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车子及其他
青海法院沧桑几十载的发展巨变
2009-07-27 09:32:4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马兴邦
  七十年代,乡政府叫人民公社。小时候,我家离公社很近,经常上那儿去玩。当时的公社是一个约六亩地大的四合院,是青一色的红瓦房。法庭就在这个院子里办公,两个人的法庭是一个套间,内屋是间宿舍,外间是办公的,地上立着一辆八成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桌上经常放着记录本、墨水等之类的办公用品和报纸,法庭没装电话,如需要打电话就到隔壁的邮电所打,法庭门前没有挂任何对外的名称标志。当时的法庭工作,基本上常年累月配合公社干部在贴大纸报、搞批斗、揪“四类分子”,很少进村办案。听大人们说,告状要找公社,书记、社长自然也就成了断案“法官”。后来公社改乡政府后,因人员增加房子不够用,一个个单位就从乡政府大院里分离了出来,法庭也不例外,就在乡政府大院隔壁另辟新址盖了四间红瓦房,竣工剪彩那天,鞭炮噼哩叭啦响个不停,庭长老黄骑着一辆从抗战缴获的绿色摩托车,披红挂彩地开进了法庭的院子里,说是县上赠送的。农村人见这物很稀奇,围着车摸这动那,啧啧称这东西奇了,能驮着人走哩!

  这就是我对基层法庭的最初印象,那年代青海的农牧区基层法庭大凡一个面孔,房子地基是用石头筑起的,墙用土坯砌的,墙面是用“三合”粘土刷成鸡蛋红。后来我在县城参加工作并安了家,恰巧我家后面就是县法院的院子。这个靠山坡的院子约三亩地那么大小,院东侧是一幢四层高的旧办公楼,山脚下有十多间老式的红瓦房,这里住着法院最有资历的领导和老同志,年轻人无份根本轮不上。房子因年久失修,每到雨天就会出现“外面大下,屋内小下”的惨景,家家户户都拿着塑料布往房顶上跑,整个夏天下来,房顶被一块块颜色不一的塑料布所覆盖,而一到冬天,这些塑料布在狂风的肆虐下,又被风吹的无影无踪。这就是当年法院所谓的家属院,现在想起来真叫人寒心。

  我与法院有不解之缘。当时我在县人大工作,听说法院要盖家属楼,我于1998年底调到了法院。一进法院门,大家都说我点子好,说我来之前办公楼才装的暖气,以前取暖主要靠生炉子,卫生脏乱差不说,运送煤灰也烦累得头痛。我在一间20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领导还为我配了电脑、打印机、沙发,在当时爬格子的我可是享受了比院领导还“牛”的特殊待遇。一年过去了,看着在县城唯有法院建起了家属楼,亲朋好友都投来羡慕的目光。领到新房钥匙后的我,想着就要告别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楼道,兴奋得一夜没合上眼。搬家那天,全家人象过年似的,有一种“翻身得解放”的感慨,那天妻子笑得灿烂如花,女儿也欢快的蹦来蹦去,帮我们收拾东西。这座标志性建筑给法院的外部形象增色添辉不少,也使干警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2001年县法院新建办公楼的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正当此时我被调到省高院了。经过两年的修建,一座气势恢弘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办公楼投入使用那天,当我随时任的钱应学院长来到了“娘家”。大楼不仅使干警的办公环境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而且娱乐室、电教室、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听同事介绍,庭室领导一人一室,工作人员也最多两个人一间。尤其看着宽敞庄重、窗明几净的审判庭使我想起了同事告诉我的一段往事:原前审判庭是一个又大又黑又破的房子,一到冬天空荡荡的房子象冰窟似的,因为没暖气每次开庭法官都穿着厚厚的绵大衣,几个小时的庭审下来书记员的手被冻僵了,好长时间才能恢复知觉。那时审判庭里有一把“三条腿”的残疾椅子,那条残腿平时用砖头垫起的。有次当庭开到中途,突然咣当一声,垫砖落地了,主审法官眼前一黑跌了个人仰马翻,当时头先着地被摔得鼻青脸肿血流不止,只好休庭抱头上医院包扎伤口去了。

  从二十一世纪初,青海法院的发展可谓“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每次当我随领导赴牧区检查工作时,多次碰到过因法院搬迁找不到单位而四处打听的事。玉树、果洛是青海南部的两大藏区,不仅气候异常恶劣,而且经济条件极为滞后,就是这样的法院变化之大令人叹为观止。一位领导感触颇深地对我说:“真不可思议啊,这么好的办公室我是想都不敢想的,梦也梦不到的。那年头,每年法院的办公经费只有几千块,这点钱还要经县委常委会讨论通过……”。这真是一个奇迹,但奇迹的的确确在青海牧区法院出现了,如今身居其中就根本感觉不到这会是牧区的一个基层法院。楼道墙壁上有装裱精美的巴尔扎克、鲁迅、马锡武等名人画像,院内有花草、盆景、喷井、假山装点,里里外外干干净净,文化氛围不亚于内地。

  过去内地人看不起青海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穷困落后。相当年听说某某法院与内地的某单位接上“对子”可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就是靠这种所谓的接“对子”,四处伸手要钱要物。如今青海法院人终于挺起了腰杆,再不为吃穿住行用发愁了,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搞工作了。一位同事因嫌青海落后待遇低而调至沿海某地法院,数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夏都——西宁这片热土时不胜感慨:“当初如果青海有现在的这个条件,赶我走我也不去的……”

  “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吉普车—天津大发—桑塔纳甚至更高级的轿车;打字机从刻蜡板—手动打字机—三八六—四八六—五八六—液晶电脑且实现了人手一台;学历从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研究生,众多法院法官全员实现了本科学历……一切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更好。”人们用最形象、最直朴的语言诠释了青海法院发展的整个历程。

  沧桑岁月几十载,青海法院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政法机关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几乎是全省每个法院的硬件建设洗了牌,新建、扩建了51个法院的审判综合楼;维修了77个审判法庭,维修、改建了47个人民法庭,为各级法院和人民法庭配备业务用车231辆,配备计算机等办公设备2182台(套)……一个个蒸蒸日上的人民法院在青海高原不断崛起。我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亲历了青海法院日新月异且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借此在青海法院凝重如山的史册上抹上这淡淡的一笔墨香!

  作者单位: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张晶晶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