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辉煌60年)摄影记者镜头里的一户农家60年
2009-09-14 08:41:57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裘立华、商意盈
79岁的徐永辉是《浙江日报》的高级记者,1950年,他为一户普通农户家庭--叶根土一家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福”。而后的整整60年,他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叶根土一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户人家十年间》《传家宝》等10多篇图文通讯、上万张跟踪摄影拍下的照片,记载着叶根土一家的变迁。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走向富裕道路的一个缩影。
60年前,旧社会留下的痕迹
1950年初春,徐永辉到浙江省嘉兴县采访,路过七星乡二村村口时,被一阵孩童清亮的歌声吸引--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循着歌声,徐永辉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晒场上欢快地唱歌。徐永辉萌生了给他们拍照的念头。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相机,害怕地跑回家。追逐而去的徐永辉也由此结识了雇农叶根土一家,并为他们拍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全家福”。
陈旧的老照片中,叶根土一家都衣衫褴褛,除了叶根土露出一些笑容外,他的妻子高阿二和孩子都露出了忧愁和恐惧的神色。尤其是他的妻子脸上愁云密布,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徐永辉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高阿二是扶着墙壁走出来的,站都站不稳。他们全家穿的都是破布旧絮拼合成的衣服,腰间还扎着根绳子,以防止旧棉絮一块一块掉下来。”
“我当时很难过。但我想,我们党一定有力量使翻身农民摆脱贫困。因此,我急于给他们拍一张照片,把旧社会带给他们的深重苦难记录下来,也能使人们日后去了解旧社会是怎样一副烂摊子。”
“我把这张照片夹在笔记本里,盼望等着这户人家过上幸福生活以后,再去采访他们。而且我有坚定的信念,这一天不会很远。”徐永辉说。
徐永辉轻轻按下快门,也按下了他和叶根土一家60年的情义。
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4年,当徐永辉再次回到嘉兴,想报道叶根土一家生活改善的情况。谁知叶家已经不知去向。徐永辉多方打听,多次寻找,终于在1959年找到了回到老家黄岩县凉棚岭的叶家。这距离第一次拍照,连头搭尾已经10年了。
徐永辉拿出当年的“全家福”照片,高阿二看了半天,只说了声:“认不出,这个男的有点像我们家根土。”
从地里回来的叶根土看到了照片,认出了徐永辉,热情地跟他攀谈起来。他告诉徐永辉,新中国成立后,他家分到了田地,分到了房屋,妻子的病也好了。他自己先后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大女儿也领到了工资,大儿子成了少先队员,现在全家每个人都有好几件新衣服,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徐永辉立即拿出相机,再次给叶根土一家拍了“新全家福”。徐永辉的图文通讯《一户人家十年间》很快在《浙江日报》发表,收到了四面八方寄来的90多封读者来信,鼓励他锲而不舍,继续追踪下去。
自此以后,徐永辉更加坚定了记录叶根土一家生活巨变的信心。他先后到叶家采访200多次,通信几百封,《传家宝》《一户农家三十年》《女主人》等图文通讯也陆续发表,徐永辉的镜头里,记录了叶家太多太多珍贵的瞬间:
叶根土和人民公社干部谈话;高阿二喜滋滋缝着新衣服;大女儿叶桂凤出嫁;大儿子叶兴富从部队复员担任农场副连长;二儿子叶兴友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长;孙子叶胜忠挂上了红领巾;兴友和妻子在橘子丰收的季节里……
幸福花儿朵朵开
60年来,叶根土一家经历了解放、改革开放……他们的故事还随着徐永辉的照片走上过2003年春晚的大舞台。虽然叶根土已在“十年浩劫”中去世,但如今的叶家,已经衍生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透过徐永辉的镜头,我们看到叶根土一家现在的幸福生活:
满头白发的高阿二老人笑容灿烂地像一朵花,精神气色比起60年前的照片中好了太多太多;叶桂凤早已退休,3个儿子都盖了新房子;孙子叶胜忠新婚大喜;曾外孙女杨希晨考上了重点大学;叶兴友和他的妻子也早就盖起了新房,家电设备一应俱全……
叶桂凤还激动地告诉徐永辉,“我们几代都靠共产党,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彻底变样了。都是党的政策好啊,等孩子们到了我这个年纪,还不知道他们的生活会好成什么样呢。”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叶根土一家如今的幸福生活。我把‘居安思危’四个字挂在床头,就是要提醒自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徐永辉说。
