇文法院的“一把手”高晓陵院长要了解上述情况,首先要找分管院长,听取他们的介绍;在听取汇报之前,分管院长还要先听取庭长的汇报;有时候庭长还要先向审判长了解情况。每名干警的平时工作表现,领导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所以年终考核就成了走过场的形式,不但起不到激励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
2009年8月,崇文法院正式启动“司法效能建设”。同年11月,“司法效能建设”管理系统开始正式试点。从此,“考评吃大锅饭”的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与以前的绩效考评模式不同,崇文法院“司法效能建设”要求每名干警每天都要在网上填报“日记录”,将每天的工作结果、进展情况、工作耗时如实填报。领导可以方便地查阅、审核、评价分管干警的工作情况。然后,“司法效能建设”管理系统,根据该院事先确立“四大关键绩效指数”(成果指数、勤奋指数、能力指数、合规指数),自动整合计算出干警的“综合绩效指数”和排名,并及时反馈给干警本人及其领导,犹如股市的“K线图”一样,可以让有关领导一目了然地判断干警的总体绩效状况,也让干警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长板”与“短板”。
通过对第一期试点三个月期间,39名在编干警的效能值与2009年考核奖励情况的比对分析,我们发现,效能排名在前30%的11名同志中,就有9人被评为嘉奖以上荣誉,占81.8%。而效能排名在后30%的11名同志中,仅有3人被评为嘉奖以上荣誉。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出的效能值,基本如实反映了干警的实际工作状况。
配置审判资源的“公平秤”:干多干少不再一样
“案多人少”是现在各法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哪些部门工作量大但人员配置相对不足?哪些部门工作量小但人员配置相对富余?以及随着法院工作情况的变化,各部门的人员配置如何能动态调整?以前领导都是看在眼里,有一些直观的感受,但并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而且在“案多人少”的普遍矛盾下,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觉得自己人手不够。这个时候审判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通过“司法效能建设”管理系统,崇文法院对“全院人均月工作耗时”,“全院人均月工作件数”和“全院人均月业务成果总量”三项指标进行了分析,测算出法院人均标准数值,也就是一名干警的月标准“工作耗时”、“完成件数”和“业务成果”三项基础指标。再通过各部门实际取得的月“工作耗时”、“完成件数”和“业务成果”分别除以先前测算出的一名干警的相应三项基础指标,算出该部门的工作应当由多少名干警才能完成。通过测算,该院某部门的工作需要四名干警才能完成,而该部门实有两人。院党组即积极想方设法为该部门增长人员和重新调整工作事项。而有的部门,则因为实有人数超过测算出的应有人数,相应减少了人员配置。
通过这种方式,全院各部门的人均工作量实现了基本平衡的状态,能够有效实现审判资源配置,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法官均衡结案的“助推器”:干快干慢不再一样
通过法院工作的群众满意度测评,崇文法院发现,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最大的不满集中在司法效率上。所以,他们在系统主界面的明显位置,设置了一项法官“存案工作量”的警示条。通过不同颜色区间的提醒,警示法官手中存案的工作量,引导法官合理控制结案进度。
存案工作量,也是崇文法院从去年初,在全市法院第一个引入的司法效率的评价指标。它是指法官当前存案所需的工作量,也就是当前未结案件所需的工作量。这是由当月未结案数与之前十二个月每月结案的平均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它反映了当月未结案件全部审结所需的工作时间。“存案工作量”以月为单位。当“存案工作量”高时,说明结案效率不高,当“存案工作量”低时,则说明结案效率高,案件审结得快。经过调研和统计分析,该院认为,当“存案工作量”超过2.5个月这条警戒线时,则结案效率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未结案件在正常的审判节奏之下将难以完成,需要突击结案,势必影响司法质量和司法效率。
在“司法效能建设”系统中,该院的法官能像看“K线图”一样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存案工作量”的趋势变化,相关领导又能看到所分管部门的“存案工作量”的总体趋势,这使得对审判工作的进度调控实现了可能,初步解决了制约法院均衡结案工作的症结,即“干快干慢都一样”的问题。通过几个月的试运行,该院一些庭室出现了法官主动要案子,要求多办案的情况。这在以前很少出现。
责任编辑:李金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