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中国汶川地震类型实属罕见
2008-07-04 16:20:25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张忠霞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个地质专家组在中国汶川大地震后进行的最新分析表明,地震发生地所处的断层从地震学角度看,属于地震活跃程度非常小的断层,在这样的区域,估计每2000年至1万年才会发生一次此类地震。“因此,这次汶川地震非常罕见,是大大出乎我们意料的地质学事件”,参与研究的地质学家利·罗伊顿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发表了她的看法。
罗伊顿和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的另外几位科学家对汶川地震所在区域及周边青藏高原的地质观测研究已有20多年。就在一年多以前,这个地质专家组还在四川西部架设了一系列共25个宽带地震监测站。她说:“我们事前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能够表明这里可能会发生一次大的地震,这次地震实在太不同寻常了。”
“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这次地震发生的位置实际上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断层间相对运动最慢的地方,”罗伊顿说,“从地质学角度来说,在这一区域发生这样大的地震属于十分罕见的类型。”
罗伊顿等人在7月出版的美国地质学会刊物《今日美国地质学会》上发表报告说,汶川大地震很可能涉及到几个独立的、但却离得比较近的断层“同时发生断裂”,这一现象很少见,更罕见的是断层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作用。
关于本次地震可能的成因,罗伊顿认为,汶川地震所在区域正处于东面四川盆地和西面青藏高原的交界处,坡度非常陡——在50公里范围内地势落差可达3500米。同时,汶川大地震区域处在地球的两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这两大板块的碰撞、会聚在地质历史上造就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两大板块的不断碰撞使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不断向东滑移。这些地壳物质滑移到汶川所在区域后,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导致了此次地震的发生。
罗伊顿进一步解释说,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区域的中部和东部,很多地壳运动都十分“隐秘”。其中地表之下一个十分厚、但却不牢固的地壳层悄悄移动。与通常所见的地壳运动造成的交叠、断层不同,这一地壳运动并未使地表发生形变,而只是使地表之下的地壳层增厚了15公里以上,进而使得整个地壳向上抬升。
这一地壳层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移动,以避免印度洋板块正北端的冲撞。这些移动中的地壳物质却遭遇了一个巨大的阻碍物——四川盆地。“它们移动的速度很慢,可能每年约1毫米,但由于高原和盆地之间巨大的海拔落差,就爆发出惊人的应力,也就可以解释为何震级如此之大,”罗伊顿说。
尽管这次大地震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罗伊顿认为受灾地区震后仍不能完全放松,“因为地震的发生有时往往体现出一定的丛集性,人们应该提防再次发生地震的可能”。
罗伊顿指出,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的临震预报几乎不可能,因此人们只能修建高质量的抗震建筑,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汲取教训,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
罗伊顿和麻省理工学院地球、大气和行星科学系的另外几位科学家对汶川地震所在区域及周边青藏高原的地质观测研究已有20多年。就在一年多以前,这个地质专家组还在四川西部架设了一系列共25个宽带地震监测站。她说:“我们事前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能够表明这里可能会发生一次大的地震,这次地震实在太不同寻常了。”
“我们的研究成果表明,这次地震发生的位置实际上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断层间相对运动最慢的地方,”罗伊顿说,“从地质学角度来说,在这一区域发生这样大的地震属于十分罕见的类型。”
罗伊顿等人在7月出版的美国地质学会刊物《今日美国地质学会》上发表报告说,汶川大地震很可能涉及到几个独立的、但却离得比较近的断层“同时发生断裂”,这一现象很少见,更罕见的是断层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作用。
关于本次地震可能的成因,罗伊顿认为,汶川地震所在区域正处于东面四川盆地和西面青藏高原的交界处,坡度非常陡——在50公里范围内地势落差可达3500米。同时,汶川大地震区域处在地球的两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这两大板块的碰撞、会聚在地质历史上造就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两大板块的不断碰撞使青藏高原的地壳物质不断向东滑移。这些地壳物质滑移到汶川所在区域后,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聚集了巨大的能量,导致了此次地震的发生。
罗伊顿进一步解释说,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区域的中部和东部,很多地壳运动都十分“隐秘”。其中地表之下一个十分厚、但却不牢固的地壳层悄悄移动。与通常所见的地壳运动造成的交叠、断层不同,这一地壳运动并未使地表发生形变,而只是使地表之下的地壳层增厚了15公里以上,进而使得整个地壳向上抬升。
这一地壳层从青藏高原中部向东移动,以避免印度洋板块正北端的冲撞。这些移动中的地壳物质却遭遇了一个巨大的阻碍物——四川盆地。“它们移动的速度很慢,可能每年约1毫米,但由于高原和盆地之间巨大的海拔落差,就爆发出惊人的应力,也就可以解释为何震级如此之大,”罗伊顿说。
尽管这次大地震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罗伊顿认为受灾地区震后仍不能完全放松,“因为地震的发生有时往往体现出一定的丛集性,人们应该提防再次发生地震的可能”。
罗伊顿指出,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地震尤其是大地震的临震预报几乎不可能,因此人们只能修建高质量的抗震建筑,从已经发生的地震中汲取教训,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大地震。
责任编辑:韩京红
网友评论:
0条评论