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执行散记
2009-02-19 15:59:0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周云林
沿319国道穿过绿水青山的桃花源进入沅陵,眼前的景象顿时为之一变。山凹里不时冒出几间饱经风雨的青瓦木屋,仿佛正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那份无奈,那种欲说还休真揪人心。从官庄折而向南,车子就只能顺着溪沟蜿蜒蛇行了,两旁山上的树木愈见稀少,渐渐的只剩寸草不生的秃山了。
在我到湘西之前,骨子里总觉得那是个不开化的地方,所谓自古蛮荒,现代文明之风是难以吹过崇山峻岭的。而眼前的木屋和秃山似乎正印证了我对湘西地荒的判断。当然,我对湘西的这一认识有着一定的历史的、地域的因素,但更有现实的理由。
我这趟湘西之行带着两件令人头痛的执行案子。一件是到湘西金矿搞协助执行,诉讼中去冻过一次债权,可金矿不配合,不让看帐,连法律文书都拒收。第二件,诉讼中在省某公司冻结了湘西某烟厂一笔拨款,可是人家自治州政府却横插一杠子,非得施压要省公司把所冻款项打到州政府的帐上,省公司不敢得罪地方,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去交涉。你看湘西人蛮的,不依纹路,不讲道理,企业是这样,官员是这样,我想那民风只有更甚的。所以这一路之上的心情也是压抑的、沉重的。
汽车吼一声停在溪沟旁一座教堂式的办公楼前,湘西金矿到了。这幢楼外表古朴,内部却装饰得现代气派,空间奇大。接待我们的是矿纪委的两名同志。根据上次冻帐不成的经验,我们知道光讲法不解决问题,因为人家纪委也是办案的。所以我们策划了一下,老讲困难。一是讲申请人某企业的困难,二是讲我们执行办案中的种种不容易。两个小时的困难讲下来首先收到了一个效果,勾起了两位同志出差办案的回忆,与我们一样,有艰辛、有苦涩、有无奈,最后峰回路转都是有支持。我们终于找准了一个感情上的共鸣点。当然金矿人也讲金矿的困难,讲金钨锌三大产品的产量与市场,讲企业的发展与包袱,讲到他们的苦衷,他们怕得罪客户。到此水到渠成之时,才要求看帐,协助。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我的同事中有一位石痴,早就盯上了纪委主任办公桌上的一块奇石,黑灰的底色,上有黄色的绣斑,银色的亮点。经请教,方知那是一块矿石。我们猜那金黄的斑点是金,闪银光的是银,谁知结果暗黄处才是金,而发亮的却是锌。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殊不知发光的并不一定就是金子。石痴想过一下收藏瘾,不想却被人家婉拒了,人家解释说那是一块样品,再说矿里有铁的纪律。他那份较真劲真叫人折服。
我们办完协助执行手续从矿财务处出来,已是暮色苍茫。金矿人真的会按要求将五十万货款如期打到本院吗?我们的心里也很茫然。我们有意请几位金矿人到沃溪镇上小叙,以示谢意。但金矿人很执着,非得尽地主之谊。散席出来,我们本想连夜赶到吉首的,金矿人说夜行山路危险,加之九月的天气,山里的夜很冷,我们只得宿在沃溪。到招待所才安顿下来,金矿人又给我们送来一篓柿子。那小柿子已被秋霜染得透红,清甜可口,味长香浓。夜里,淙淙的溪水声伴我们一夜呼噜到天明。
常德是湘西的门户,这句话过去于我不过是书本上的概念。从沃溪镇出来不久便开始爬山,地势陡增,而沅江只是偶尔在车窗外神龙一现。这时候,我才体会到门户两个字的涵义,怪不得解放大西南的解放军选择从常德进兵。车到辰溪,俄冠博带的屈大夫老在我眼前晃悠,有时候仿佛就在山间江边。屈原被放逐后曾溯沅江而上到过溆浦、辰溪。屈原虽未能挽救楚国于既倒,但他那一份痴情、那份执着并没有被无情的岁月冲淡。他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千百年来一脉相承。他的《离骚》,不是一通被贬后的牢骚,而是一首挽楚的哀歌,警示着他身后一代一代的骚人。