徐永辉拍摄的叶根土一家60年生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肯定。《一户农家半世纪》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户农家五十年》跟踪摄影作品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张《全家福》,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为陈列品……
面对这些荣誉,徐老总是一笑,“我还将继续拍摄下去!”他说。
《一户人家十年间》《传家宝》等10多篇图文通讯、上万张跟踪摄影拍下的照片,记载着叶根土一家的变迁。这是我国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走向富裕道路的一个缩影。
60年前,旧社会留下的痕迹
1950年初春,徐永辉到浙江省嘉兴县采访,路过七星乡二村村口时,被一阵孩童清亮的歌声吸引--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循着歌声,徐永辉看见了两个孩子正在晒场上欢快地唱歌。徐永辉萌生了给他们拍照的念头。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相机,害怕地跑回家。追逐而去的徐永辉也由此结识了雇农叶根土一家,并为他们拍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张“全家福”。
陈旧的老照片中,叶根土一家都衣衫褴褛,除了叶根土露出一些笑容外,他的妻子高阿二和孩子都露出了忧愁和恐惧的神色。尤其是他的妻子脸上愁云密布,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
徐永辉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高阿二是扶着墙壁走出来的,站都站不稳。他们全家穿的都是破布旧絮拼合成的衣服,腰间还扎着根绳子,以防止旧棉絮一块一块掉下来。”
“我当时很难过。但我想,我们党一定有力量使翻身农民摆脱贫困。因此,我急于给他们拍一张照片,把旧社会带给他们的深重苦难记录下来,也能使人们日后去了解旧社会是怎样一副烂摊子。”
“我把这张照片夹在笔记本里,盼望等着这户人家过上幸福生活以后,再去采访他们。而且我有坚定的信念,这一天不会很远。”徐永辉说。
徐永辉轻轻按下快门,也按下了他和叶根土一家60年的情义。
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4年,当徐永辉再次回到嘉兴,想报道叶根土一家生活改善的情况。谁知叶家已经不知去向。徐永辉多方打听,多次寻找,终于在1959年找到了回到老家黄岩县凉棚岭的叶家。这距离第一次拍照,连头搭尾已经10年了。
徐永辉拿出当年的“全家福”照片,高阿二看了半天,只说了声:“认不出,这个男的有点像我们家根土。”
从地里回来的叶根土看到了照片,认出了徐永辉,热情地跟他攀谈起来。他告诉徐永辉,新中国成立后,他家分到了田地,分到了房屋,妻子的病也好了。他自己先后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大女儿也领到了工资,大儿子成了少先队员,现在全家每个人都有好几件新衣服,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
徐永辉立即拿出相机,再次给叶根土一家拍了“新全家福”。徐永辉的图文通讯《一户人家十年间》很快在《浙江日报》发表,收到了四面八方寄来的90多封读者来信,鼓励他锲而不舍,继续追踪下去。
自此以后,徐永辉更加坚定了记录叶根土一家生活巨变的信心。他先后到叶家采访200多次,通信几百封,《传家宝》《一户农家三十年》《女主人》等图文通讯也陆续发表,徐永辉的镜头里,记录了叶家太多太多珍贵的瞬间:
叶根土和人民公社干部谈话;高阿二喜滋滋缝着新衣服;大女儿叶桂凤出嫁;大儿子叶兴富从部队复员担任农场副连长;二儿子叶兴友被社员们推选为生产队长;孙子叶胜忠挂上了红领巾;兴友和妻子在橘子丰收的季节里……
幸福花儿朵朵开
60年来,叶根土一家经历了解放、改革开放……他们的故事还随着徐永辉的照片走上过2003年春晚的大舞台。虽然叶根土已在“十年浩劫”中去世,但如今的叶家,已经衍生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透过徐永辉的镜头,我们看到叶根土一家现在的幸福生活:
满头白发的高阿二老人笑容灿烂地像一朵花,精神气色比起60年前的照片中好了太多太多;叶桂凤早已退休,3个儿子都盖了新房子;孙子叶胜忠新婚大喜;曾外孙女杨希晨考上了重点大学;叶兴友和他的妻子也早就盖起了新房,家电设备一应俱全……
叶桂凤还激动地告诉徐永辉,“我们几代都靠共产党,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彻底变样了。都是党的政策好啊,等孩子们到了我这个年纪,还不知道他们的生活会好成什么样呢。”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叶根土一家如今的幸福生活。我把‘居安思危’四个字挂在床头,就是要提醒自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徐永辉说。
徐永辉拍摄的叶根土一家60年生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肯定。《一户农家半世纪》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户农家五十年》跟踪摄影作品集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张《全家福》,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为陈列品……
面对这些荣誉,徐老总是一笑,“我还将继续拍摄下去!”他说。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