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辉煌60年)山西右玉:18任县委书记60年“绿色接力”
2009-09-16 10:18:21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王?堇ぁ⑿砹柙
  在神话传说中,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代代传承的决心,矢志移走大山。在现实生活中,你能想像得出,一个县数万群众几代人,60年坚持不懈做一件事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当直升机驶入晋北右玉县,一个距离毛乌素沙漠仅100公里的天然大风口,150万亩森林的“天然氧吧”,就像绿色魔毯一样摄人心魄。  

  这里的每一棵树竟然是人工栽植的!这里的日平均气温只有3.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只有410毫米。  

  与共和国一道走过60个春秋,这个曾经被外国人预言会变成沙漠的地方,近90%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60年传承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的“绿色接力棒”,在干旱寒凉地区创造出让国际专家赞叹的人工生态林“世界奇观”。  

  1949年,刚刚30岁出头的张荣怀来到右玉,迎接他的是昏天黑地的一场风。他发现这里地越垦越多,可粮却越打越少,土地沙化达到76%。春天种下的种子被大风刮出来,有的村颗粒无收,人们只好刮榆树皮,挖野菜充饥。“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夜晚土堵门。”  

  张荣怀带上水壶、揣一张地图,徒步把右玉的山山水水都走遍了,前后走了半年,得出一个结论:“要想风沙住,必须多植树;要想家家富,每人十棵树。”第二年春天,张荣怀带领机关干部就地取材,用挖坑插杨树条的方法完成了每人10棵树的植树任务。  

  此后漫长的岁月中,张荣怀手中的那把铁锹,就像一个绿色的接力棒,一届一届地传了下去。  

  黄沙洼是一道8里宽、20里长的黄沙梁,也是右玉城外一个最大的风口。这个风口不堵,整个老县城都可能被风沙侵蚀甚至淹没。1956年,第四任县委书记马禄元带领全县人民打响了大战黄沙洼的绿化战役。右玉人从离黄沙洼两里之外的河里挖上河泥,把一棵棵小树苗插在桶里再担到山上,然后连苗带泥往沙里栽。还把庄稼秸秆打成结,铺在沙丘上固定沙石。  

  退休干部王德功回忆说,各单位各村镇都插起红旗、摆开擂台,整个植树季节,从干部到群众、从老人到孩子,上千人吃住在黄沙洼。“一天要挖220个坑。饿了吃点干粮,渴了抓一块冰块。每年春秋两季植树下来,干部和农民的肤色是一样的。”  

  一桶一桶的河泥、一棵一棵的小树、一片一片的林子,锁住了一丘一丘的沙。整整十年时间,右玉人三战黄沙洼,一道风沙肆虐的黄沙梁终于变成了绿山冈。  

  人们没有忘记,回乡探亲时还不忘自己掏钱买树苗、调离右玉县后仍三番五次要求返回工作的第5任县委书记庞汉杰;  

  人们没有忘记,把妻儿一起带到工地,一个春天就带领大家种树20万亩的第11任县委书记常禄,因爱树如子,被称为树书记;  

  人们没有忘记,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植树任务就主动向上级打报告要求降职的第14任县委书记师法。  

  人们没有忘记,近10年面临巨大的财政和发展压力,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造林投入放在首位,“宁可项目绕道走,不能滥伐一棵树”。  

  几乎每位书记都有一段“为树而痴,为绿而迷”的佳话。原任右玉县委书记姚焕斗,在他眼含热泪要告别右玉的那一刻,突然转身回到办公室,把门后的一把旧铁锹带上了车。“12年当中,人不离铁锹、铁锹不离人,有感情!”  

  王德功说,右玉的干部有三件传家宝:铁锹、剪刀、尺子,从县委书记到乡镇干部人人都带。种树,剪枝,检查树坑挖得够不够深度。  

  60个春秋,右玉县有一支永不退休的绿化专业队,那就是党政机关干部。机关企事业7大系统120多个单位,一个系统攻一座山头,一个单位建一个林场,先后营造出十几个造林基地,总面积达30多万亩。  

  如今,森林覆盖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0.3%提高到50%。绿色产业和生态旅游开始“当家”。现任县委书记陈小洪说,全县绵羊的饲养量已达70万头,每年加工60万只羊出口,为每户农民增收1万多元;频频举办全国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走西口文化旅游”日益升温;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到四成。  

  60年“绿色接力”,靠的是18任县委书记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靠的是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的作风。  

  第12任县委书记袁浩基谦逊地说:“18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仅仅是跑的接力赛,是一个短跑。真正跑长跑、跑马拉松的是右玉县的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