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辉煌60年)燃烧的“太阳石”——来自煤炭之乡的报告
2009-09-15 15:00:18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陈忠华
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趟运煤重载专列驶离坑口和发煤站,飞驰在大(同)秦(皇岛)千里运煤线上,呼啸在莽莽太行的群山之间。随车轮滚滚东进南下的山西“乌金”,进入码头、工厂、城市、乡村,为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着源源动力。
山西,煤炭资源遍布全省119个县(市、区)中的91个,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省份,素有“煤炭之乡”美誉,又被称为“煤海”、“煤都”。
从1949年到2008年的59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约105.24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量约72.5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同时,山西也是电力、焦炭等能源产品的调出大省,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
有人曾这样形容,如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外调出省的煤炭全部装成火车,首尾相连的话,这些车皮可以绕地球40圈;如果将这些煤炭修筑成截面为49平方米的城墙,其工程量相当于修筑35条“黑色”的万里长城……
汇聚、承载了太阳无限能量的煤,被煤矿工人亲切地称为“太阳石”,也被誉为“乌金”,是占我国能源消费七成以上的能源品种,地位举足轻重。
透过一连串骄人的数字,我们仿佛看到了默默的“太阳石”在燃烧;仿佛听到脚下“太阳石”在激动颤抖。
燃烧的“太阳石”,是山西对全国经济社会贡献的写照。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67万吨,到1979年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山西煤炭工业日新月异;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重大决策后,山西煤炭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产量由1980年的1.2亿吨猛增到1985年的2.14亿吨,到“八五”末的1995年,产量达到3.4亿吨,调出2.24亿吨,为我国经济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这一时期,外界对山西多了个响亮的称呼:山西老大哥。
4亿吨,5亿吨,6亿吨……山西煤炭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跨越新台阶。2008年,山西产煤达6.56亿吨,外调出省5.33亿吨,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国家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丰富的煤焦资源为提升山西财力、改善人民生活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煤炭等能源产业的强力支撑下,山西GDP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该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两万元大关。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说:“在未实行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的情况下,我国煤炭产能过剩与能源供应不足交替出现,山西在客观上担负着中国煤炭供应‘蓄水池’的任务:在煤炭出现过剩危机时,山西率先减产;在能源紧张或短缺时,山西则紧急增加煤炭生产调运,缓解全国供应压力。”
在2008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山西的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骨干煤矿顾全大局,春节不放假,干部职工退掉车票返回岗位;企业主动放弃效益较高的品种煤生产,增加电煤生产,保供应期间山西煤企因此减少收益20多亿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山西煤炭系统立即组织6支矿山救护队、184名矿山救护队员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对口援助灾区6家国有煤矿恢复生产。
燃烧的“太阳石”,背后是无数同样默默奉献的煤矿工人。有一个矿工曾这样写道:在井下那片原生态的冰冷背后,是矿工们火一般的热情在燃烧;在罐笼和铁轨的奏鸣曲中,“太阳石”般坚毅的煤矿工人,开采着光明和希望……
美哉,壮哉,燃烧的“太阳石”!
山西,煤炭资源遍布全省119个县(市、区)中的91个,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省份,素有“煤炭之乡”美誉,又被称为“煤海”、“煤都”。
从1949年到2008年的59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约105.24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外调量约72.5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同时,山西也是电力、焦炭等能源产品的调出大省,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撑。
有人曾这样形容,如果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外调出省的煤炭全部装成火车,首尾相连的话,这些车皮可以绕地球40圈;如果将这些煤炭修筑成截面为49平方米的城墙,其工程量相当于修筑35条“黑色”的万里长城……
汇聚、承载了太阳无限能量的煤,被煤矿工人亲切地称为“太阳石”,也被誉为“乌金”,是占我国能源消费七成以上的能源品种,地位举足轻重。
透过一连串骄人的数字,我们仿佛看到了默默的“太阳石”在燃烧;仿佛听到脚下“太阳石”在激动颤抖。
燃烧的“太阳石”,是山西对全国经济社会贡献的写照。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67万吨,到1979年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山西煤炭工业日新月异;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山西能源基地的重大决策后,山西煤炭迎来了黄金发展期,产量由1980年的1.2亿吨猛增到1985年的2.14亿吨,到“八五”末的1995年,产量达到3.4亿吨,调出2.24亿吨,为我国经济目标的如期实现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这一时期,外界对山西多了个响亮的称呼:山西老大哥。
4亿吨,5亿吨,6亿吨……山西煤炭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断跨越新台阶。2008年,山西产煤达6.56亿吨,外调出省5.33亿吨,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国家能源格局中的地位更加巩固。
丰富的煤焦资源为提升山西财力、改善人民生活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煤炭等能源产业的强力支撑下,山西GDP在2001年至2007年间连续七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该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两万元大关。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说:“在未实行煤炭资源战略储备的情况下,我国煤炭产能过剩与能源供应不足交替出现,山西在客观上担负着中国煤炭供应‘蓄水池’的任务:在煤炭出现过剩危机时,山西率先减产;在能源紧张或短缺时,山西则紧急增加煤炭生产调运,缓解全国供应压力。”
在2008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山西的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骨干煤矿顾全大局,春节不放假,干部职工退掉车票返回岗位;企业主动放弃效益较高的品种煤生产,增加电煤生产,保供应期间山西煤企因此减少收益20多亿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山西煤炭系统立即组织6支矿山救护队、184名矿山救护队员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对口援助灾区6家国有煤矿恢复生产。
燃烧的“太阳石”,背后是无数同样默默奉献的煤矿工人。有一个矿工曾这样写道:在井下那片原生态的冰冷背后,是矿工们火一般的热情在燃烧;在罐笼和铁轨的奏鸣曲中,“太阳石”般坚毅的煤矿工人,开采着光明和希望……
美哉,壮哉,燃烧的“太阳石”!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