车子左冲右突,忽然下到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群山的怀抱中有一洼平地,吉首到了。沿途所见到处是钢筋水泥垒就的现代文明,很漂亮的一座州城,只是因为地理的因素箝制了她的扩张。州政府接待我们的同志说秘书长不在。我们不信,多年的执法实践使我们变得多疑,对我们挂回避牌的多了。要了一个电话号码打过去,说是开会,还约了接待的时间,按照我们的经验,州政府既然要掺和进这个案子,那我们提款肯定不会那么顺利,所以晚上我们既无心欣赏州城的夜色,也无暇品味山里的特产,而是对翌日的谈话内容进行了反复推敲。
翌日,秘书长还在搞卫生,我们就到了他的办公室。秘书长看了判决书,只在执行金额上提了一点小要求,当即承诺款子到帐即划转我们。我们告辞出来时喜忧参半。所喜者,事情顺利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一套又一套方案压根就没有派上用场;所忧者,承诺不知能否兑现。我们估算了一下时间,决定等转帐支票。在这等的时间里,我们驱车去了一趟凤凰。
一条清辙见底的小河边突现出一座城墙、城门俱全的古城堡时,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凤凰县城了。我们正想到在吊脚楼下寻觅翠翠的影子,翠翠的后人们就摇着油得金黄发亮的游船来了。一行人上得船来童兴大发,有拨青苔间汩汩冒出的河水的,有晃荡着游船故意把茶水溅到桌上的,我则鼓动女艄公唱苗歌,一时间水声、浆声、笑声、歌声汇成一首绝妙的交响曲。女艄公着一身青绣苗装,虽不如想像中的翠翠那么风情万种,却也是别有一番风韵,美得野性而纯朴。若以她为中心,以蓝天、青山、绿水、城墙、吊脚楼、游船为背景则是一幅妙趣横生的画,可惜我们没带相机,只能把这幅画儿储存在心底。从北门至东门,方弃舟登岸上石板街。凤凰的石板街不是某些城市新近建起的仿古街,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而是原汁原味,每一块磨得光亮或者有些残缺的石板,每一座古老的刻下岁月印记的院落,无不透出厚重的历史感。沈从文故居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四合院,虽经百年风雨,看上去还是那么坚固、那么气派,可以想见沈氏先辈当年的显赫。沈先生写作时爱听音乐,那台催生出多少传世佳作的留声机如今正默默无语地躺在一张旧书桌上。过去讲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都把沈从文摆在一个另类作家的位置,想不到他辞世之后却热门起来,还上升到相当的高度,倘若先生九泉有知,又不知会发出何等的感慨。看来,要认识一个人,悟透一件事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
中午在一家庭旅馆用餐时,老板娘听说我们去看南长城,非得替我们当义务向导,她那份热情令我们却之不恭,我们只好从命。老板娘大方开朗,一路上细数苗疆风土人情,咯咯的笑声银铃般不绝于耳。到了南长城脚下,我们拾级而上仰目而视,南长城也象北长城一样壮美,高高的箭楼,密集的箭垛,宽阔的练兵场无不体现了苗人的智慧。抚摸着一块块青石岩,我仿佛听到了苗人卫家御敌时的射箭声、掷石声、鸣锣声。沿箭楼而上,爬得气喘吁吁方到山顶,回头一望,始觉地势之险要,解衣临风,登高望远,思古之情顿生。北长城是汉人为抵御胡人修的,而南长城是苗人为防汉人修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中,虽然有过兄弟阋于墙,但五十六个民族已凝聚成一个大家庭,从王粲的《登楼赋》到余光中的《乡愁》,大一统是普天下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
