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贴近群众: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诉求
中国自古有"和为贵"的儒家文化传统,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到法院打官司的,因此一般的民事纠纷往往通过群众自己的协调或者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都化解了,但是也有一部分纠纷因为矛盾激化,人民群众不得已考虑到法院打官司。但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存在的"铁面包青天"、"法律无情"等情结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对诉讼程序普遍不熟悉,对法院的审判工作不了解,对法官办案有一种神秘感。因此人民群众自己到法院打官司都有"惧诉"的现象,对司法存在隔阂,甚至有的人民群众认为到法院打官司就是看法官脸色的,有的人民群众直接就对法官说"请你为我做主",但是目前个别法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脱离人民群众现象也在人民群众心中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群众害怕法官为他做主,对法官缺乏信任感。同时由于矛盾激化,当事人在纠纷中或者人民调解过程中,心里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纠纷,人民群众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带着一股怨气、怒气甚至火气,这就需要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法官要以贴近群众的态度作风,给群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陈燕萍常说: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陈燕萍认为法官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要以对待亲人一样的态度对待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同,才能消除司法与人民群众的隔阂,做到法官在情感上与人民群众心贴心,听取群众的真实想法,从而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感情距离,走进当事人的心里,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因此在常年的基层工作中,"暖心的微笑;耐心的倾听、贴心的话语"成为了陈燕萍真心贴近群众的三大亮点。
暖心的微笑
一张笑脸相迎是多年来陈燕萍"攻心为上"的法宝。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陈燕萍再苦再累,脸上却总洋溢着春天般甜美的微笑,她用这真诚会心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鼓励和祝福,驱走当事人心中的忐忑和对司法的畏惧,架起与当事人心灵之间的桥梁,唤起当事人内心的真情与良知。因此,陈燕萍一直坚持微笑办案,将微笑办案理念融入司法活动中,尤其在接待环节,总以和善的微笑为当事人奉献真诚,播撒人民司法的亲和力,象春风一样送给当事人温暖。一位律师说:不管当事人到法庭带有多大的怨气、怒气甚至是火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消化,她的微笑有着“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这既是一种办案方法,更是法官难得的修养。
耐心的倾听
"有话慢慢说",这是陈燕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陈燕萍说,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一定要不怕受气,耐住性子,听当事人把话讲完,通过倾听的过程建立起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信任,减轻当事人对法院、法官的消极抵触情绪,拉近当事人与法官的感情距离,同时通过倾听也能了解当事人的心结在哪,可以找到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为顺利化解纠纷奠定基础。一次,一位当事人朱某来回十几遍反复阐述自己的诉讼理由,旁边的人都打起了瞌睡。而陈燕萍却是静静地、耐心地听着当事人诉说,细心思考矛盾的症结和根源,很少打断当事人的讲话。直到他没有新的理由需要说明时,陈燕萍才向他讲起法律的规定和处理的方案,没等陈燕萍讲完他突然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你怎么说怎么好,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的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
贴心的话语
陈燕萍总是用贴心的话语打开群众的心灵之窗。对于接待打官司的群众过程中,陈燕萍总会想想群众的疾苦,尽量用安慰群众的语言说上几句贴心话,从而进一步疏导当事人的情绪。陈燕萍处理过的很多案件当事人都反映,"陈法官说话亲切、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接待中陈燕萍总是说:"相信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样的承诺能够排解群众的怨气,缓解他们的压力,这项工作恰恰扫除了沟通障碍,成为导向诉讼的绿色通道。在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得知打官司的农村大嫂正沉浸在发生交通事故失去爱女的悲痛中时,陈燕萍安慰她说:"大嫂,你不要过分伤心,孩子已经去了,要保重好自己,我也是孩子的母亲,我能体会你的悲痛,我会尽快给你一个说法的"。
正是由于陈燕萍像对待亲人一样的态度对待当事人,紧密联系群众,拉近了法官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情感上充分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认同,因此陈燕萍被当地群众成为"亲民法官","百姓的好女儿",一些群众案件审结后遇到家里有些烦心事都愿意找陈法官诉说,陈桂芳老人的案件虽然已结案多年,但现在每次上街都会找陈燕萍聊上一会,当地老百姓还常说:有事情找陈法官说说,即使问题不能解决,开导开导心里也就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