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跨越——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述评
2009-08-10 09:15:23 | 来源:新华社
  (开栏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六十华诞。在这一个甲子的历程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教科文卫等各项事业迎来了大发展、大跨越。中央新闻单位从8月9日起联合推出“经典中国·辉煌60年”专栏,分经济发展成就、新农村建设、工业化信息化等24个专题,系统展示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

  在世界经济深陷衰退中,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引人注目的增长速度——7.1%。  

  “这就使它成为世界经济十强中唯一在最近几个月里恢复强劲增长的国家。”美联社这样评论道。  

  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直接关系全球经济复苏……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跨越。  

  告别贫穷 中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今年80岁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1952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坐上北上的列车,投身新中国火热的工业化进程。在长春郊外伪满陆军医院的废墟和荒地上,只用了3年时间,一座“汽车城”神奇般崛起,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驶出生产线。  

  “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个万吨水压机……每一个前进步伐,当时都让人们激动自豪。”高尚全说,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想新中国成立前,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状态,生产倒退、交通破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扣除价格因素,我们现在5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52年全年创造的财富量。”经手无数笔数据、核算中国经济“总账”的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说。  

  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77倍,人均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增长约1000倍;外汇储备增长1万多倍,位居世界第一。  

  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的一成提升到现在的近五成,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江苏省赣榆县做统计工作的王卫国是国庆10周年时出生的,他细致记录了生活的变化:出生时全家住在祖辈留下的有上百年历史的三间土坯茅草房里,2003年个人购买了11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从记事开始的主食是山芋干磨成面糊后烙成的煎饼,如今鸡鸭鱼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杂粮土菜成为保健食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走过弯路,我们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还排在世界100名之后。我们的很多位居世界前列的统计数字用13亿人一除,依然比较落后,这是基本国情。  

  打破封闭 经济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人称“欢叔”的香港南北行公所理事长、远大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欢是一位铁杆“老广交”,1957年就参加了第一届春季“广交会”。“展览场地在中苏友好大厦,只有纺织品和土特产两座馆,展示的商品有1万多件吧。”“欢叔”曾经回忆。  

  可就是这样一届小型物资出口交流会,却成为新中国成立8年后与西方国家开展经贸往来的第一个直接通道,并在很长时间是唯一通道。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进行了全方位封锁,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只有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此后的中苏交恶,迫使中国更加封闭。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此,中国经济的大门向世界敞开,中国也从此迈入世界大市场。  

  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澄海人已经开始做玩具,小喇叭、塑料鸭子,做一件只挣几分钱。现在,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60亿元。

  中国冲破了国内市场、资金、资源的限制,经济发展的舞台空前宽广:

  1950年,中国外贸出口额只有5.5亿美元,且80%出口到社会主义阵营。近60年后,这个数字增长了约2600倍,“中国制造”遍及世界。  

  “一五”期间,新中国从前苏联借款19亿美元,建设156个重点项目。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8500多亿美元。  

  “1984年,我为了技术合作到德国去。晚上是当地节日,放焰火。陪同的德国老板指着焰火说:‘这是从你们国家进口的。’他没有伤害我的意思,我的心却在流血。难道我们就永远只靠祖宗的四大发明混日子吗?”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  

  1992年,“琴岛海尔”冰箱摆进德国超市。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220亿元。  

  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空间在腾挪转换中不断扩大。中国不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国内生产,而且有效利用国际资源支撑国内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增长后劲十足、空间广大。  

  打破僵化 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创新  

  不久前,全聚德烤鸭店出炉了这家百年老店的第1.48亿只烤鸭。

  “你能想到我们还有一天只卖出一块鸭血,只挣两分钱的时候吗?”全聚德集团董事长姜俊贤介绍,解放前全聚德和中国大部分企业一样历经战乱、惨淡经营。  

  1952年公私合营后,全聚德作为国营企业在政府支持下重获生机。如今,全聚德成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年营业收入11亿元的企业集团。全聚德的发展折射了60年来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巨大转变。”高尚全说。  

  从1952年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到199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再到如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勾勒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轨迹。  

  我们最终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点。目前我国98%以上的商品、95%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由市场决定。  

  经济体制的变革让百姓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内,平均主义盛行,严重影响了人们积极性的发挥。改革开放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不仅实现了按劳分配,而且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了起来。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全国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约60倍。  

  纵观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巨大跨越,高尚全指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这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选择,而是在探索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与矛盾的过程中逐步演进的结果。”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不仅让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还让中国与有着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埃及人民议会议长艾哈迈德·法特希·苏鲁尔说。  

  60年,弹指一挥间。但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贴近现实。”古巴哈瓦那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胡利奥·A·迪亚斯·巴斯克斯说,“未来的50年更将见证中国的再次崛起。”(新华社记者张晓松、刘铮、雷敏、江国成、韩洁、王宇)(完)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