听老板娘讲,湘西可看的有特色地方还很多,而且从我们一行所见判断,湘西的旅游事业已上规模,惜乎公务催人,不便久留。返回州府拿到支票后,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回来一查,湘西金矿的第一笔划款业已到帐。而且此后近两年的时间内,金矿人始终信守承诺按期划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对湘西人蛮地荒的偏见早已云散烟消,反而有些偏爱了。我爱湘西人的那种一诺千金,那种较真劲,那份纯朴以及生养他们的那片处处散发着历史的、自然的、民族的幽香的热土。
在我到湘西之前,骨子里总觉得那是个不开化的地方,所谓自古蛮荒,现代文明之风是难以吹过崇山峻岭的。而眼前的木屋和秃山似乎正印证了我对湘西地荒的判断。当然,我对湘西的这一认识有着一定的历史的、地域的因素,但更有现实的理由。
我这趟湘西之行带着两件令人头痛的执行案子。一件是到湘西金矿搞协助执行,诉讼中去冻过一次债权,可金矿不配合,不让看帐,连法律文书都拒收。第二件,诉讼中在省某公司冻结了湘西某烟厂一笔拨款,可是人家自治州政府却横插一杠子,非得施压要省公司把所冻款项打到州政府的帐上,省公司不敢得罪地方,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去交涉。你看湘西人蛮的,不依纹路,不讲道理,企业是这样,官员是这样,我想那民风只有更甚的。所以这一路之上的心情也是压抑的、沉重的。
汽车吼一声停在溪沟旁一座教堂式的办公楼前,湘西金矿到了。这幢楼外表古朴,内部却装饰得现代气派,空间奇大。接待我们的是矿纪委的两名同志。根据上次冻帐不成的经验,我们知道光讲法不解决问题,因为人家纪委也是办案的。所以我们策划了一下,老讲困难。一是讲申请人某企业的困难,二是讲我们执行办案中的种种不容易。两个小时的困难讲下来首先收到了一个效果,勾起了两位同志出差办案的回忆,与我们一样,有艰辛、有苦涩、有无奈,最后峰回路转都是有支持。我们终于找准了一个感情上的共鸣点。当然金矿人也讲金矿的困难,讲金钨锌三大产品的产量与市场,讲企业的发展与包袱,讲到他们的苦衷,他们怕得罪客户。到此水到渠成之时,才要求看帐,协助。
这中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我的同事中有一位石痴,早就盯上了纪委主任办公桌上的一块奇石,黑灰的底色,上有黄色的绣斑,银色的亮点。经请教,方知那是一块矿石。我们猜那金黄的斑点是金,闪银光的是银,谁知结果暗黄处才是金,而发亮的却是锌。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殊不知发光的并不一定就是金子。石痴想过一下收藏瘾,不想却被人家婉拒了,人家解释说那是一块样品,再说矿里有铁的纪律。他那份较真劲真叫人折服。
我们办完协助执行手续从矿财务处出来,已是暮色苍茫。金矿人真的会按要求将五十万货款如期打到本院吗?我们的心里也很茫然。我们有意请几位金矿人到沃溪镇上小叙,以示谢意。但金矿人很执着,非得尽地主之谊。散席出来,我们本想连夜赶到吉首的,金矿人说夜行山路危险,加之九月的天气,山里的夜很冷,我们只得宿在沃溪。到招待所才安顿下来,金矿人又给我们送来一篓柿子。那小柿子已被秋霜染得透红,清甜可口,味长香浓。夜里,淙淙的溪水声伴我们一夜呼噜到天明。
常德是湘西的门户,这句话过去于我不过是书本上的概念。从沃溪镇出来不久便开始爬山,地势陡增,而沅江只是偶尔在车窗外神龙一现。这时候,我才体会到门户两个字的涵义,怪不得解放大西南的解放军选择从常德进兵。车到辰溪,俄冠博带的屈大夫老在我眼前晃悠,有时候仿佛就在山间江边。屈原被放逐后曾溯沅江而上到过溆浦、辰溪。屈原虽未能挽救楚国于既倒,但他那一份痴情、那份执着并没有被无情的岁月冲淡。他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千百年来一脉相承。他的《离骚》,不是一通被贬后的牢骚,而是一首挽楚的哀歌,警示着他身后一代一代的骚人。
车子左冲右突,忽然下到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群山的怀抱中有一洼平地,吉首到了。沿途所见到处是钢筋水泥垒就的现代文明,很漂亮的一座州城,只是因为地理的因素箝制了她的扩张。州政府接待我们的同志说秘书长不在。我们不信,多年的执法实践使我们变得多疑,对我们挂回避牌的多了。要了一个电话号码打过去,说是开会,还约了接待的时间,按照我们的经验,州政府既然要掺和进这个案子,那我们提款肯定不会那么顺利,所以晚上我们既无心欣赏州城的夜色,也无暇品味山里的特产,而是对翌日的谈话内容进行了反复推敲。
