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中央军委推进国防军队建设发展纪实(二)
2009-09-30 08:35:17 | 来源:新华社
  1984年10月1日,共和国35周年国庆。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天安门前威武列阵,展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崭新成就。

  就在这次阅兵8个月后,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伸出一个手指,向全世界宣布裁减军队员额100万。

  兵多不一定强国,冗兵却能误国。基于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判断和建军规律的认识,邓小平的“精兵”思路日渐清晰。

  ——如此大规模的裁军,会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我军过去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现在改变了,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

  ——作为国家利益的忠实捍卫者,我军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战略方针?

  “我们实行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面对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我军长期赖以制胜的法宝是否依然有效?

  “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

  实事求是,因势而变。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义无反顾地迈上了“精兵、合成、高效”的现代化建设之路——

  1980年至1981年,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野战军步兵师改为简编师。

  1982年至1983年,将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部改为总参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部队建制;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

  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

  经过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11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的关键一步……

  从百色起义开始,经历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漫长过程的邓小平,对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尤其是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1975年,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邓小平第一次到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关讲话开篇就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1989年11月,在离开军委主席岗位之际,他向全军指战员提出殷切期望: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作为一位放眼世界的战略家,邓小平始终把现代化建设放在我军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他多次强调,谋划军队建设全局,“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

  未来战场上的较量,最根本的是人的素质的较量。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心指导和决策部署下,100多所军队院校得以恢复。新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将原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成为培养高级指挥人才、高级参谋人才和高级军事理论研究人才的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我军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1987年,中央军委明确提出,部队训练要以合同战役战术训练为中心。翌年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与革命化和现代化一样,正规化也被邓小平置于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他强调,军队的现代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加强正规化建设;军队建设的所有领域、所有方面,都要建立制度,制定法规,纳入法制轨道。

  1988年9月14日,中南海怀仁堂。邓小平在这里会见了实行新的军衔制后首批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民解放军17位高级将领。实行新的军衔制,是全军官兵盼望已久的一件大事,是加快和深化军队改革的重要步骤……

  改革,改变了国家命运;改革,振兴了人民军队。

  确立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冷战让位于和平,但世界并不安宁。全球性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历史舞台。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我军能否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我军能否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

  “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江泽民一直关注的两个历史性课题。

  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和中国安全环境发生的变化,根据世界范围内高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和战争形态的演变,党中央、中央军委精心绘制着跨世纪的强军蓝图——

  把“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作为全面加强军队建设的总要求,统揽新时期军队建设目标的全局;

  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立足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保证广大官兵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把加强质量建设作为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推动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确立依法治军方针,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提高军队正规化水平;

  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争取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目标、道路、措施、步骤,构成了一整套富有远见的治军方略。人民军队迎来了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战略性转变。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1995年春,江泽民沿着毛泽东创建人民军队的足迹,一路风尘从湖南来到江西。走过这片浸透着先辈鲜血的土地,江泽民对随行人员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够使我们这支军队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听党的话。

  “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在领率机关、在基层连队,江泽民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江泽民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军队形成和发展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探索和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1994年,他倡导在全军范围内开展了以“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和艰苦奋斗”为主题的四个教育。

  1995年5月,重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

  199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0年10月,总政治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着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中央军委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军队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

  1997年9月,在百万大裁军基础上,军队裁减员额50万;6年之后的2003年9月,再次裁减员额20万。与此同时,我军领导指挥、管理体制和部队编成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等高技术军兵种不断加强。

  1998年4月5日,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成立,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实现了集中统一领导。

  军队和武警部队停止经商活动,加快改革保障体制和保障方式,启动三军联勤,后勤保障社会化逐步推开。

  改革完善院校培训机制,压缩院校规模,合并撤销一批军队院校,组建5所综合性大学,院校教育逐步实现规模化、综合化、集约化。

  建立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高素质人才机制,走出军队干部由自己培养与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

  兵役制度改革、军官服役制度改革、作战指挥体制改革陆续出台……

放眼世界,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作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必须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走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之路,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进入新世纪,党中央、中央军委进一步明确,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抓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