翌日,秘书长还在搞卫生,我们就到了他的办公室。秘书长看了判决书,只在执行金额上提了一点小要求,当即承诺款子到帐即划转我们。我们告辞出来时喜忧参半。所喜者,事情顺利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一套又一套方案压根就没有派上用场;所忧者,承诺不知能否兑现。我们估算了一下时间,决定等转帐支票。在这等的时间里,我们驱车去了一趟凤凰。
一条清辙见底的小河边突现出一座城墙、城门俱全的古城堡时,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凤凰县城了。我们正想到在吊脚楼下寻觅翠翠的影子,翠翠的后人们就摇着油得金黄发亮的游船来了。一行人上得船来童兴大发,有拨青苔间汩汩冒出的河水的,有晃荡着游船故意把茶水溅到桌上的,我则鼓动女艄公唱苗歌,一时间水声、浆声、笑声、歌声汇成一首绝妙的交响曲。女艄公着一身青绣苗装,虽不如想像中的翠翠那么风情万种,却也是别有一番风韵,美得野性而纯朴。若以她为中心,以蓝天、青山、绿水、城墙、吊脚楼、游船为背景则是一幅妙趣横生的画,可惜我们没带相机,只能把这幅画儿储存在心底。从北门至东门,方弃舟登岸上石板街。凤凰的石板街不是某些城市新近建起的仿古街,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而是原汁原味,每一块磨得光亮或者有些残缺的石板,每一座古老的刻下岁月印记的院落,无不透出厚重的历史感。沈从文故居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四合院,虽经百年风雨,看上去还是那么坚固、那么气派,可以想见沈氏先辈当年的显赫。沈先生写作时爱听音乐,那台催生出多少传世佳作的留声机如今正默默无语地躺在一张旧书桌上。过去讲中国现代文学的人,都把沈从文摆在一个另类作家的位置,想不到他辞世之后却热门起来,还上升到相当的高度,倘若先生九泉有知,又不知会发出何等的感慨。看来,要认识一个人,悟透一件事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一段相当漫长的时间。
中午在一家庭旅馆用餐时,老板娘听说我们去看南长城,非得替我们当义务向导,她那份热情令我们却之不恭,我们只好从命。老板娘大方开朗,一路上细数苗疆风土人情,咯咯的笑声银铃般不绝于耳。到了南长城脚下,我们拾级而上仰目而视,南长城也象北长城一样壮美,高高的箭楼,密集的箭垛,宽阔的练兵场无不体现了苗人的智慧。抚摸着一块块青石岩,我仿佛听到了苗人卫家御敌时的射箭声、掷石声、鸣锣声。沿箭楼而上,爬得气喘吁吁方到山顶,回头一望,始觉地势之险要,解衣临风,登高望远,思古之情顿生。北长城是汉人为抵御胡人修的,而南长城是苗人为防汉人修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中,虽然有过兄弟阋于墙,但五十六个民族已凝聚成一个大家庭,从王粲的《登楼赋》到余光中的《乡愁》,大一统是普天下炎黄子孙的共同追求。
听老板娘讲,湘西可看的有特色地方还很多,而且从我们一行所见判断,湘西的旅游事业已上规模,惜乎公务催人,不便久留。返回州府拿到支票后,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回来一查,湘西金矿的第一笔划款业已到帐。而且此后近两年的时间内,金矿人始终信守承诺按期划款。随着时间的推移,又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我对湘西人蛮地荒的偏见早已云散烟消,反而有些偏爱了。我爱湘西人的那种一诺千金,那种较真劲,那份纯朴以及生养他们的那片处处散发着历史的、自然的、民族的幽香的热土。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